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拉斯穆森報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拉斯穆森報導
成立2003年 (2003)
創辦人斯科特·拉斯穆森英語Scott Rasmussen
總部美國新澤西州阿斯伯里帕克
產品輿論調查新聞
所有權者Noson Lawen Partners(主要投資人)[1]
網站www.rasmussenreports.com

拉斯穆森報導(英語:Rasmussen Reports)是一個成立於2003年的美國民意調查公司。[2]其致力於收集和發布公眾民意調查信息。「拉斯穆森報導」在國家以及聯邦州的層面上,暗中跟蹤調查選舉、政治、時事、消費者信心指數、商業話題以及總統的工作支持率。

歷史

[編輯]

斯科特·拉斯穆森英語Scott Rasmussen於2003成立了「拉斯穆森報導」,他從成立之初開始一直擔任公司董事長,直到2013年7月離開創立數字媒體公司Styrk。[1][3][4][5][6][7][8]

拉斯穆森在1994年成立了他的第一個民意調查公司---「拉斯穆森研究」,[9]這個公司於1999年被TownPagesNet公司以450萬普通股收購。[10]於1999年開始的拉斯穆森民意調查被稱為美國寫照。[11] 2003年,拉斯穆森在新澤西州的阿斯伯里帕克成立「拉斯穆森報導」。2009年8月,據華盛頓郵報報道「拉斯穆森報導」收到了「巨大的發展資金投資」。[12]新澤西州商業雜誌也報道公司當年擴大了它的員工規模。[13]

商業模式

[編輯]

拉斯穆森報導致力於收集、公開、發布民意調查信息、追蹤政治圈、時事、消費者信心指數、商業話題和總統工作支持率。[2][與來源不符] 拉斯穆森報導也暗中進行國家民意調查和定期聯邦州調查。公司也通過郵件簡報提供評論和政治分析。2012年9月,拉斯穆森報導和電信公司成立了一個全國的電視節目,名為「美國如何看待斯科特拉斯穆森」。[14][15]

拉斯穆森報導利用自動化的民意調查方式包括預錄電話查詢來收集信息。[16]儘管一些傳統的民意調查專家對這類方式持懷疑態度而更喜歡傳統的人工協助的調查方式,但大家認為這類方式成本較低。[17]拉斯穆森的自動化電話調查由脈衝民意研究公司執行,該公司許可了由斯科特·拉斯穆森英語Scott Rasmussen發明的這種方法。[18]

拉斯穆森報導通過廣告和訂閱獲得收益。[19]

政治話題

[編輯]

政治觀點

[編輯]

總統支持率追蹤調查

[編輯]

拉斯穆森報導進行了一項每日總統支持情況民意調查,衡量總統工作支持率。[20][21]拉斯穆森報導提到:「需要記住的重要一點是,拉斯穆森報導的工作支持率的調查樣本是由可能的投票者英語likely voters組成的。」一些其他公司的支持率調查是基於所有成年人。基於所有成年人的歐巴馬的支持率調查結果幾乎總是比基於可能的投票者的調查結果高幾個百分點。那是因為一些總統最狂熱的支持者比如年輕人並不太會參加正式投票。[20][22]新聞周刊》也表示對所有成年人的民意調查結果比對可能的投票者的調查結果更令民主黨滿意。自從2013年6月斯科特拉斯穆森從公司離職後,拉斯穆森報導一直是總統歐巴馬支持率調查中最受歡迎的民意調查公司。[23]民意調查員網Pollster.com的Mark Blumenthal提到:「儘管拉斯穆森報導的歐巴馬工作支持率比大多數其他調查結果要低,但並不是最低的。」[24]

2009年3月,拉斯穆森報導的一個民意調查第一個顯示出總統歐巴馬支持率在下降。斯科特·拉斯穆森和柯林頓總統的民意調查員道格拉斯·舍恩英語Douglas Schoen一起在《華爾街日報》上寫到:「民意調查數據顯示歐巴馬總統的支持率在下跌,比喬治·W·布什總統2001年同期的支持率還要低。拉斯穆森報導通過從強烈支持者人數中減去強烈反對的人數來計算支持率,其結果顯示歐巴馬總統的網絡支持率只有6%,是他迄今為止最低的支持率。」[25]

一般的國會投票

[編輯]

