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国天文学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中國天文史

中国天文学史天文学史的一个分支,也是中国科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古天文学是非常发达的,自秦汉以来,所颁布的历法有一百多种。

  • 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仲康日食,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日食记录。于《尚书·胤征》:“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瞎)奏鼓,啬夫驰,遮人走……。”。
  • 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2月22日),曾发生一次日食,为世界上有文字记载最早一次的日食历史记录,也是中国使用干支记日的比较确切的证据[1]《左传·隐公三年》:“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 春秋》鲁文公十四年(前613年),出现哈雷彗星的记载,是中国最早的记录;到清代宣统二年(1910年),史书对哈雷彗星出现的记载多达31次。
  • 2000年前左右,中国测定木星绕天一周的周期为12年[2]。周天分为十二分,称为十二次,木星每的行经一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来纪年。

三代

[编辑]
  • 夏帝桀十年(前1809年),五星错行,夜中星陨如雨(《古今图书集成·卷三五·星变部》、《竹书纪年》)
  • 商帝辛四八年(前1590年),二日并出(《古今图书集成·日异部》)
  • 大约前1400年-中国已有规律的记录日食与月食,并有两颗新星的记录(七日己巳夕有新大星并火,辛未酉殳新星)。
  • 前12世纪,中国初采用二十八宿划分天区。
  • 前11世纪,传说中国周朝建立测景台,最早测定黄赤交角,与测出春分点
  • 周懿王元年(前899年4月21日)天再旦于郑(《竹书纪年》)
  • 前776年,中国《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蚀之……”,是世界最早的可靠的日食记事。
  • 左传》记载:“鲁庄公七年(前687年)四月辛卯,夜中星陨如雨。”
  • 前613年,《春秋》记载,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哈雷彗星的最早纪载。
  • 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春,有星出婺女”,可能是新星的记录。

汉朝

[编辑]
  • 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迁著的《史记·天官书》详细记载了天象。
  • 汉惠帝二年(前193年)有“天开东北,广十余丈。”[3]
  • 汉景帝前二年(前155年)八月,荧惑逆行守北辰,月出北辰间,岁星逆行天庭中。(《资治通鉴》)
  • 淮南子》记载:“日中有骏鸟”(前140年)
  • 西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夏四月,有星如日,夜出。(《资治通鉴》)
  • 建元三年(前138年)四月,有星孛于天纪,至织女。占曰:织女有女变,天纪为地震。至四年十月而地动,其后陈皇后废。[4]
  • 建元六年(前135年),荧惑守舆鬼。占曰:为火变,有丧。是岁高园有火灾,窦太后崩。[4]
  • 《汉书·天文志》:“元光元年(前134年)五月,客星见于房。”房是28宿星的房宿,即在天蝎座的头部。法国人比奥编《新星汇编》将这颗超新星列为第一星。
  • 《汉书·五行志》记:“征和四年八月辛酉晦(前89年9月28日),日有食之,不尽如沟,在亢二度,晡时(15—17点)从西北;日下晡时,复。”
  • 《资治通鉴》“西汉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八月,有两月相承,晨见东方”
  • 前28年(汉成帝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汉书.五行志》记载了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 103年,东汉永元十五年,贾逵创制出黄道铜仪,发现了月亮运动不均匀,称之为月行有迟疾。
  • 后汉书·五行志》“后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日数出东方,正赤如血无光,高二丈余,乃有景(影),且入西方,去地二丈亦如之”。
  • 《后汉书·天文志》载:“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癸亥,客星出南门中,大如半筵,五色喜怒,稍小,至后年六月消。”这是超新星爆发最早的记载:RCW86。

魏晋南北朝

[编辑]
  • 资治通鉴》载“西晋惠帝永宁元年,自正月至于是月,五星互经天,纵横无常。”
  • 公元三世纪,魏晋南北朝虞喜发现岁差

隋朝

[编辑]
  • 公元五世纪,陈卓编《全天星图》共1464星。
  • 隋书·天文志》记载:“太清二年五月(548年6月),两月现。”

[编辑]
  • 公元687年,最早的流星雨记录。
  • 《新唐书·天文志》记载说:“贞观年,突厥有三月并现。”
  • 《新唐书·天文志》记:“乾宁三年(896年)十月有客星三:一大,二小,在虚、危间(今宝瓶座),乍合乍离,相随东行,状如斗。经三日,而二小星没。其大星后没”。

宋、辽、金

[编辑]
  •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正月癸卯,匡胤军中知星者河中苗训,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续通鉴》)
  • 公元1054年,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7月4日)有超新星的记录,现称为蟹状星云
  •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庚申,日有五色晕,挟赤黄珥,又有重日相荡摩,久之乃隐。(《续通鉴》)
  • 金世宗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六月,“客星见于华盖,凡百五十有六日灭”。(《金史·天文》)这是仙后座超新星爆发。
  •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八月乙亥朔,日月五星聚轸(乌鸦座)。(《续通鉴》)这是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连成一直线的记录。

[编辑]
  • 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六月壬子廿九日,有星大如月,入北斗,震声若雷,三日复还。(《续通鉴》)

[编辑]
  • 明史·天文二》载: “洪武三十一年十月,荧惑守心。”
  •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辛未日,月昼见,与日并明。(《明通鉴》)
  • 明世宗嘉靖廿九年(1550年)六月戊申,太白昼见,连日阴雨,凡昼见者七日。(《明通鉴》)
  • 隆庆六年(1572年)十月,客星见东北方,出阁道旁,壁宿度,历十九日。
  •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九月,客星见尾分,一更时出西南方,三十三年二月始灭。

参考文献

[编辑]
  1. ^ 班固. 漢書. 五行志下之下: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有食之”。穀梁传曰,言日不言朔,食晦。公羊传曰,食二日,董仲舒、刘向以为其后戎执天子之使,郑获鲁隐,灭戴,卫、鲁、宋咸杀君。 
  2. ^ 马王堆汉墓出土《五星占》:东方木...其明岁以正月与营室晨出东方〕,复为摄提〔格,十二岁〕而周。皆出三百六十五日而夕入西方,伏卅日而晨出东方,凡三百九十五日百五分〔日而复出东方〕。...日行廿分,十二日而行一度。岁视其色以致其
  3. ^ 汉书.天文志》
  4. ^ 4.0 4.1 《汉书·天文志》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