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三门峡水利枢纽

坐标34°49′46″N 111°20′41″E / 34.82944°N 111.34472°E / 34.82944; 111.34472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三门峡大坝
三门峡大坝
三门峡水利枢纽在中国的位置
三门峡水利枢纽
三门峡大坝在中国的位置
官方名称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
位置 中国河南三门峡山西平陆
坐标34°49′46″N 111°20′41″E / 34.82944°N 111.34472°E / 34.82944; 111.34472
始建1957年4月
启用1961年4月
耗资352亿人民币
水坝和溢洪道
横跨黄河
高度106米(348英尺)
长度857.2米(2,812英尺)
水库
形成三门峡水库
集水面积688400平方千米
表面积2350平方千米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黄河中上游段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其连接河南省三门峡市山西省平陆县。工程于1957年4月动工,1961年4月基本建成投入运用。有时也称为三门峡大坝、三门峡水库。坝体上有“黄河安澜,国泰民安”八个镶红色大字。坝后石柱即为“中流砥柱”中的砥柱石。

三门峡大坝每年10月至次年6月非汛期正常运作时,库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深秋至每年初春野鸭成群,大雁结队,还有白天鹅造访。6月至10月份,大坝泄洪放水,蔚为壮观。

历史

[编辑]

1935年至1955年

[编辑]

[1]

  • 1935年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李仪祉提议在潼关孟津河段,选择适当地点修建蓄洪水库,他和来自挪威的水利工程师安立森(S.Elisson )经实地考察,发表了三门峡、八里胡同和小浪底三个坝址的勘查报告。
  • 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爆发,三门峡地区落入日本人之手。在此期间,侵华日军东亚研究所提出兴建三门峡水电站的计划。
  • 1946年国民政府聘请美国专家组成黄河顾问团往三门峡实地考察三门峡。顾问团的4位美国专家雷巴德约翰·L·萨凡奇、葛罗同(J.P. Growdon)、柯登(John S. Cotton)提出的报告认为三门峡建库发电,对潼关以上的农田淹没损失太大,又是无法弥补的,建议坝址改到三门峡以下100公里处的八里胡同。其首要任务在防洪而非发电。
  • 1950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水利部长傅作义率领张含英张光斗冯景兰苏联专家布可夫等勘察了潼关孟津河段,提出应修建潼孟段水库,坝址可选择在三门峡或王家滩
  • 1951年出现了反对兴建三门峡水坝的声音,主要是在黄河干流修建大水库,困难太大,而且国家的经济状况和技术条件不允许,于是转向支流水库的研究,三门峡水库计划被放弃。
  • 1952年上半年,经过深入的勘察和研究,水利专家认为黄河支流水库控制性差,花钱多,效益小,不理想,仍需从黄河主干流入手。同时,燃料工业部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力主在黄河主干流上建设大型水电站。
  • 1952年5月,黄委会主任王化云、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副局长张铁铮和苏联专家格里柯洛维奇等勘察三门峡后,认为能够建设高坝,主张把三门峡水库蓄水位提高到360米,用一部分库容拦沙。此间另一种意见则是坝址下移到八里胡同建冲沙水库,利用该处的峡谷地形冲沙,且可避免淹没关中平原。但是,经过计算,八里胡同冲沙水库难以实现,而三门峡水库淹没损失太大,受到主要淹没区的陕西省的强烈反对。
  • 1952年下半年,黄委会转而研究淹没较少的邙山水库方案。
  • 1952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视察黄河,黄委会主任王化云汇报邙山方案。这标志着第二次放弃了三门峡水库计划。
  • 1953年2月,经研究,邙山水库仍然需投资10亿元以上,移民15万人,且没有综合利用效益,于是王化云向毛泽东汇报了三门峡建库方案以及整个黄河的治理方策。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示:要迅速解决防洪问题,花钱不能超过5亿元,淹没不能超过5万人。由于兴建远远超出这一限制,三门峡水库第三次被搁置。
  • 1954年1月,苏联电站部派出以列宁格勒水电设计分院(以下简称列院)专家为主的苏联专家综合组,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治理和开发黄河规划。列院副总工程师A.A.柯洛略夫。经过近两个月的实地考察,赞赏三门峡是一个难得的好坝址[2],对于其淹没损失大的问题,柯洛略夫说:“任何一个坝址……为了调节洪水所必需的库容,都是用淹没换来的。”
  • 1954年4月,水利部成立了黄河规划委员会。
  • 1954年10月,黄河规划委员会完成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的编制工作,选定了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为实施黄河规划的第一期重点工程。确定了三门峡水库正常高水位350米,总库容360亿立方米。

1955年至1990年 [1]

