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號小巡洋艦 (1909年)
歷史 | |
---|---|
德意志帝國 | |
船名 | 科隆號 |
艦名出處 | 科隆 |
建造方 | 基爾日耳曼尼亞船廠 |
鋪設龍骨 | 1908年 |
下水日期 | 1909年6月5日 |
完工日期 | 1911年6月16日 |
結局 | 1914年8月28日沉沒於黑爾戈蘭灣海戰 |
技術數據 | |
船級 | 科爾貝格級小巡洋艦 |
排水量 | 4915噸 |
船長 | 130.50公尺 |
型寬 | 14公尺 |
吃水 | 5.73公尺 |
動力輸出 | 19000匹馬力 |
動力來源 | 四軸,兩台日耳曼尼亞蒸汽輪機 |
船速 | 25.5節 |
續航力 | 3500海里以14節 |
乘員 | 367人 |
武器裝備 |
|
裝甲 |
科隆號(德語:SMS Cöln[註 1])是德意志帝國在20世紀初所建造的四艘科爾貝格級小巡洋艦的三號艦,以普魯士城市科隆命名。它由基爾的日耳曼尼亞船廠承建,於1908年開始龍骨架設、1909年6月下水、至1911年6月投入公海艦隊使用。其主艦炮為十二門105公釐45倍徑速射炮,最高速度達25.5節。
科隆號在入役後被編入公海艦隊的第二偵察集群服役。當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8月初爆發時,它作為集群司令、海軍少將萊貝雷希特·馬斯的旗艦,被派往黑爾戈蘭島周邊巡邏。在1914年8月28日的黑爾戈蘭灣海戰中,德國巡邏隊遭到了兵力更強的英國部隊襲擊,其中包括五艘戰鬥巡洋艦和數艘輕巡洋艦。科隆號最初是被分配至對巡邏線提供支持的部隊中。它試圖增援陷入困境的德軍,卻遭遇了由戴維·貝蒂率領的戰鬥巡洋艦群。科隆號多次被對方的大口徑炮命中,但憑藉霧霾設法逃離。然而,它在無意中又駛向對方,並在戰鬥恢復後迅速失效。船員們棄艦而出,但營救的德國船舶在三天內都未搜索該區域,最終僅1人倖存。
設計
[編輯]科隆號的全長為130.50公尺(428英尺2英寸),有14公尺(45英尺11英寸)的舷寬和5.73公尺(18英尺10英寸)的前吃水。在滿載情況下,艦隻的排水量可達4,915公噸(4,837長噸)。[1]其推進系統最初由蘇黎世埃舍爾·維斯公司生產的兩台策厘式蒸汽輪機組成[2]。但其後又調整為由日耳曼尼亞船廠生產的兩台蒸汽輪機,以驅動四個直徑為2.25公尺(7英尺5英寸)的三葉螺旋槳。艦隻設計可輸出19,000匹公制馬力(13,974千瓦特;18,740匹軸馬力)的額定功率,由十五台燃煤船用式水管鍋爐提供動力。這也使其最高速度可達25.5節(47.2公里每小時)。科隆號能夠攜帶960公噸(940長噸)煤,允許其以14節(26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3,500海里(6,500公里)。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則為18名軍官及349名水兵。[1]
科隆號的主艦炮由十二門單裝105公釐45倍徑速射炮組成。其中兩門並排布置在艏艛前方,八門設於艦舯、每邊各四門,以及兩門並排布置在艦艉。[3]此外,艦隻還裝備有四門52公釐55倍徑速射炮以及兩具浸沒舷側船體內的450公釐(17.7英寸)魚雷管和五枚魚雷。它同樣具備攜帶100枚水雷的能力。在裝甲方面,艦隻司令塔的側面有100公釐(3.9英寸)厚,而甲板的厚度則為40公釐(1.6英寸)。[1]
服役歷史
[編輯]科隆號是為替代老舊的小巡洋艦燕子號而以「燕子替艦(Ersatz Schwalbe)」[註 2]為代號進行訂購,並於1908年5月25日在基爾的日耳曼尼亞船廠開始架設龍骨。它於1909年6月5日下水,之後展開舾裝工作。在下水儀式上,由科隆時任市長馬克斯·瓦爾拉夫主持為艦隻命名。在船廠的海上試航期間,策厘輪機被發現質量不佳,遂由日耳曼尼亞生產的型號所取代。這項工作大大推遲了交付日期。[2]直至1911年6月16日,艦隻才交付公海艦隊使用,繼而展開驗收試航[5]。9月5日,試航因德皇威廉二世主持的海上閱兵而中斷。10月10日[2],科隆正式入役,被分配至第二偵察集群,主要負責為第一偵察集群的戰鬥巡洋艦提供屏護[6]。在接下來的兩年,艦隻平安無事的參加了在和平時期例行的單獨、分艦隊和艦隊訓練及巡航[2]。海軍中校漢斯·曾克爾則從1911年10月至1913年9月擔任該艦的艦長。[7]
從1911年8月28日至9月21日,科隆號曾擔任偵察部隊副司令、海軍少將弗朗茨·馮·希佩爾的旗艦,這是由於希佩爾暫時撤換了其慣用的旗艦——戰鬥巡洋艦馮·德·坦恩號。希佩爾其後短暫離開,但於9月26日重新返回,並在接下來一整年都留在科隆號艦上。在1913年的秋季艦隊演習期間,科隆號試圖向齊柏林飛船L1號的機組發出不斷惡化的天氣條件警告,但對方並未收到信息。結果,齊柏林飛船在黑爾戈蘭島墜毀。演習結束後,希佩爾降下了他的旗幟,而他在科隆號上的職位則由海軍准將萊貝雷希特·馬斯接替。[2]1914年是以例行的常規演練作為開端,但隨著6月28日奧地利大公弗朗茨·費迪南遇刺事件而加劇的緊張局勢,使得原定於7月底舉行的艦隊演練被迫取消。自7月30日開始,由於戰爭臨近,科隆號受命駐紮在德意志灣以監視海上交通。[8]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8月初爆發後,科隆號連同其它幾艘小巡洋艦被派往黑爾戈蘭灣執行巡邏任務。這些巡洋艦被分別編入不同的魚雷艇區艦隊,並輪值通過夜間進入北海巡邏。[9]從8月1日至7日,科隆號都駐泊在席利格錨地。之後,它又去往威悉河口,與它一起的還有小巡洋艦漢堡號和第四魚雷艇區艦隊。[2]作為行動的一部分,科隆號和斯圖加特號於8月15日夜晚跟隨第一、第二魚雷艇區艦隊進行了一次巡邏,沒有發生任何意外[10]。
