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郡,中國東漢時設置的郡。
原屬南郡。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權臣曹操改夷陵等地為臨江郡。曹操在赤壁之戰被左將軍豫州牧(非實領)劉備、會稽太守孫權聯軍擊敗後,其與盟友益州牧劉璋在臨江郡的勢力也被孫權驅逐。孫權不承認曹操的區劃,臨江郡被孫權攻取後建置自動取消,仍屬南郡。後來孫權將南郡等地讓給劉備,即借荊州。建安十五年(210年),劉備在原臨江郡設宜都郡,治所在今湖北省宜都市陸城,管轄夷道、西陵、佷山三縣。特委任徵虜將軍張飛為太守,封新亭侯。《三國志·蜀志》稱其「治郡有聲」。由於史無多載,其業績詳敘不得。今西陵峽口三遊洞的張飛擂鼓台和古軍壘遺址,相傳就是張飛在這兒訓練過水軍的存跡。張飛後隨劉備西取益州,宜都太守相繼有劉封、孟達、樊友、廖化等人出任,都有所聲名。其中劉封比較突出,他興土木,建城邑,今有劉封城遺址。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派部將呂蒙和陸遜為前部,迅速佔領了南郡。為了阻止關羽入川,同時鞏固地盤,陸遜徑自趕往宜都郡,宜都太守樊友見勢不妙,便「委郡去」。於是陸遜領宜都郡,「諸城長吏及蠻夷長官皆降」(《三國志》),陸遜為東吳的首任宜都郡太守。當時陸遜分兵平定枝江、夷道和佷山等地,就坐鎮夷陵,把守峽口,以防蜀方。至此,宜都郡為東吳所有,下領秭歸、夷陵、夷道和枝江四縣。孫權又分巫縣和秭歸設立固陵郡。夷陵之戰時,廖化重歸劉備,劉備曾收復部分宜都郡和全部的東吳固陵郡,於是任命廖化為宜都太守。劉備兵敗後,宜都郡復歸東吳,東吳沒有復立固陵郡,其地重新併入宜都郡。三國東吳黃武元年(222年),改夷陵為西陵郡,後仍稱宜都郡。繼陸遜之後,吳國宜都郡太守由雷譚、王歧、虞忠等人出任,均為一時名宦,舊志略有記載。永安三年(260年),吳景帝孫休分宜都郡置建平郡。
西晉時宜都郡屬荊州,轄夷道、佷山、夷陵三縣。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析夷道縣置宜昌縣。西魏時,宜都郡屬柘州,轄巴山、夷道、歸化、夷陵四縣。隋朝開皇七年(587年),廢宜都郡。
宜都國(420年-424年)丨食邑3000戶
|
代數 |
世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始封 |
宜都郡王 |
|
劉義隆 |
420年-424年 |
宋武帝第三子
|
即皇帝位,國除
|
宜都國(483年-494年)丨食邑2000戶
|
代數 |
世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始封 |
宜都郡王 |
|
蕭鏗 |
483年-494年 |
齊高帝第十六子
|
伏誅,國除
|
宣城國(500年-501年)丨以宣城、南琅邪、南東海、東陽、臨海、新安、尋陽、南郡、竟陵、宜都十郡為國
|
代數 |
世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始封 |
宣城王 |
|
蕭寶融 |
500年-501年 |
齊明帝第八子
|
即皇帝位,國除
|
宜都國(549年-550年)/汝南國(550年-554年)|食邑2000戶
|
代數 |
世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始封 |
宜都郡王 |
|
蕭大封 |
549年-550年 |
梁簡文帝第九子
|
汝南郡王 |
|
550年-554年
|
降魏,國除
|
宜都國(552年-553年)
|
代數 |
世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始封 |
宜都郡王 |
|
蕭圓肅 |
552年-553年 |
蕭紀子
|
降魏,國除
|
宜都國(573年-589年)
|
代數 |
世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始封 |
宜都郡王 |
|
陳叔明 |
573年-589年 |
陳宣帝第六子
|
陳亡,國除
|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曹魏 咸熙二年( 265年)、蜀漢 炎興元年( 263年)、孫吳 天紀四年( 280年)所有可考証的郡、國。標「*」者為曾置後廢的郡、國。標「#」者為特殊政區。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註明曾用名。 |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西晉 建興四年( 316年)(此前已淪陷者列出淪陷前的名稱)及東晉 義熙十四年( 418年)的郡、國。帶#者為《晉書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體字者為西晉所廢置的州、郡;下劃線者為東、西晉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 永嘉五年( 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於史無記載其封國何時被撤銷,其封地在西晉末的建置仍按「國」處理),並括註明曾用名。 注3:東晉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注「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
|
---|
|
|
|
---|
江表地區 | |
---|
淮南地區 | |
---|
淮北地區 | |
---|
河南地區 | |
---|
江漢地區 | |
---|
嶺南地區 | |
---|
沅湘地區 | |
---|
巴漢地區 | |
---|
蜀中南中地區 | |
---|
|
|
|
|
---|
江表地區 | |
---|
沅湘地區 | |
---|
嶺南地區 | |
---|
位置不詳 | 新蔡郡(內史575-589) | 晉熙郡(內史575-589) | 巴東郡(內史586-589) | 臨江郡(內史586-589) | 新興郡(內史583-589) | 岳山郡(內史583-589) | 梁城郡(相582-589)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宋 大明八年(464年)、齊 建武四年(497年)、梁 中大同元年(546年)、後梁 廣運元年(586年)、陳 禎明二年( 588年)的實州、實郡。下劃線者為南朝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註明曾用名。 注3: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註「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