[编辑]
1962年 三门峡水利工程
1962年 三门峡水利工程
1962-03 1962年 三门峡水利工程发电组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主体部分(正视)
  • 1955年7月30日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修建三门峡工程的决策终于形成。委托苏联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设计,柯洛略夫被任命为三门峡水利枢纽设计总工程师。
  • 1957年4月13日,工程开工兴建,由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总公司第十一工程局承建。
  • 1958年12月截流成功。
  • 1960年9月三门峡首次蓄水。
  • 1961年4月大坝主体基本竣工。
  • 1962年2月第一台15万千瓦机组和110千伏开关站安装完成,并投入运作。
  • 1962年3月20日——从1960年三门峡水库首次使用,到1962年3月,一年半以来,水库中已经淤积泥沙15.3亿吨,远远超出预计。潼关高程抬高了4.4米,并在渭河河口形成拦门沙,渭河下游两岸农田受淹没和浸没,土地盐碱化。[3]为此国务院批准三门峡的运用方式由“蓄水拦沙”改为“滞洪排沙”,即汛期闸门全开敞泄,让洪水穿堂而过,在下游发生特大洪水仍需运用,凌汛期承担下游防浚任务。
  • 1964年12月开始在枢纽的左岸增加两条泄流排沙隧洞,将原建的5~8号4条发电钢管改为泄流排沙钢管,简称为“两洞四管”[4]。天津勘测设计院负责改建设计。
  • 1969年6月开始又实施第二次改建,挖开1~8号施工导流底孔,1~5号机组进水口高程由300米降到287米
  • 1973年10月后采取“蓄清排浑”运用方式。
  • 1978年底,全部五台发电机组安装完毕。
  • 1990年后,又陆续打开了9~12号底孔。

2003年至现在 [1]

[编辑]
  • 2003年8月27日至10月,渭河流域发生了5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水灾。有1080万亩农作物受灾,225万亩农作物绝收。这次洪水造成了多处决口,数十人死亡,515万人口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3亿元。但是这次渭河洪峰仅相当于三五年一遇的洪水流量,因而陕西省方面将这次水灾的原因归结为三门峡高水位运用,导致潼关高程居高不下,渭河倒灌以至于“小水酿大灾”。
  • 2003年10月,水利部在郑州召开了“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专题调研会”[5]。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表示:“三门峡水库建成后取得了很大效益,但这是以牺牲库区和渭河流域的利益为代价的。渭河变成悬河,主要责任就是三门峡水库。”[6]
  • 2004年2月4日,陕西省15名人大代表提案建议三门峡水库停止蓄水。
  • 2004年3月5日,在陕西的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提案,建议三门峡水库立即停止蓄水发电,以彻底解决渭河水患。

争议

[编辑]

贡献

[编辑]

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以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为目标的综合大型水利枢纽。多年来,通过水库的调节,对于黄河下游防洪防凌安全、沿黄河城市工业和农业用水、下游河道及河口地区生态平衡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在水库调度、机组抗磨蚀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的成果,为多泥沙河流水库如何长期保持有效库容、长期保持水库寿命,做出了探索。

问题

[编辑]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主要技经指标表

从准备建设三门峡工程开始,就有一些专业人士反对在三门峡建设大坝。其中以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最具有代表性[7],他在水利部召集的学者和水利工程师会议上反对修建三门峡大坝[8],并批评政府邀请的苏联专家的规划。原因包括三门峡大坝的主要技术是依靠前苏联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英语Lenhydroproject,而该院并没有在黄河这样多沙的河流上建造水利工程的经验。黄河泥沙淤积等一系列问题决定了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是不符合实际的存在潜在危险的决策。

另一个被外界认为反对建设三门峡水库的水利专家,是现任黄河水利委员会设计院的温善章,但此说法亦得到更正。据温善章本人所述,他并没有反对建造水库。在三门峡建立水库,是当时所有水利部专家的共识。只不过在具体技术问题上,他和主流的水利部专家产生分歧,主要针对原先三门峡大坝设计的“高坝”方案,主张“低坝、小库、滞洪、排沙”方案[9],旨在放弃一点大坝高度,减少若干库容,少淹一点上游的土地,尽量保护关中平原百姓的利益,将移民人数降低到15万人以下。他觉得当时水利专家对于下游的灾害看得重了,相反对于上游百姓可能遭受的损失,尤其是移民的问题,看得轻了。

除此之外,当时“中国水利”杂志编辑部对1957年6月10日至24日召开的“三门峡水利枢纽讨论会”会议记录中,可查阅到70名水利专家学者有温善章、黄万里、叶永毅梅昌华方宗岱张寿荫王潜光王屯杨洪润严恺李蕴之等十多人,明确表示了不同意三门峡360米高坝方案[10]。对黄万里关于“潼关以上将大淤,并不断向上游发展”; 张寿荫的“回水离开西安40—50公里,淤积也可能在西安附近发生”;以及梅昌华关于移民等问题的警告等等发言都有记录。[10]