黑爾戈蘭灣海戰
[編輯]與此同時,英國潛艦開始偵察德國的巡邏線。8月23日,幾名英國指揮官提交了一份計劃,欲以海軍准將雷金納德·蒂爾維特麾下哈里奇部隊的輕巡洋艦及驅逐艦對德國的巡邏線發動襲擊。它們將得到潛艦以及由海軍中將戴維·貝蒂率領的戰鬥巡洋艦群和相關輕型部隊的支援。這份計劃得到批准並定於8月28日實施。[11]8月26日傍晚,英軍開始離開港口,首先派出參與行動的是潛艦部隊。大部分水面部隊都於翌日清晨出海;而為了給哈里奇部隊提供進一步支援的第7巡洋分艦隊,則是於這天晚些時候離港。[12]
8月28日早晨,科隆號正在威廉港補充燃煤;其姊妹艦美因茲號正錨泊於埃姆斯河口;而阿里阿德涅號則安置在威悉河的入口處。這三艘小巡洋艦分別被派往支援斯德丁號、女性之贊號,以及當天早晨駐守在巡邏線上的赫拉號。[13]在07:57,哈里奇部隊遇到了外圍的德國魚雷艇群,後者遂逃回德國巡洋艦陣中。在接下來的黑爾戈蘭灣海戰中,斯德丁號率先與英軍交火,並很快得到了女性之贊號的馳援。[14]在收到行動的報告後,此時的偵察部隊總司令、海軍少將希佩爾立即命令馬斯部署他的巡洋艦去支援交戰的艦隻。在09:30,科隆號駛出了港口。[15]
科隆號駛往協助正受到幾艘英國巡洋艦及戰鬥巡洋艦猛攻的姊妹艦美因茲號。在大約13:25,它遇到了受損的英國輕巡洋艦阿瑞圖薩號和幾艘驅逐艦。科隆號曾短暫與英國艦群交戰,卻因英國戰鬥巡洋艦的出現而中斷。在13:37,科隆號作了16點轉舵[註 3]並向戰鬥巡洋艦回擊;英國艦隻則轉向左舷側以靠近科隆號,而後者也同樣改變了航向逃離。然而,它卻遭到了多次命中,其中一次還令馬斯身亡。至13:56,另一艘德國巡洋艦抵達現場,並分散了英國艦隻的注意力,使科隆號得以向北逃逸。大約十五分鐘後,它為了返回港口而再轉舵向東南。[16]
然而,逆轉的航向使科隆號重新回到英國戰鬥巡洋艦群的射程之內,它們迅速開火併取得了幾次致命的打擊。當科隆號的棄艦令下達後,人們開始聚集在甲板上。[17]工程人員設置好了自沉炸藥,而水兵們做好準備下水。至14:25,艦隻傾覆並沉沒。倖存者預計英國人會將他們接走,但對方卻離開了。德國船舶直至三天後才在該區域展開搜救,但僅找到一名倖存者——領航員斯托克·諾伊曼(Stoker Neumann);其餘船員則已在水中死亡。[18]艦隻殘骸於1979年8月被移動,以減少水下的危險。艦上的一些部件獲打撈上岸,現存於庫克斯港沉船博物館[19]。
注釋
[編輯]- 腳註
- 引用
- ^ 1.0 1.1 1.2 Gröner,第106頁.
- ^ 2.0 2.1 2.2 2.3 2.4 2.5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80頁.
- ^ Gardiner & Gray,第159頁.
- ^ Gröner,第56頁.
- ^ Gröner,第106–107頁.
- ^ Scheer,第14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79–181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80–181頁.
- ^ Scheer,第42頁.
- ^ Scheer,第43頁.
- ^ Halpern,第30–31頁.
- ^ Staff,第5頁.
- ^ Staff,第4–5頁.
- ^ Staff,第6–8頁.
- ^ Staff,第13頁.
- ^ Staff,第19–20頁.
- ^ Staff,第20頁.
- ^ Staff,第21頁.
- ^ Gröner,第107頁.
參考資料
[編輯]- Gardiner, Robert; Gray, Randal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2.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4. ISBN 0-87021-907-3.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0-87021-790-9.
- Halpern, Paul G. A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5. ISBN 1-55750-352-4.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Volume 2). Ratingen, Germany: Mundus Verlag. 1993. ASIN B003VHSRKE.
- Scheer, Reinhard. Germany's High Seas Fleet in the World War. London: Cassell and Company. 1920 [2018-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6).
- Staff, Gary. Battle on the Seven Seas. Barnsley, South Yorkshire: Pen & Sword Maritime. 2011. ISBN 978-1-84884-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