每周,拉斯穆森報導都要更新一個一般的國會投票民意調查。這項調查追蹤如果當天舉行選舉的話各地區國會競選的可能投票者對共和黨的支持率和對民主黨的支持率。[26][27]2009年,拉斯穆森報導有了第一個顯示為2010年中期選舉的一般國會投票中民主黨落後的民意調查結果。[28]

道路正確與否

[編輯]

拉斯穆森報導每周進行一次追蹤調查,詢問投票者們認為國家是在向正確的方向前行還是走在了錯誤的道路上。[29][30]

醫療改革

[編輯]

從2009年開始,每周拉斯穆森報導追蹤調查民眾對於醫療改革立法的態度。從2010年3月患者保護與平價醫療法案正式通過開始,拉斯穆森報導調查廢止這項法案的支持率持續達兩位數。在2010年3月至2012年6月期間的100項調查中,支持廢止法案的可能的投票者平均達16%。[31]

政治派/主流指數

[編輯]

拉斯穆森報導追蹤調查它稱之為「主流投票者」和「政治派」之間的差距。[32]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為了確定人們屬於哪個類別,他(拉斯穆森)詢問三個問題:你更信任誰的判斷,美國大眾還是美國政治領導人的?聯邦政府是否變成了它自己獨有的利益集團?政府和商業大亨是否常一起危害消費者和投資者的利益?那些有兩個或三個問題都站在政府一邊的人就被歸為政治派。」

其他

[編輯]

這家公司也提供公眾關於其他問題的意見更新,包括全球暖化,能源問題,住房問題,反恐戰爭,美國、國會和最高法院的處境,議題的重要性,黨派信任和趨勢。2007年,喬治·W·布什總統的白宮新聞秘書托尼·斯諾反對拉斯穆森報導的一個報導,這個報導顯示只有19%的美國人認為2007伊拉克戰爭增兵是成功的。[33]

大衛·威格爾英語David Weigel寫到:「拉斯穆森報導真正出眾之處以及常被保守黨引用的原因在於它對議題的民意調查。在刺激爭論開始之前,拉斯穆森報導詢問投票者他們更喜歡完全是減稅還是消費的刺激計劃。每次結果都是減稅投票率更高,當民主黨提議只減稅的刺激計劃時,他們便會開始引用這個結果。」[34]

2012年5月,一個拉斯穆森報導的民意調查發現「大多數的全國的投票者支持使大麻合法化,並用目前管理菸酒的方式管理大麻。」接受調查的人中,56%對此表示支持,36%的人反對將這個毒品以此方式合法化管理。[35]

2012年6月,一個拉斯穆森報導的民意調查發現超過三分之二的美國人會攻擊國會的每個成員。[36]2013年1月,一個調查發現茶黨運動的支持率很低。受調查人中,30%的人支持茶黨,49%的人反對,只有8%確定是這個組織中的一員。[37]

選舉

[編輯]

總統選舉

[編輯]
2000年
[編輯]

在2000年的總統選舉中,斯科特拉斯穆森發起以「美國面貌」為名的民意調查,是拉斯穆森報導的前身。[11]與當時大多數其他國家民意調查平均1.1%的誤差幅度相比,「美國面貌」對2000年的總統選舉的預測有4.5%的偏差。[38][39]

2004年
[編輯]

2004年的總統選舉中,據《板岩雜誌》報導「拉斯穆森在各州的調查結果準確度常常領先於其他對手很大差距」,[40]拉斯穆森的調查結果與最終2004年喬治·W·布什約翰·克里實際贏得的投票率差別都在1%以內。[41]

2004年,《板岩雜誌》曾表示「公開質疑和私下嘲笑拉斯穆森」的調查方法,但是在選舉結果出來後,他們承認拉斯穆森的調查是最準確的。[40]

2008年
[編輯]

《政客》表示:「拉斯穆森對2008年選舉的最後調查(該結果顯示歐巴馬以52%的支持率擊敗只有46%支持率的亞利桑那州參議員約翰·麥凱恩)近乎與最終選舉的結果一致。」[42]根據2008年的總統選舉《Talking Points Memo》上的一篇文章寫道:「拉斯穆森的最終調查顯示歐巴馬以52%-46%的支持率領先,這幾乎與最終結果歐巴馬53%-46%的支持率一致,使之成為最準確的調查機構之一。」[43] 2009年Costas Panagopoulos根據調查研究機構最後的國家預選民意調查結果與歐巴馬7.2%的領先支持率的差距,對23個調查研究機構進行排位,結果顯示拉斯穆森報導的準確性並列第九。Democracy Corps、福克斯新聞/意見動態、CNN/意見調查以及Ipsos/McClatchy的預測準確性都在7%以內。

