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林茨-烏爾法爾之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林茨-烏爾法爾之戰
第五次反法同盟的一部分
日期1809年5月17日
地點48°18′N 14°17′E / 48.300°N 14.283°E / 48.300; 14.283
結果 法軍(及其盟軍)勝利
參戰方
法國 法蘭西第一帝國
符騰堡王國 符騰堡王國
薩克森王國
奧地利帝國 奧地利帝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法國 讓-巴蒂斯特·貝爾納多特
符騰堡王國 多米尼克·旺達姆英語Dominique Vandamme
奧地利帝國 約翰·科洛拉特英語Johann Kollowrat
兵力
10,000-18,000人 15,000-20,000人
傷亡與損失
391人傷亡 891人傷亡,6門火炮被繳獲

林茨-烏爾法爾之戰(法語:Bataille de Linz-Urfahr)發生於1809年5月17日。[1]此役中,奧地利帝國的士兵與拿破崙的兩個盟友符騰堡王國薩克森王國的軍隊交戰。由約翰·科洛拉特率領的奧地利軍團襲擊了多米尼克·旺達姆的符騰堡師,法國盟軍在多瑙河北岸的林茨對面擁有一座堅固的橋頭堡。隨著戰鬥的進行,由讓-巴蒂斯特·貝爾納多特元帥率領的薩克森士兵加入了戰鬥。這促使科洛拉特下令撤退,拿破崙的德國盟友隨之開始追擊。

奧地利總司令、大元帥卡爾大公將科洛拉特的第三軍團從主力部隊中分離出來,以守衛波希米亞。後來,卡爾指示他的下屬威脅拿破崙沿著多瑙河谷的漫長而脆弱的補給線。因此,科洛拉特襲擊了林茨的法軍橋頭堡,但法軍強大的防禦力量挫敗了他的計劃。該行動屬於第五次反法同盟的一部分。烏爾法爾是多瑙河北岸林茨的一個郊區。

背景

[編輯]

在1809年4月21日至22日於埃克米爾戰役中戰敗後,卡爾大公率領92,000名士兵撤退到多瑙河北岸。其中,第一軍團有28,000人,第二軍團有20,000人,第三軍團有13,000人,第四軍團有15,000人,第一預備軍團有12,000人,約瑟夫·邁耶少將的第五軍團的一個旅有4,000人。[2]卡爾在波希米亞邊境以西的卡姆重新集結了他的軍隊。確信他的軍隊因失敗而士氣低落,卡爾放棄了反擊拿破崙的任何想法。相反,他打算撤退到維也納,途徑維采。拿破崙則決定從南岸向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挺進。因此,法國皇帝取消了路易-尼古拉·達武的第三軍的追擊任務,並讓卡爾大公的部隊順利撤退。[3]

戰爭爆發時,拿破崙下令貝爾納多特指揮薩克森軍隊,即著名的法國第九軍團,向雷根斯堡進發。因為這讓薩克森王國失去了保護,貝爾納多特從薩克森首府德勒斯登撤離了薩克森王室並帶走了軍需品。到4月20日,薩克森軍隊在南下的途中到達了格拉[4]熱羅姆·波拿巴奉命將他的威斯伐倫軍隊(名為第十軍團)帶到薩克森地界。[5]

Map of Battle of Ebelsberg, 3 May 1809
埃伯斯貝格戰役地圖

隨著薩克森軍隊加入戰場,卡爾大公擔心波希米亞可能會被占領,於是決定留下一個軍團來保衛該省。對於這項任務,他選擇了擁有23個步兵營和15個騎兵中隊的第三軍。約翰·科洛拉特將軍被任命為第三軍團的指揮官。[6]

在多瑙河南岸,拿破崙的軍隊擊退了馮·希勒將軍寡不敵眾的三個奧地利軍團。[7]在5月3日的埃伯斯貝格戰役後,法國及其盟軍抵達維也納城下。[8]經過敷衍的抵抗後,駐軍司令馬克西米利安大公放棄了奧地利首都並帶著大部分士兵逃離,剩下的士兵於5月13日早些時候開城向法軍投降。[9]

5月4日,旺達姆和他的第八軍團到達林茨。他在多瑙河北岸的林茨發現了約瑟夫·馮·里希特(Joseph von Richter)和一個奧地利步兵旅。在戰役的早期,這支部隊曾協助封鎖帕紹的巴伐利亞駐軍。里希特在封鎖帕邵後又回到了北岸的林茨。旺達姆氣勢洶洶地在南岸排成一列,開始用炮火轟炸里希特的陣地。在炮火的掩護下,符騰堡人乘船渡河並發動攻擊。里希特訓練有素的奧地利步兵被擊敗,大部分被俘。[10]

6日,貝爾納多特的薩克森人在波希米亞的行軍中到達了勒茨。拿破崙希望第九軍團在9日到達帕紹,並有可能從那裡被命令到林茨。[10]5月7日,卡爾大公帶著他的主力離開了維采。他命令科洛拉特從比爾森轉移並守衛他的南翼。[11]8日,奧地利軍隊指揮官命令科洛拉特威脅林茨附近的法國補給線。[12]卡爾於5月16日在多瑙河北岸與希勒的部隊會合。[13]

戰鬥

[編輯]

法國及其盟軍

[編輯]
Print of cavalrymen in blue coats and white breeches, and in green jackets and breeches
符騰堡騎兵