尽管出席会议的专家,几乎都预见三门峡大坝今后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但1957年正值反右运动最盛的时候,大部分与会者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并不太愿意公然对三门峡大坝的技术问题提出反对意见。[10]

1958年,在三门峡工程开工一年后,陕西仍在极力反对三门峡工程。理由是:沿黄流域水土保持好就能解决黄河水患问题,无须修建三门峡工程。但三门峡工程并没有因此停止。1960年,大坝基本竣工,并开始蓄水。1961年下半年,陕西的担忧变成现实:15亿吨泥沙全部铺在了从潼关到三门峡的河道里,潼关的河道抬高,渭河成为悬河。关中平原的地下水无法排泄,田地出现盐碱化甚至沼泽化。[3]

三门峡水电站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项大型水利工程,有人说是一个败笔。但作为中国治理黄河的第一个大工程,其探索方法、积累经验的作用是不可小看的,丹江口小浪底葛洲坝三峡等大工程都从它那里得到了极其宝贵的经验教训。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在郑州会议上强调:“三门峡水库建成后取得了很大效益,但这是以牺牲库区和渭河流域的利益为代价的。三门峡水库在运用方式上的调整,不是对三门峡水库的否定,而是更加合理的运用。这不是追究谁的责任的问题,而是怎么看待并在以后尽量避免犯错的问题。”[6]

规划和设计的先天不足,迫使工程在投入运用不久就不得不进行两次改建,三次改变运用方式。1964年12月决定在枢纽的左岸增加两条泄流排沙隧洞,将原建的5~8号4条发电钢管改为泄流排沙钢管,简称为“两洞四管”[4]。1969年6月又决定实施第二次改建,挖开1~8号施工导流底孔,1~5号机组进水口高程由300米降到287米。1990年之后,又陆续打开了9~12号底孔。

移民

[编辑]

2010年初,作家谢朝平与《火花》下月刊编辑部商谈,以增刊方式自费印刷一万册《大迁徙》。此书主要描写三门峡水库建成五十多年的移民故事。结果书籍被渭南市文化稽查队以“杂志属非法出版物”的名义没收。同时三门峡库区各县市人民政府从移民家里搜走《大迁徙》。7月24日,山西省新闻出版局通知《火花》杂志社,停止出版下半月刊。8月,作家谢朝平被拘[11]

近况

[编辑]
  • 2003年10月11日,水利部召集陕、晋、豫三省相关部门及部分专家学者,在郑州召开了“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专题调研会”。[5]
  • 2004年,陕西人大代表建议三门峡水库立即停止蓄水发电,请求国家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以彻底解决渭河水患。[12]
  •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也承认目前三门峡工程对渭河下游地区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13]
  • 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张光斗和工程院院士钱正英都支持废弃三门峡水库。[14]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黄河第一大坝50年纷争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三联生活周刊 281期 2004年3月29日出版 作者:刘蓁
  2. ^ 修建三门峡水利枢纽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2段:“柯洛略夫说:‘任何其它坝址都不能代替三门峡为下游获得那样大的效益,都不能像三门峡那样能综合地解决防洪、灌溉、发电等各方面的问题。’” 山东黄河河务局 2005年6月22日
  3. ^ 3.0 3.1 三门峡水库废存之争(经整理) 网易新闻中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原文:渭河水患灾起三门峡?炸坝悬念背后的利益博弈” (来源:东方早报) 2003年11月26日
  4. ^ 4.0 4.1 周恩来选集(下)注释30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在治理黄河会议上的讲话 1964年12月18日
  5. ^ 5.0 5.1 潼關高程控制及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研究專題調研會議在鄭州召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国水利科技网
  6. ^ 6.0 6.1 三门峡大坝:曾经“中国第一坝 如今命悬一线”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国报道周刊 2003年11月30日 记者:谭野
  7. ^ “黄万里教授认为泥沙下泄是一个自然规律,违反这个规律就不是合理的技术措施,因此他不主张在黄河建水库,认为有了水库就没有妥善的办法使入库泥沙自动下泄。”见“中国水利”杂志 1957年第七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8. ^ “中国水利”杂志 1957年第七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第2页第22、23行
  9. ^ 水利专家温善章48年“三门峡水库情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网易新闻中心 2005年07月13日 来源: 新华网
  10. ^ 10.0 10.1 10.2 道歉还谈不上,澄清倒是应该的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新语丝网站 2005年11月16日 文章作者:水博(原名张博庭)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
  11. ^ 作家谢朝平因书“获罪”被拘. 深圳新闻网. 2010-09-02 [2010-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30) (简体中文). 
  12. ^ 央视关注“三门峡” 5位陕西代表昨接受采访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信息办 来源:华商报 2004年3月4日
  13. ^ 上中游河道及三门峡库区治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黄河网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 第3部分:“渭河下游及三门峡库区治理”
  14. ^ 张光斗抨击设计错 渭河灾起三门峡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央视国际 2003年10月31日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