拉斯穆森報導的調查正確預測了46個州的選舉贏家。對佛羅里達州,印第安納州和北卡羅來納州的最終調查結果都顯示麥凱恩領先,但是歐巴馬贏得了這三個州的支持。拉斯穆森報導2008年11月2日的調查結果還顯示俄亥俄州兩人的支持率持平,但歐巴馬最終在這個州以4%個百分點領先。[44][45]

2012年
[編輯]

拉斯穆森報導對2012年總統選舉團的投票結果預測顯示歐巴馬獲得237個安全的選舉人投票,羅姆尼獲得206個安全的選舉人投票,另外8個州的95名選舉人投票結果勝負難料。[46][47][48]

拉斯穆森報導每日追蹤民意調查最終結果顯示羅姆尼有49%的支持率,歐巴馬總統有48%的支持率。[49]最終歐巴馬以領先接近4個百分點贏得了選舉。

拉斯穆森報導的選舉前最後調查顯示歐巴馬在內華達州和新罕布夏州領先羅姆尼、在俄亥俄州和威斯康星州與之持平,在其他五個搖擺的州包括北卡羅來納州落後於羅姆尼。歐巴馬最終在俄亥俄州,威斯康星州,科羅拉多州,佛羅里達州,愛荷華州和維吉尼亞州中均獲勝,而羅姆尼在北卡羅來納州確實領先。[50]

福坦莫大學Costas Panagopoulos博士的一項研究將選舉前民意調查與選舉日的結果進行了比較,在28個調查機構中拉斯穆森報導的準確性排名第24,排在蓋洛普前面。[51]

在FiveThirtyEight上納特·西爾弗的一個分析根據2012年的選舉結果將拉斯穆森報導排在23個調查機構中的第20位,這些機構調查結果的平均偏差為4.2個百分點。[52]

本次選舉結束後,《洛杉磯時報》的詹姆斯·雷尼寫道:「在選舉接近尾聲的日子裡,一些保守的媒體機構使用拉斯穆森報導的調查結果營造出羅姆尼勝利在望,有贏得白宮的勢頭。」[53]

11月7日,斯科特拉斯穆森告訴《板岩雜誌》的David Weigel:「總的來說,這個反映非常好。我注意到的兩個不同之一是白人的投票份額實際上未占到72%。這是歐巴馬競選團隊一直以來提到的。而我們結果顯示白人的投票份額超過了73%。另外一個不同是年輕人所占比例比預期高,年長人比預期低。考慮到不同年代人之間代溝很大,這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問題。我認為這清楚地說明歐巴馬團隊有一個很好的競選計劃來確定人們的投票意願並使之去投票所做出投票。」[54]

11月8日,拉斯穆森報導的每日總統競選追蹤民意調查分析提到:「2012年的競選很可能是電話調查時代的最後一次總統競選。儘管這種調查方法已經能很好地預測結果,但在2016年之前需要開發出全新的技術。中心問題是電話調查已經實行了幾十年,因為人們習慣用電話交流。而在21世紀,人們的交流工具已然發生了改變。[55]

國會和州長選舉

[編輯]

在2009年新澤西州長競選中,拉斯穆森報導的最後調查預測克里斯·克里斯帝會以3個百分點的優勢擊敗喬恩·科爾津。最終科爾津以4.3個百分點贏得競選。[56]

2009年12月,Alan Abramowitz提到如果拉斯穆森的數據是準確的,在2010年的中期選舉中共和黨會贏得62個眾議院席位。[57]2010年中期選舉的前一周拉斯穆森在一個專欄中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共和黨至少會贏得55個眾議院席位和48或49個參議院席位。[58]共和黨人最終贏得了63個眾議院席位和47個參議院席位。[59]