貝爾納多特元帥全面指揮拿破崙的德國盟軍。12,000人的第八軍團由符騰堡軍隊組成,由旺達姆將軍指揮。該軍由馮·諾布隆中將率領的一個步兵師和馮·沃爾沃斯中將率領的一個騎兵師組成。[1] [14]

行動

[編輯]
Print of a slightly plump and myopic-looking Austrian general
約翰·馮·科洛拉特

為了執行他在5月8日接到的命令,科洛拉特於5月13日集結了他的第三軍團。為了守衛波希米亞西部的海布,科洛拉特分出了14個步兵營。奧地利人於16日到達了米爾地區諾伊馬克特。科洛拉特將第三軍團分成三個縱隊,以攻擊林茨橋頭堡。他命令漢尼拔·索馬利亞瓦和約瑟夫·菲利普·武卡索維奇率領兩支縱隊從兩側進攻橋頭堡。弗朗茨·澤維爾·聖朱利安和第三縱隊向毛特豪森進行佯攻,以轉移法軍的注意力。科洛拉特自己則指揮一支強大的後備力量。[12]

5月17日下午2時,奧軍的攻擊開始了。當時奧軍收到情報,貝爾納多特的薩克森人已經從帕紹進軍到林茨。科洛拉特立即停止了進攻,決定撤退。事實上,貝爾納多特在當天早上7時就已經率領他的步兵和騎兵旅抵達林茨。下午的時候,貝爾納多特的士兵越過橋頭堡,向東側的奧地利縱隊發起進攻,將其擊退。在處理掉武卡索維奇的部隊之後,他在西側遇到了索馬利亞瓦並擊敗了他的部隊。[15]

戰鬥的一個重要時刻就是德軍騎兵在普芬尼貝格山上成功占領奧地利炮兵陣地。符騰堡和薩克森驃騎兵攻占了炮台,繳獲了六門火炮。 一位權威人士寫道,貝爾納多特的可用部隊不超過10,000人,而科洛拉特指揮著超過20,000人。[15]

結果

[編輯]
Painting of curly-haired man in high-collared military uniform
讓-巴蒂斯特·貝爾納多特

符騰堡軍隊於此役中陣亡35人,負傷228人,40人失蹤,共計損失303人。薩克森軍隊的傷亡人數為88人,其中7人死亡,74人受傷,7人被俘。奧地利軍隊統計死亡49人,受傷263人,被俘455人,失蹤124人,共計891人。他們還損失了六門火炮和兩輛彈藥車。[1]在被擊敗後,科洛拉特首先退回到林茨東北部的加爾諾伊基興。後來他的軍團向北行進到弗賴施塔特[15]卡爾大公未能召集第三軍團。[16]並且他還錯過了5月21日至22日的阿斯珀恩-埃斯靈戰役[17]

5月26日左右,卡爾大公終於召回了第三軍團。為了確保法軍的通訊安全,拿破崙下令改善林茨橋頭堡的防禦工事。貝爾納多特將旺達姆的符騰堡軍隊留下,急忙與他的薩克森軍隊一起加入拿破崙的大軍。[18]

5月17日在菲拉赫,約翰大公接到命令,從南針對拿破崙的通訊發起進攻。[19]這些指令被證明是不可能執行的,因為弗朗索瓦·約瑟夫·勒費弗爾於5月13日在沃格爾之戰中已經擊敗了約翰·加布里埃爾·查斯特勒·德·庫塞爾的部隊。[20][21]相反,約翰從蒂羅爾召回了庫塞爾和弗朗茨·傑拉西奇,希望將他們的部隊加入到他虛弱的軍隊中。碰巧的是,傑拉西奇的師在5月25日的聖麥可戰役中被擊潰,只有殘餘的人加入了約翰的軍團。[20]

腳註

[編輯]
  1. ^ 1.0 1.1 1.2 Smith 1998,第305頁.
  2. ^ Petre 1976,第209頁.
  3. ^ Petre 1976,第211-212頁.
  4. ^ Petre 1976,第211頁.
  5. ^ Petre 1976,第225頁.
  6. ^ Petre 1976,第213頁.
  7. ^ Petre 1976,第217頁.
  8. ^ Arnold 1995,第7-15頁.
  9. ^ Petre 1976,第256-257頁.
  10. ^ 10.0 10.1 Petre 1976,第247頁.
  11. ^ Petre 1976,第214-215頁.
  12. ^ 12.0 12.1 Petre 1976,第266-267頁.
  13. ^ Petre 1976,第216頁.
  14. ^ Bowden & Tarbox 1980,第62頁.
  15. ^ 15.0 15.1 15.2 Petre 1976,第267頁.
  16. ^ Petre 1976,第272頁.
  17. ^ Smith 1998,第307頁.
  18. ^ Petre 1976,第324-325頁.
  19. ^ Bowden & Tarbox 1980,第96頁.
  20. ^ 20.0 20.1 Petre 1976,第303頁.
  21. ^ Smith 1998,第303頁.

參考資料

[編輯]
  • Arnold, James R. Napoleon Conquers Austria. Westport, Conn.: Praeger Publishers. 1995. ISBN 0-275-94694-0. 
  • Bowden, Scotty; Tarbox, Charlie. Armies on the Danube 1809. Arlington, Texas: Empire Games Press. 1980. ISBN 0-913037-08-7. 
  • Petre, F. Loraine. Napoleon and the Archduke Charles. New York, N.Y.: Hippocrene Books. 1976. 
  • Smith, Digby. The Napoleonic Wars Data Book. London: Greenhill. 1998. ISBN 1-85367-276-9. 

延伸閱讀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