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產戰爭
遺產戰爭 | |||||||
---|---|---|---|---|---|---|---|
路易十四視察法軍戰壕 | |||||||
| |||||||
參戰方 | |||||||
法國 |
1668年三國同盟: 荷蘭共和國 英格蘭王國 瑞典帝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遺產戰爭又名遺產繼承戰爭(法語:Guerre de Dévolution;西班牙語:Guerra de Devolución),是1667年至1668年間法蘭西王國與西班牙帝國之間的一場戰爭。戰爭由西班牙國王費利佩四世的遺產分配問題引起。這是向來推行擴張主義國策的法王路易十四所發動的第一次侵略戰爭。戰爭最終以法國小勝結束,法國在《亞琛和約》中被迫做出了一定的讓步,但還是得以保留包括里爾在內的九座西屬尼德蘭城市,將法國領土向東北方向擴張。
戰爭
[編輯]費利佩四世於1665年駕崩後,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作為前者的女婿,聲稱有權分得西屬尼德蘭(今比利時)——儘管1659年的《庇里牛斯條約》明確禁止了路易十四通過女婿身份繼承任何費利佩四世的遺產[1]。路易十四的無理要求遭到西班牙方面拒絕後,法軍便開始發動進攻,隨即占領了西屬尼德蘭和弗朗什-孔泰地區。向來推行擴張政策的「太陽王」路易十四終於發動了他的第一次侵略戰爭。然而,法國在西班牙問題上的傳統盟友荷蘭共和國卻對法國迅速成為貿易大國這一事實感到不安,認為自己在國際貿易上的大國地位受到了嚴重威脅。最終,荷蘭放棄了聯法反西的傳統國策,轉而投靠西班牙,並聯絡英格蘭王國和瑞典帝國結成反法的1668年三國同盟。西班牙又在1668年2月與葡萄牙簽訂《里斯本條約》結束了葡萄牙王政復古戰爭,從而可以集中更多的兵力從加泰隆尼亞方向向法國本土進攻。同月,路易十四完全控制了弗朗什-孔泰之後,不得不面對現實,承認以法國在1635年至1659年的法西戰爭之後的國力無法與三國同盟抗衡 [1]。和談隨即開始,最終在1668年5月2日簽訂《第一次亞琛和約》(也稱《艾克斯·拉·沙佩勒條約》)。在和談中,法國滿足了三國同盟的大部分主要要求:歸還弗朗什-孔泰,包括貝桑松帝國自由城,並從西屬尼德蘭撤軍。不過法國還是獲得了西屬尼德蘭九座具有戰略價值的城市,分別為:阿爾芒蒂耶爾、貝爾格、沙勒羅瓦、科特賴克、杜埃、弗爾訥、里爾、奧德納爾德和圖爾奈。[2]
影響
[編輯]從軍事角度上看,法國從遺產戰爭中獲得了一定的戰略優勢——法軍成功突破西班牙在西屬尼德蘭外圍的堡壘群,並獲得了數座可以被轉換成軍事堡壘的城市,為法國的繼續擴張做好了準備。[註 1]在外交角度上看,對法國卻不那麼樂觀。路易十四的侵略擴張政策——尤其是他對神聖羅馬帝國自由城貝桑松如此明目張胆的占領——使他在神聖羅馬帝國內的聲譽大降。由德意志萊茵河兩岸50餘名王公(Fürst)組成的親法萊茵同盟在1668年宣布自行解散;包括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威廉在內的許多神聖羅馬諸侯也都選擇放棄與法國為盟友。戰後,路易十四對荷蘭的背信棄義十分不滿,發誓報仇,再加上法國與荷蘭之間日益激烈的貿易戰,這直接導致了1672年的法荷戰爭。包括布蘭登堡在內的神聖羅馬諸侯們則在1673年選擇加入反法陣營。
參考
[編輯]- ^ 1.0 1.1 Lynn, John A., The Wars of Louis XIV: 1667–1714 英格蘭哈洛:朗文出版社,1999年. ISBN 0-582-056292.
- ^ 「路易十四」. 大英百科全書.第14版.196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