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拉康研討班
系列條目 |
精神分析學 |
---|
從1952年到1980年,法國精神分析學家與精神病學家雅克·拉康每年都在巴黎舉辦研討班。研討班各期由雅克-阿蘭·米勒編輯[1]。
歷史
[編輯]1951年,當時還是巴黎精神分析協會會員的拉康在巴黎里爾街的公寓裡發起了一系列每周三的課程。 1952年,課程轉移到聖安娜醫院,拉康在那裡擔任精神科顧問醫師。研討班的第一期[2]是 1953-1954 年在聖安娜醫院舉行的每周課程的編輯記錄,研討班在那一直舉行到1963年。
在聖安娜醫院舉行的最後一次研討班被出版為研討班X( 《焦慮》 ,1962-1963 年)。1963年11月20日預定要舉辦的的一節名為《父親的姓名[3]》 實際上是一場從未舉辦過的研討會的介紹,因此也被稱為「不存在的研討班」[4] 。 在這堂課的前天晚上,拉康就被告知了巴黎精神分析協會「在經過複雜的程序投票,批准了將拉康從培訓分析家名單中剔除的動議」, [5]這剝奪了拉康繼續擔任IPA培訓分析家的權利,並事實上結束了早期拉康的教學工作。
在路易·阿爾都塞的邀請下,拉康教學的中期隨後在兩個月後在巴黎高師,以《精神分析的四個基本概念》為課題開班。研討班得到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的贊助,在這個階段,拉康的研討班擁有了「廣泛的聽眾群體」,同時代表了一種「陣線的變化」[6]。此系列課程後被編輯為《研討班XI》,以「逐出教會」開篇,其中拉康詳述了他被國際精神分析協會開除的背景與影響。而第二課「弗洛伊德的無意識與我們的無意識」為他接下來的教學定下了基調,指出了弗洛伊德作品中可能存在的斷裂處。
巴黎高師時期的研討班持續至1969年。1969年秋季後,研討班移師至先賢祠廣場的法學院進行。這一系列的研討會,亦即拉康教學的晚期階段以《精神分析的反面》(被編為《研討班XVII》)開篇,持續到70年代末。
隨著拉康的教學進入晚期階段,他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授課也變得不再那麼規律。拉康最後一次公開授課是在1980年7月12日,這期研討班有時被稱為「加拉加斯研討班」 [7] ,如標題所示,它並不被視作巴黎研討班系列的一部分。
按時間順序排列
[編輯]期 | 年份 | 標題 |
---|---|---|
I | 1953–54 | 第I冊:弗洛伊德的技術性著作 (Seuil, 1975) |
II | 1954–55 | 第II冊:弗洛伊德理論與精神分析技術中的自我 (Seuil, 1978) |
III | 1955–56 | 第III冊:精神病 (Seuil, 1981) |
IV | 1956–57 | 第IV冊:對象關係 (Seuil, 1994) |
V | 1957–58 | 第V冊:無意識的形式 (Seuil, 1998) |
VI | 1958–59 | 第VI冊:欲望及其解釋 (La Martinière 2013) |
VII | 1959–60 | 第VII冊:精神分析的倫理學 (Seuil, 1986) (商務印書館,2023) |
VIII | 1960–61 | 第VIII冊:轉移 (2nd edition Seuil, 2001) |
IX | 1961–62 | 第IX冊:認同 |
X | 1962–63 | 第X冊:焦慮 (Seuil, 2004) |
– | 1963 | 不存在的研討班
Introduction published as Les Noms du père (Seuil, 2005) |
XI | 1964 | 第XI冊:精神分析的四個基本概念 (Seuil, 1973) |
XII | 1964–65 | 第XII冊:精神分析的關鍵問題 |
XIII | 1965-6 | 第XIII冊:精神分析的對象 |
XIV | 1966–67 | 第XIV冊:幻象的邏輯 (Seuil/Champ Freudien, 2023) |
XV | 1967–68 | 第XV冊:精神分析的行動 (Seuil/Champ Freudien, 2024) |
XVI | 1968–69 | 第XVI冊:從「大他者」 到「小他者」 (Seuil, 2006) |
XVII | 1969–70 | 第XVII冊:精神分析的反面 (Seuil, 1991) |
XVIII | 1971 | 第XVIII冊:論一種不是偽裝的辭說 (Seuil, 2006) |
XIX | 1971–72 | 第XIX冊: ...或者更糟 (Seuil, 2011) |
XX | 1972–73 | 第XX冊:再來一次 (Seuil, 1975) |
XXI | 1973–74 | 第XXI冊:那些不上當受騙者犯了錯 |
XXII | 1974–75 | 第XXII冊:實在界、象徵界與想像界
Lessons published in Ornicar ? 2–5 |
XXIII | 1975–76 | 第XXIII冊 聖狀 (Seuil, 2005) |
XXIV | 1976–77 | 第XXIV冊: 無意識的失敗就是愛
|
XXV | 1977–78 | 結論的時刻 |
XXVI | 1978–79 | 拓撲學與時間 |
XXVII | 1980 | 解散 Lessons published in Ornicar ? 20–23 |
參考資料
[編輯]- ^ The complete set of annual seminars is referred to collectively in French as the Séminaire, and the practice of capitalising the "S" of Seminar has been retained in English to denote the full series and thereby distinguish the Parisian series from other ad hoc seminars. Cf. Macey, D. "Introduction" to The Four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Psychoanalysis.
- ^ Lacan, Jacques. The Seminar Book I, Freud's Papers on Techniqu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Lacan, Jacques. "Introduction to the Names-of-the-Father Seminar". Television/A Challenge to the Psychoanalytic Establishment, pp. 81–95
- ^ Miller, Jacques-Alain "The Inexistent Seminar". Psychoanalytical Notebooks of the London Society, issue 15
- ^ Lacan, Jacques. Television/A Challenge to the Psychoanalytic Establishment, p. 81.
- ^ Lacan, Jacques. "Report on the 1964 Seminar". Hurly-Burly 5, p. 17.
- ^ Lacan, Jacques. "Overture to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Encounter of the Freudian Field". Hurly-Burly 6 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