2010年,拉斯穆森報導是第一個表示共和黨人斯科特·布朗有機會在麻薩諸塞州參議員競選中擊敗Martha Coakley。當布朗逆轉贏得競選時,Ben Smith在《政客》中報導說:「在一月初拉斯穆森公布精確到個位數的調查結果之前,兩個政黨的傳統觀念都以為Martha Coakley已經鎖定勝局。(很難想起有哪次調查能夠如此巨大地改變競選人的心情。)」[60]發布在媒體中的波斯頓大學和皮尤研究中心項目關於麻薩諸塞州參議員競選的一項研究總結道:「拉斯穆森報導的調查顯示處於劣勢的共和黨人Scott Brown已將與Martha Coakley的差距縮小為個位數(九個百分點)。那次調查也許比其他任何事都更能預示一場可能的逆轉正在醞釀,對媒體界和政壇都造成了衝擊。[61]《紐約時報雜誌》3月14日的封面故事用包括了歐巴馬總統的幕僚長拉姆·伊曼紐爾的白宮內部會議強調了那次調查的影響。[62]儘管拉斯穆森的調查結果都顯示是Coakley領先,包括最後一次調查Coakley都領先兩個百分點。[63]

根據納特·西爾弗對2010年調查機構準確性的評估,參議院和州長競選中拉斯穆森發布了105項調查結果,脈衝輿論研究最終以5.8分落後。[64]

商業

[編輯]

在商業領域,拉斯穆森報導自2002年起就根據每日追蹤發布消費者和投資者信心指數。報告的大趨勢與會議委員會和密西根大學的結果相近,但是拉斯穆森是唯一一個每日更新消費者信心指數的機構。它還發布每月拉斯穆森就業指數,美國消費者支出指數,小企業觀察和財務安全指數。

用途

[編輯]

拉斯穆森報導的調查常被各種新聞媒體引用,拉斯穆森在很多新聞廣播節目包括福斯新聞頻道英國廣播公司、CNN、NPRCNBC和地方電視台分支機構中都被邀請作為客座分析員。

據《紐約時報雜誌》報道,白宮政治部主任曾將拉斯穆森的調查結果直接上報給歐巴馬總統的幕僚長拉姆·伊曼紐爾[62]華盛頓郵報》報導說「據在白宮內討論私人審議的一名不願被透露姓名的政府高級官員表示,拉斯穆森的調查已在總統辦公室拉響了警鐘。」[65]

對準確性和表現的評價

[編輯]

讚揚

[編輯]

Pat Caddell和Doug Schoen都曾說拉斯穆森報導有「難以挑戰的準確性和全面性。」[41] 《板岩雜誌》和《華爾街日報》稱拉斯穆森報導是2004年美國總統選舉2006年美國一般選舉最準確的調查公司之一。[40][66][與來源不符] 2004年《板岩雜誌》曾「公開懷疑並私下嘲笑」拉斯穆森在選舉調查中使用電話錄音的方法。然而,選舉結果出來後,他們總結拉斯穆森的調查結果在2004年總統選舉中是最準確的之一。[40] 據《政客》稱,拉斯穆森2008年總統選舉民意調查「近乎與選舉結果一模一樣」。[67]

2008年總統選舉的最後階段,有八個國家追蹤調查和許多其他調查機構都在進行常規調查。調查分析者納特·西爾弗回顧了這些追蹤調查,認為儘管沒有哪一個是完美的,但是拉斯穆森報導被「普遍認為有共和黨傾向」,「白宮效應」在他們的追蹤調查中很小,並表示「因為它的大樣本量和高調查等級,拉斯穆森報導可能是我在荒島希望擁有的同伴」。[68]

在2010年1月麻薩諸塞州的參議院席位的特別選舉中,拉斯穆森報導是第一個發現共和黨斯科特·布朗有機會逆轉擊敗Martha Coakley的調查機構。在Brown逆襲勝利後,《政客》的Ben Smith報導說:「兩個政黨的傳統觀念都以為Martha Coakley已經鎖定勝局。(很難想起有哪次調查能夠如此巨大地改變競選人的心情。)」[69]幾日後,《公共政治調查英語Public Policy Polling》發布了第一份顯示Brown領先的調查結果,與拉斯穆森的調查相差10個百分點。[70]拉斯穆森關於這次競選的最後一次調查仍然顯示Coakley以兩個百分點領先,而實際上最終她以五個百分點落後而失敗,拉斯穆森的結果與之相差七個百分點。[71]

新聞記者Mickey Kaus曾說:「如果你有機會在拉斯穆森和比如權威的《紐約時報》之間做出選擇,那麼選擇拉斯穆森吧。」[72]

批評

[編輯]

