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大雕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雕鸮
B. v. saturatus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鸮形目 Strigiformes
科: 鸱鸮科 Strigidae
属: 雕鸮属 Bubo
种:
大雕鸮 B. virginianus
二名法
Bubo virginianus
(Gmelin, 1788)
亚种
  • 参见内文
分布
异名
  • Strix virginiana

大角鸮学名Bubo virginianus)是美洲一种中型的猫头鹰。牠们的适应力强,是美洲分布得最广的鸱鸮科

南美洲南部的小雕鸮经常被认为是大角鸮的亚种

特征

[编辑]

大角鸮长46-68厘米,翼展长101-153厘米。雌鸟比雄鸟大,平均长55厘米,翼展长124厘米,重1.4公斤。较大的个体分布在近极地,较小的个体则接近赤道,符合伯格曼定律(Bergmann's Rule)。

B. v. virginianus的面部。

大角鸮的耳边绒毛很大,面部呈红色、褐色或灰色,喉咙有一片白色。虹膜黄色,其下B. V. nacurutu的虹膜则是琥珀色。其“角”并非耳朵或是真正的角,而只是绒毛或羽毛。下身浅色带有褐色斑纹。脚上至爪前都长有羽毛。个别及地区性的颜色都有分别:靠近极地的个体呈较浅色,而在中美洲的则呈深朱古力褐色。

大角鸮的叫声是低音但大部的咕咕声,一连四或五个音节。雌鸟的叫声较高音,尾音上升。幼鸟只会发出嘶嘶声,很易与仓鸮的叫声混淆。

大角鸮很易与小雕鸮及其他雕鸮属混淆。不过牠们一般都是异域的。

他那双刺眼的黄眼睛和他那顶白鹭。

亚种

[编辑]

大角鸮之下命名了很多亚种,但是其中很多都是一些个体或渐变群。亚种的分别主要是在毛色及大小,而且一般都符合格洛格尔律伯格曼定律[2][3]

B. v. nacurutu
  • B. v. nacurutu:栖息在低地的形态,散布在哥伦比亚东部至圭亚那玻利维亚巴西南部的亚马逊盆地阿根廷北部。牠们全年是留鸟。这个亚种中亦有一些建议的亚种,包括B. v. scotinusB. v. elutusB. v. deserti[3]牠们呈深褐色,喙很长。在巴西半干旱内陆群落的上尾及耳底有较多的白色。牠们是唯一拥有琥珀虹膜的亚种。
  • B. v. subarcticus繁殖分布地在英属哥伦比亚马更些(Mackenzie)东至哈德逊湾;南端边界不详,但最少会至蒙大拿州北达科他州,。非繁殖的一般会在南至南纬45°的地方出没,有时会南下得更远。其下包括被命名为B. v. occidentalisB. v. sclariventris[4]旧有的名称B. v. wapacuthu有时也会用作称呼这个亚种,但却只能作为一个可疑名。B. v. algistus的群落可能只是一些走失的个体,或是B. v. subarcticusB. v. saturatusB. v. lagophonus的过渡体。[3]这是较为淡色的亚种,上身呈白色至浅黄色,下身有黑色斑纹。非常淡色的个体则会很像雌性的雪鸮。脚呈白色至浅黄色,有很少或没有斑纹。
正在伸展的B. v. pacificus
  • B. v. saturatus:分布在阿拉斯加东南部至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太平洋海岸。全年均是留鸟。牠们呈深沉灰色,下身有很多斑纹。脚呈暗色。
  • B. v. pallescens:分布在圣华金谷(San Joaquin Valley)向东南经加利福尼亚州东南部及犹他州南部,东至堪萨斯州西部及南至墨西哥格雷罗州韦拉克鲁斯州西部。牠们与B. v. pacificus的过渡体分布在圣地亚哥郡。B. v. lagophonus洛矶山脉群落也在其分布地出没。全年也是留鸟。牠们细小及呈淡浅黄色,有不明显的斑纹。肱骨部分呈棕土色,脚半白色及没有斑纹。
  • B. v. mayensis:分布在犹加敦半岛,全年留鸟。牠们的体型细小至中等,淡色。
  • B. v. elachistus:分布在下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全年留鸟。牠们的毛色像B. v. pacificus,但稍为细小。
  • B. v. heterocnemis:繁殖分布地在加拿大东部。于冬天会向南的安大略省及美国东北部迁徙。很难与B. v. saturatus分辨。[3]

牠们呈深灰色,有很多斑纹。脚呈淡色及狼斑纹。

  • B. v. lagophonus:繁殖分布地在阿拉斯加内陆经英属哥伦比亚的山区至俄勒冈州斯内克河及蒙大拿州西北部。冬天向南迁徙至科罗拉多州及德克萨斯州。很难与B. v. saturatus分辨。[3]牠们比B. v. saturatus较为灰色,但整体相似。脚有暗色的斑纹。
  • B. v. mesembrinus:分布在特旺特佩克地峡(Isthmus of Tehuantepec)至巴拿马西部,全年留鸟。牠们呈中等身型,比B. v. mayensis较为深色。
  • B. v. ssp. nov.:洛矶山脉群落,可能是一个未描述的亚种。牠们的繁殖分布地在斯内特河南部南至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瓜达洛普山脉,西至Modoc高原及莫诺湖(Mono Lake)。B. v. occidentalis可能是牠们的名称,也有被认为是B. v. pallescensB. v. lagophonus的过渡体。[3]牠们呈中灰色,介乎B. v. lagophonusB. v. pallescens两色之间。下身有淡黄色的阴影及略略有斑纹。脚也有斑纹。

