跳转到内容

M18A1阔刀地雷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克萊莫人員殺傷雷
M18A1阔刀地雷
M18A1阔刀地雷,M57点火装置和M4电气式雷管组件。正面标识英文意为“此面向敌”。
类型定向破片反步兵地雷
原产地 美国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1960年—
使用方 美国
参与战争/冲突越南战争
老挝内战
柬埔寨内战
罗得西亚丛林战争
苏联-阿富汗战争
海湾战争
波斯尼亚战争
2001年阿富汗战争
伊拉克战争
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生产历史
研发者Norman Macleod
研发日期1952—1956年
生产商Mohawk Electrical Systems, Inc.
单位成本$119(1993年)
基本规格
重量3.5磅(1.6千克)
长度216 mm(8.5英寸)
宽度38 mm(1.5英寸)
高度124 mm(4.9英寸)

口径18-寸(3.2毫米)钢珠,每个地雷约700颗
枪口初速3,995 ft/s(1,218 m/s)
有效射程50米(55 yd)
最大射程250米(270 yd)
填充C4炸药
填充量680 g(24 oz)
引爆机制雷管组件M4[1]

M18A1阔刀地雷(英语:M18A1 Claymore别名:克莱莫人员杀伤地雷),俗称阔刀阔剑,其别名取材自苏格兰阔刃大剑,是一种由美军1960年越战时期所研发制作的定向反步兵地雷,但破坏力也足以使非装甲之车辆损毁。

历史及设计

[编辑]

反人员地雷的概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期间纳粹德国科学家研究出米斯奈-沙尔丁效应,但当时理论尚不完整,因此未能研发出运用理论的兵器;在朝鲜战争时,美国与加拿大科学家接续著这项理论继续研究,加拿大首先研发出称为“凤凰”的反人员地雷,该型地雷是以钢质外壳内装5磅的B炸药,由于体积过大,有效射程不足(20-30米),虽然成功让理论实体化,但还不被视为可行的兵器。

1952年,美国皮卡汀尼兵工厂英语Picatinny Arsenal委托诺曼·麦克劳德(Norman MacLeod)开设的Calord公司研发小型定向地雷,麦克劳德利用同样的理论设计了代号T-48的反人员地雷,虽然T-48并没有满足兵工厂的技术指标,但M-18的基础设计也在此大致定型;皮卡汀尼兵工厂后续得到美国陆军委托量产M18地雷,约生产了1万枚,这批地雷首次运用是在1961年时少量配备至越南战场。不过本型武器实际大量配发是在改良型M18A1问世之后。

M18A1前身为朝鲜战争时期的M18。长约8.5英寸,宽约1.4英寸,高约3.2英寸,重约3.5磅;而其中包含了约700粒的珠以及约1.5磅的C-4塑性炸药。基本上第二代的M18A1阔刀地雷不论在外型或结构上都和第一代的M18大同小异,唯一的不同是美军在M18A1外壳顶上加上了一个简易的瞄准具。

在外观上,弧形、凸面的方形外壳角架等为M18A1的特色之一,另一个特点是具有精准而简易的瞄准具。主要引爆方式为绊发或电缆控制。M18A1内有预制的破片沟痕,因此爆炸时可使破片向一定之方向飞出,再加上其内藏的珠,可以极少的数量造成极大的伤害。根据美军《地雷野战手册》(FM23-23),M18A1的爆炸杀伤范围包括前方50米,以60度广角的扇形范围扩散;而高度则为2到2.4米。其钢珠的最远射程甚至可达250,包含了100米左右的中度杀伤范围。

由于M18A1较轻,因此不但可埋设在路面上,更可挂设在树干木桩上制成诡雷。而其目的主要是使敌方在战场上受伤而不能行动,因而成为敌方的负累。M18A1具有极佳的防水性,浸泡于盐水淡水2小时之后仍可正常使用。因M18A1拥有高度的稳定性和吓阻威力,因此在许多其他国家亦不难发现其复制或是仿制品。

使用国

[编辑]

注:以下为M18A1的使用国,并不包括任何仿制版本的用户。

各地版本

[编辑]
中国解放军仿制的66型地雷
苏联仿制的MON-50地雷英语MON-50地雷,俄文为“К ПРОТИВНИКУ”,译为“向敌方”。
MON-90地雷

M18在多个国家皆有合法生产及未授权仿制型: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OPERATOR'S AND UNIT MAINTENANCE MANUAL FOR LANDMINES TM 9-1345-203-12 (PDF). Washington, D.C.: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October 1995: 1–8 [May 19, 20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5-21) –通过mines.duvernois.org.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