納特·西爾弗

[編輯]

2010年,《紐約時報》的納特·西爾弗在他博客「五/三十/八英語FiveThirtyEight」中發表了一篇名為「拉斯穆森報導存在偏向嗎?」的文章,文中他盡力反駁了指責拉斯穆森報導有偏向的說法。[73]然而,後來在那一年,拉斯穆森的民意調查結果與主流民意調查機構相差很大,西爾弗稱之為一次「白宮效應」。[74]他繼續探究其他可能解釋這種效應的因素如使用一個的投票模型,[75]聲稱拉斯穆森用的調查方法的調查對象排除了大多數人。[76]西爾弗還批評拉斯穆森報導只在選舉幾個月前進行民意調查,使之避免了在選舉前不久進行調查,而這種調查會被評估準確性。他寫道他「在思考在他的民意調查機構評分模型中使用合適的方法懲罰像拉斯穆森報導這樣不在選舉前最後幾日內進行調查的民意調查機構」。[77]2012年6月,西爾弗寫道:「過去的調查結果曾有共和黨傾向的拉斯穆森報導今年又出現了同樣情況。然而,這種傾向並不十分明顯——共和黨領先1.3個百分點。」西爾弗將拉斯穆森報導排在他分析的12家民意調查公司最不受「白宮效應」的第三位。[78]

2010年的中期選舉後,西爾弗總結道拉斯穆森的民意調查是2010年主要的調查機構中最不準確的,根據西爾弗的模型計算其平均誤差達到5.8的百分點,共和黨偏向的偏倚達3.9個百分點。[64]他以夏威夷參議院選舉為例,拉斯穆森報導在這次選舉前三周完成的一次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現任丹尼爾·井上只領先13個百分點,而實際上他最終以53%的差距獲勝,[79]與拉斯穆森報導的結果相差40%,是「『五/三十/八』資料庫從1998年開始記錄的所有一般選舉的民意調查中誤差最大的一次」。[64] 西爾弗的2010年民意調查機構排名也受到了批評。保守的民意調查分析員Neil Stevens寫道:「西爾弗以拉斯穆森通過不調查初選而逃避了許多競選為由瞄準了拉斯穆森報導進行批評。然而根據Silver自己的數據,拉斯穆森調查數量是第二名公司的兩倍,而它仍是西爾弗的主要攻擊對象。西爾弗甚至不能為憎恨拉斯穆森報導找到一致的理由。」[80]民意調查機構網站的設立人Mark Blumenthal認為Silver的方法會基於調查機構在民意調查全國委員會的會員身份和美國民意研究透明度倡議協會的認可對其進行加分,最後「似乎與『pollster ratings』這類早已能對私人民意調查機構的名氣和營生產生影響的排名大不相同,這是一個問題。」Blumenthal強調:「我的底線:這類民意調查機構評分和排名是有趣的,但是在從『不好』的裡面評出『好』的機構方面,這些方法的作用有限。」[81]

Electoral-Vote網站提供「免費的拉斯穆森圖解」,附有以「拉斯穆森報導的註解:拉斯穆森及其傾向」為題的說明,這主要是以納特·西爾弗對拉斯穆森的批判為基礎。[82]

其他

[編輯]

時代》雜誌將拉斯穆森報導描述為一個「有保守傾向的民意調查組織」。[83]《華盛頓郵報》則稱之為一個「極化的民意調查機構」。[84]John Zogby認為斯科特拉斯穆森有一群「保守的支持者」。[85] 美國公共誠信中心將「斯科特拉斯穆森公司」列為2004年喬治·W·布什競選總統有償僱傭的諮詢機構。[86]華盛頓郵報》報導2004年布什再次競選時在拉斯穆森報導的網站上利用一個專題讓人們自己編寫民意調查內容,對此拉斯穆森表示他既沒有編寫其中任何一個問題,也沒有協助過共和黨。[65]

拉斯穆森曾因其調查內容的措辭受到批評。[87][88]一個民意調查中的問題用不同的措辭表達將有可能得到不同的結果;[89]問卷評論員宣稱為了得到一個特定的反饋,拉斯穆森在調查中所用問題是存在偏倚的。比如,當拉斯穆森報導調查共和黨的投票者是否認為拉什林博是他們黨的領導時,他們這樣提問:「同意或者不同意:『拉什林博是共和黨的領導』----他引導投票者跳起來,投票者只能問跳多高。」[88]

