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交通事故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交通意外
两车迎面相撞的交通事故
另一起迎面相撞的交通事故
两车在路口发生侧撞的交通事故
角撞型态的交通事故
水泥搅拌车侧翻导致房屋以及道路护栏电线杆公共设施损坏
一辆失事侧翻的挂车
位于德国斯图加特街头的一块由警察所立的安全告示,用以提醒行人防范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又称车祸交通意外交通肇事,是在道路交通中,牵涉到车辆在内的一种意外事件,可能造成生命财产损失,一些法律法规对交通事故做出了具体定义:

由于现代运输中机动车辆是必须的,因此交通事故在绝大多数人一生中都会遇上。而且在大部分国家,交通事故几乎一定会在国民意外死因中,占有非常前排的顺位。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5年发表报告,指全世界每年约有125万人死于交通意外。[1]

事故原因

[编辑]
人为因素:
车辆因素:
路况因素:
环境因素:

研究与统计

[编辑]
2012年每10万人中死于车祸的人数[3]
  缺乏数据
  < 5
  5-12.5
  12.5-20
  20-27.5
  27.5-35
  35-42.5
  42.5-50
  50-57.5
  57.5-65
  65-72.5
  72.5-80
  > 80

WHO统计,2005年的每十万人交通事故死亡率,台湾为20.8人,美国为14.6人,日本7人。

交通事故鉴定程序的其中一环为依照车辆所碰撞的位置、碰撞时地点、行车方向及车辆种类等,归纳出肇事之原因,配合相关道路交通法规,推断事故的责任归属。其中,路权归属可依碰撞型态以作界定。一般车辆肇事可分为对撞型态(碰撞角度介于180度与135度之间)事故、角撞型态(碰撞角度介于135度与45度之间)事故、侧撞型态(碰撞角度介于45度与0度之间)事故及追撞型态(碰撞角度几近于0度)事故[4]

2011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对于都系着安全带的男性和女性,女性在车祸中受重伤或致命的可能性高出近 50%。2019年7月发表的另一项研究再次证实了这一发现:女性受害者在车祸中受重伤或死亡的几率比男性高出 73%。这项研究分析了1998到2015年之间涉及到3.1万人的车祸报告。报告中提到较新的车型安全性有了显著改进,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受重伤的几率都降低了。因为缺乏相关的研究,这一差异背后的原因难以给出明确解释,但认为其中有可能是用于碰撞测试的模型的局限性。因为以前用于碰撞测试的都是男性假人,2000年之后出现了女性假人,但模拟的是体型娇小的女性,身高5英尺体重100磅左右。工程师称,虽然假人通常是一般男性,但在改进所有不同类型人的安全性上做得足够好了。[5]

预防措施

[编辑]

通常以3E方式:工程(Enginnering)、教育(Education)、执法(Enforcement)三方面改善。

工程

[编辑]
人本交通设施
改善车辆设计
路况管制或提示
确保路面品质
其他道路工程

教育

[编辑]

执法

[编辑]
  • 道路交通规则的修改
  • 路边临检
  • 固定设施或流动方式执法(如电子警察

法律责任和赔偿

[编辑]

交通事故发生后,如果各方损失较轻、没有人员伤亡且对事故责任意见一致,通常可以自行协商赔偿事宜(俗称“私了”);但如果有人员伤亡或事故各方对事故责任有争议,则应及时报警,交通警察会对事故现场和涉事车辆及人员进行鉴定,还会收集监控画面、当事人和证人口供等,最终对事故进行责任认定。较轻的事故一般只涉及民事责任,而严重的交通事故(例如造成人员死亡等)还会涉及刑事责任(有的甚至可以判死刑,如大连宝马男事件)。此外,如果当事人购买了机动车辆保险或其它能够赔偿交通事故损失的保险,还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向保险公司报案,否则保险公司可能会拒绝赔偿。

民事责任
  • 伤害事故(医疗费用、停止工作或停业时所减少之收入损失、因交通事故所增加生活上需要之费用、丧失或减少劳动能力、器物之毁损、慰抚金)
  • 死亡事故(殡葬费用、生前支出之医药费用及停业损失、扶养费、器物之毁损、慰抚金)
刑事责任
  • 故意犯(故意致人于死、故意致人于伤、故意毁损车辆、对于无自救能力之人或肇事后之遗弃、服用酒精或药物后不能安全驾驶)
  • 过失犯(过失致死、业务过失致死、过失伤害、业务过失伤害)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世卫组织称全球每年有125万人命丧交通意外. 中新网. 2015-10-20 [2015-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2. ^ 一手video. 实拍爷爷骑车送孙女上学 闯红灯被当场撞飞 - 新闻详情 - 买车网. www.maiche.com (1) (买车网). 秒拍. 2017年3月29日 [2017-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3月30日) (英语). 
  3. ^ WHO Disease and injury country estimate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2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6). 
  4. ^ 陈高村、廖信智. 事故鑑定準則之研擬與探討 (PDF). 九十年国际道路交通安全与执法研讨会. 2001 [2011-04-3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11-25). 
  5. ^ 为什么女性在车祸中更容易受伤. 科技行者. [2019-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7). 

[1]

外部链接

[编辑]
  1. ^ 車禍.台灣. 车祸.台湾. [2023-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6)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