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畿七道
外观
(重定向自五畿)
日语写法 | |
---|---|
日语原文 | 五畿七道 |
假名 | ごきしちどう |
平文式罗马字 | Goki shichitō |
五畿七道是古代日本律令制下的行政区划制度,乃效仿唐朝行政区划的产物。五畿效仿唐朝京畿、都畿的设置,是位于今近畿地方的五个令制国的统称,又称畿内。七道效仿唐朝贞观十道,按照从畿内通往全国的七条驿道的走向,将全国划分为七个区分地域的道。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天武天皇在位时该制度正式确立[1]。另外,1869年北海道成立,随之产生了“五畿八道”的说法。
五畿
[编辑]五畿包括山城、大和、摄津、河内、和泉等五国,此五国是大和王权及后来日本朝廷统治的中心。日本皇室在定都平安京以前经常迁都,但迁都选址基本上不会超出五畿范围,如元明朝的平城京、圣武朝的难波京等。
五畿在地方行政上与其余令制国有着显著差异。例如租庸调制度方面,五畿的居民享有免除庸、减免调的优惠待遇。又例如出行方面,京都贵族未经朝廷批准不得离开五畿领土,行动自由受到限制。
五畿与现代行政区划对照如下:
七道
[编辑]七道包括东海道、东山道、北陆道、山阴道、山阳道、西海道、南海道。每个道都以辖区内的主干驿道得名。
驿道
[编辑]七条驿道当中六条皆从畿内起始,唯独西海道从筑前国太宰府起始,且自成路网。771年以前武藏国属东山道,以后属东海道。
- 东海道,中路,每驿备马10匹。
- 东山道,中路,每驿备马10匹。
- 北陆道,小路,每驿备马5匹。
- 山阴道,小路,每驿备马5匹。
- 山阳道,大路,每驿备马20匹。
- 西海道,小路,每驿备马5匹。
- 南海道,小路,每驿备马5匹。
行政区划
[编辑]806年,平城天皇下令除东山道以外六道效仿唐制设置观察使,次年东山道及畿内也增设观察使。不过因为平城天皇退位后与其弟嵯峨天皇的政治斗争,观察使制在810年即被废除。
七道与现代行政区划对照如下:
- 东海道,相当于今三重县大部分、爱知县、静冈县、山梨县、神奈川县、东京都、埼玉县、千叶县、茨城县。
- 东山道,相当于今滋贺县、岐阜县、长野县、群马县、栃木县、福岛县、宫城县、山形县、岩手县、秋田县、青森县。
- 北陆道,相当于今福井县、石川县、富山县、新潟县。
- 山阴道,相当于今京都府西北部、兵库县北部、鸟取县、岛根县。
- 山阳道,相当于今兵库县西南部、冈山县、广岛县、山口县。
- 西海道,相当于今福冈县、大分县、佐贺县、长崎县、熊本县、宫崎县、鹿儿岛县。
- 南海道,相当于今三重县南部、和歌山县、香川县、德岛县、爱媛县、高知县。
参考文献
[编辑]- ^ 虎尾俊哉. 律令国家の地方支配. 吉川弘文馆. 1995年: 121–122. ISBN 4-642-022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