「Talking Points Memo」(TPM)曾質疑拉斯穆森調查總統工作支持率所用方法,因為其只考慮了那些「強烈」支持或者不支持總統工作的人們。TPM指出了這個固有的偏倚,並報導多方民意調查專家均對此表示反對。[43]

一篇《紐約時報》的文章批評拉斯穆森報導的調查「所用的抽樣方法和加權方法都是存在疑問的」。[90]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Blumenthal, Mark; Edwards-Levy, Ariel. Pollster Scott Rasmussen Leaves Firm He Founded A Decade Ago. Huffington Post. 2013-08-22 [24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7). 
  2. ^ 2.0 2.1 Rasmussen Reports, LLC. InsideView英語InsideView. [2012-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0). 
  3. ^ Siegelheim, Matt. Scott Rasmussen to Launch New Media Venture. Rasmussen Media Group. [11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1). 
  4. ^ Prang, Allison. Founder Departs Polling Firm Rasmussen Reports. Wall Street Journal. 2013-08-22 [23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5). 
  5. ^ Company Overview of Rasmussen Reports, LLC. Bloomberg Businessweek. [2012-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3). 
  6. ^ Scott Rasmsusen. LinkedIn. [11 August 2013]. 
  7. ^ Rasmussen Reports Announces a Change in Management. Rasmussen Reports. 2013-08-22 [24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2). 
  8. ^ Byers, Dylan. Rasmussen founder leaves company. Politico. 2013-08-22 [24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3). 
  9. ^ Meet the Man Who Takes America's Pulse. Washington Business Magazine. Spring 2012 [2012-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September 18, 2012). 
  10. ^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Form 6-K, December 1999. [2016-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11. ^ 11.0 11.1 Keeping Track of Tracking Polls. Wired. 2000-10-26 [2012-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November 3, 2012). 
  12. ^ Tartakoff, Joseph. Public Opinion Firm Rasmussen Reports Gets 'Major Growth Capital Investment'. The Washington Post. August 10, 2009 [2016-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3. ^ Sticking A Toe Into Pool Of Applicants. Snelling Staffing Services. [2012-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March 16, 2012). 
  14. ^ Telco Develops Syndie Offerings With Rasmussen. TVNewsCheck. [2012-02-18]. 
  15. ^ Pollster Scott Rasmussen to Debut Television Show. NewsMax英語NewsMax. 2012-08-08 [2012-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6). 
  16. ^ Methodology. Rasmussen Reports. [2012-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2). 
  17. ^ The Pros and Cons of Auto-Dialed Surveys. Washington Post. July 12, 2006 [2012-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5). 
  18. ^ About Us. Pulse Opinion Research. [2012-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6). 
  19. ^ About Us. Rasmussen Reports. 2010 [2016-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6). 
  20. ^ 20.0 20.1 Daily Presidential Tracking Poll. Rasmussen Reports. 2012-07-10 [2012-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5). 
  21. ^ Rasmussen: Obama gets polling bump from high court health ruling. The Hill. 2012-06-30 [2012-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3). 
  22. ^ So What's a Likely Voter? Answers from Rasmussen and PPP. Pollster.com. November 17, 2009 [2012-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0). 
  23. ^ What the Heck Is a Likely Voter?. Daily Beast. October 29, 2010 [2012-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7). 
  24. ^ Why Is Rasmussen So Different?. Pollster.com. December 1, 2009 [2012-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20). 
  25. ^ Obama's Poll Numbers Are Falling to Earth. Wall Street Journal. March 13, 2009 [2012-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9). 
  26. ^ Generic Congressional Ballot. Rasmussen Reports. 2012-07-09 [2012-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9). 
  27. ^ The Silver Lining In the SCOTUS Ruling? A Restrained EPA. Forbes. 2012-06-29 [2012-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8). 
  28. ^ Generic Ballot Blues. FiveThirtyEight. 2009-03-29 [2012-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7). 
  29. ^ Right Direction or Wrong Track. Rasmussen Reports. 2012-07-05 [2012-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1). 
  30. ^ The Obama re-election myth. Washington Times. 2012-04-25 [2012-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9). 
  31. ^ For 100th Consecutive Time, Voters Back Obamacare’s Repeal. Weekly Standard. 2012-07-09 [2012-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2). 
  32. ^ 67% of Political Class Say U.S. Heading in Right Direction, 84% of Mainstream Disagrees. Rasmussen Reports. 2010-08-03 [2012-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6). 
  33. ^ Highlights from Tony Snow’s Conference Call With Bloggers. National Review Online英語National Review Online. 2007-07-12 [2012-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8, 2007). 
  34. ^ David Weigel: Rasmussen, the Only Poll that Matter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The Washington Independent英語The Washington Independent, 18 February 2009
  35. ^ Kirell, Andrew. Rasmussen Poll Finds More Than Half Of America Now Supports Legalizing Marijuana. Mediaite. 2012-05-22 [21 Nov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7). 
  36. ^ U.S. Congress: You're Fired! 68% of the Country Is Right!. Huffington Post. 2012-07-05 [2012-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6). 
  37. ^ Sareen, Anjali. Tea Party Popularity Falls To Record Low, Rasmussen Reports. Mediaite. 2013-01-07 [16 Januar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6). 
  38. ^ Gresham's Law of Junk — Franklin & Marshall. Fandm.edu. 2002-01-08 [2012-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7). 
  39. ^ Presidential Poll Performance 2000. National Council on Public Polls. 2001-01-03 [2012-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6). 
  40. ^ 40.0 40.1 40.2 40.3 Saletan, William. Let's Go to the Audiotape Who nailed the election results? Automated pollsters.. Slate. December 9, 2004 [2012-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30). 
  41. ^ 41.0 41.1 Caddell, Patrick. Don't Shoot The Pollster, Wall Street Journal, January 14, 2010. Wall Street Journal. 2010-01-14 [2012-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8). 
  42. ^ Low favorables: Democrats rip Rasmussen. Politico. Jan 2, 2010 [2012-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9). 
  43. ^ 43.0 43.1 Kleefeld, Eric. The Rasmussen "Presidential Approval Index": Is This Newer Measurement Worth Anything?. Tpmdc.talkingpointsmemo.com. 2009-07-29 [2012-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1). 
  44. ^ 2008 RCP Averages and State Results. RealClearPolitics英語RealClearPolitics. 2008-11-05 [2012-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9). 
  45. ^ Final Rasmussen Poll Results – Presidential Election. Rasmussen Reports. [2012-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5). 
  46. ^ Rasmussen, Scott. An Unpredictable End to a Very Predictable Election. Creators Syndicate. 2012-11-02 [28 Nov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7). 
  47. ^ 2012 Electoral College Scoreboard. Rasmussen Reports. [28 Nov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9). 
  48. ^ Rodriguez, Jessica. Presidential Polls 2012: Latest Rasmussen Poll Indicates Swing States of Florida, Ohio, Virginia to Decide Election. Christian Post. 2012-11-05 [28 Nov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6). 
  49. ^ Easley, Jonathan. Rasmussen: ‘I have no idea who’s going to win’. The Hill. 2012-11-06 [9 Nov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7). 
  50. ^ Salant, Jonathan; Curtis, Laura. Nate Silver-Led Stat Men Crush Pundits in Presidential Election. Bloomberg. 2012-11-07 [9 Nov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9). 
  51. ^ Leighton, Kyle. Fordham Study: Public Policy Polling Deemed Most Accurate National Pollster In 2012. Talking Points Memo. 2012-11-07 [9 Nov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8). 
  52. ^ Which Polls Fared Best (and Worst) in the 2012 Presidential Race. [2016-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4). 
  53. ^ Rainey, James. Parsing polls: Nate Silver picks on target, Rasmussen not so much. Los Angeles Times. 2012-11-08 [9 Nov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7). 
  54. ^ Weigel, David. Scott Rasmussen Explains Why His Polls Didn't Foresee an Obama Win. Slate. 2012-11-07 [9 Nov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2). 
  55. ^ Daily Presidential Tracking Poll. Rasmussen Reports. 2012-11-08 [9 Nov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7). 
  56. ^ New Jersey Governor - Corzine vs. Christie. RealClearPolitics英語RealClearPolitics. [2012-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8). 
  57. ^ Abramowitz: A Note on the Rasmussen Effect. The Democratic Strategist. 2009-12-07 [2012-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1). 
  58. ^ A Vote Against Dems, Not for the GOP. Wall Street Journal. 2010-11-01 [2012-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01). 
  59. ^ 2010 Election Results. New York Times. 2010-11-04 [2012-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9). 
  60. ^ Smith, Ben. Seeing Brown coming. Politico. 2010-01-17 [2012-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7). 
  61. ^ Hiding in Plain Sight, From Kennedy to Brown Journalism.org April 20, 2010. Journalism.org. 2010-04-20 [2012-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0). 
  62. ^ 62.0 62.1 The Limits of Rahmism. New York Times Magazine英語New York Times Magazine. 2010-03-08 [2012-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8). 
  63. ^ Election 2010: Massachusetts Special Senate Election. Rasmussen Reports. [2016-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4). 
  64. ^ 64.0 64.1 64.2 Silver, Nate. Rasmussen Polls Were Biased and Inaccurate; Quinnipiac, SurveyUSA Performed Strongly. The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4, 2010 [2016-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8). 
  65. ^ 65.0 65.1 Pollster Scott Rasmussen's numbers are firing up Republicans and Democrats. Washington Post. 2010-06-17 [2012-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31). 
  66. ^ Bialik, Carl. Grading the Pollster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Dow Jones). November 16, 2006 [November 1,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07). 
  67. ^ Alex Isenstadt, "Democrats rip Rasmussen"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0-06-12., Politico, January 2, 2010, accessed July 5, 2010.
  68. ^ Silver, Nate. Politics Done Right: Tracking Poll Primer. FiveThirtyEight. 2008-10-21 [2012-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3). 
  69. ^ Seeing Brown coming. Politico. 2010-01-17 [2012-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7). 
  70. ^ Poll: Scott Brown ahead of Martha Coakley by 1 point. Politico. 2010-01-09 [2012-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8). 
  71. ^ What Will Happen in Massachusetts on Tuesday?. Rasmussen Reports. 2010-01-18 [2012-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8). 
  72. ^ 175th Anniversary Distinguished Alumni Lecture Series: A Yearlong DePauw Discourse. DePauw University. [2012-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7). 
  73. ^ Silver, Nate. Is Rasmussen Reports Biased?. The New York Times. January 1, 2010 [2016-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0). 
  74. ^ Silver, Nate. House Effects Render Poll-Reading Difficult.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11, 2010 [2016-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4). 
  75. ^ Silver, Nate. Use of Likely Voter Model Does Not Explain Rasmussen "House Effect". 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17, 2010 [2016-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8). 
  76. ^ Silver, Nate. Is a Poll Scientific if it Excludes More Than Half the Population?.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19, 2010 [2016-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0). 
  77. ^ Silver, Nate. Tuesday Night Live. The New York Times. August 24, 2010 [2016-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9). 
  78. ^ Silver, Nate. Calculating 'House Effects' of Polling Firms. FiveThirtyEight. June 22, 2012 [2016-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6). 
  79. ^ Election 2010: Hawaii Senate. Rasmussen Reports. October 17, 2010 [2012-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4). 
  80. ^ Silver reverses course, attacks Rasmussen anyway. Unlikely Voter. November 5, 2010 [2012-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7). 
  81. ^ Rating Pollster Accuracy: How Useful?. Pollster.com. June 18, 2010 [2012-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3). 
  82. ^ Note about Rasmussen: Rasmussen and Bias. Electoral-Vote.com. [November 14,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1). 
  83. ^ Walsh, Bryan. Has 'Climategate' Been Overblown?. Time. December 7, 2009 [May 22,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0). 
  84. ^ Blake, Aaron, Rasmussen: The GOP’s cure for the common poll, Washington Post, September 17, 2012 [April 23,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31) 
  85. ^ Horowitz, Jason, Pollster Scott Rasmussen's numbers are firing up Republicans and Democrats, Washington Post, June 17, 2010 [April 23,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0) 
  86. ^ Campaign Consultants, 存档副本. [2016-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8). , Center For Public Integrity, 2003–2004
  87. ^ Bialik, Carl. When Wording Skews Results in Poll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September 25, 2010 [2016-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8). 
  88. ^ 88.0 88.1 Political Animal. Washington Monthly. [2009-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10). 
  89. ^ Do polls show 'majority support' for health plan?. PolitiFact.com英語PolitiFact.com. 2009-11-02 [2012-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1). 
  90. ^ Democrats Are Seeing More Daylight in Path to Senate Control. The New York Times. 2014-09-13 [2016-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5).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