加利福尼亚州发现的古新世Bubo sinclairi可能是大角鸮的古亚种[5]

分布及生态

[编辑]
大角鸮的影片。

大角鸮分布在北美洲亚北区中美洲南美洲南至火地群岛。在危地马拉南部、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巴哈马亚马逊森林及南美洲南部、与及西印度群岛及大部分海岛上都不会见到大角鸮。[3][6]

大角鸮会栖息在树上,包括落叶林、针叶林混交林热带雨林潘帕平原大草原区、沙漠、亚北区的冻土层、石滩、红树林及一些市区。牠们较少出没在极端气候的地区,并不会到湿地环境[7]及高海拔的冻土层。所有已交配的大角鸮都是留鸟,未交配的或幼鸟就会在较少食物供应的冬天离开,到处寻找伴侣及地盘。

大角鸮的鸟蛋及雏鸟是狐狸郊狼野猫的猎物。成鸟并没有天敌,但与雪鸮及其他大型鸮类对抗时可能会被杀死。牠们并非受到威胁的生物。[1]

食物及行为

[编辑]
大角鸮飞行时的重叠图。

大角鸮有双目视觉,可以准确寻找猎物及在低光度下仍能看见。牠们的眼睛大如人类的,但却不能在眼窝内转动。所以大角鸮会转动头部。其颈部在身体保持不动时可以转动达270°。

大角鸮的听觉也很好。牠们感觉深度的能力比人类更强。这是由于牠们的耳朵并非在头的两侧,而是在头较高的位置。只要倾斜或转动头部,牠们就可以准确测量声音的横向及直向位置。

大角鸮是在夜间猎食,会站在高处等待猎物,再俯冲擒获猎物。牠们主要狩猎细小至中等的哺乳动物,如野兔浣熊大家鼠松鼠小鼠属鼹科田鼠旱獭鼩鼱科蝙蝠犰狳科鼬属沙鼠。牠们更是豪猪鼬鼠的天敌。牠们也会猎食其他鸟类,由细小的戴菊鸟至大如大蓝鹭不等。涉禽(尤其是蹼鸡属),甚至乎雪鸮幼崽都会被猎食。牠们有时会吃农场的小鸡小鸭。牠们有时也会吃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甲壳类昆虫。也有纪录牠们会同类相食

大角鸮爪的压力可以达到每平方吋500磅,远远超过人手的60磅的握力。在北部若有较大的猎物,牠们会将吃剩的猎物冰冻起来,到有需要时再用体温来解冻。牠们倾向在同一地方反刍食物。

繁殖

[编辑]
雏鸟。

大角鸮是北美洲最早繁殖鸟类。牠们于1月下旬或2月初繁殖,在10月的冬天就开始互相呼叫。牠们会在12月前交配。位于热带气候的群落,其繁殖季节很不明确。牠们会接管其他大至鸟类的鸟巢,有时更会加些羽毛乌鸦渡鸦红尾𫛭或大型松鼠的巢都是牠们的对象。牠们有时也会利用树洞、崖壁、空置大厦及人工平台等作为鸟巢。

大角鸮每次平均会生2只蛋,介乎1-5只蛋。鸟蛋平均阔4.65厘米,长5.52厘米,重51克。孵化期介乎30-37日,平均33日。双亲会不断哺育雏鸟至两星期大,随后开始减少。6星期大的幼鸟会移到附近的树枝,1星期后开始学飞。雏鸟在10月下旬仍会要求哺育及未离开双亲,直至12月双亲开始繁殖第二胎。幼鸟会有1-2年时间的交配空白期,这段时间牠们会流浪,直至牠们交配及建立自己的地盘。

象征

[编辑]

大角鸮(又名大角枭)是加拿大艾伯塔省的省鸟。

参考

[编辑]
  1. ^ 1.0 1.1 BirdLife International. Bubo virginianus.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4, 2014: e.T61752071A61752159. doi:10.2305/IUCN.UK.2014-2.RLTS.T61752071A61752159.en. 
  2. ^ Houston, C. S., Smith, D. G. & Rohner, C. Great Horned Owl (Bubo virginianus). Poole, A. & Gill, F. (eds.) (编). Birds of North America.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 Philadelphia, PA & American Ornithologists' Union, Washington, D.C. 1998: 372. doi:10.2173/bna.372.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Holt, Denver W.; Berkley, Regan; Deppe, Caroline; Enríquez Rocha, Paula L.; Olsen, Penny D.; Petersen, Julie L.; Rangel Salazar, José Luis; Segars, Kelley P. & Wood, Kristin L. Great Horned Owl. del Hoyo, J.; Elliott, A. & Sargatal, J. (eds) (编). Handbook of Birds of the World (Volume 5: Barn-owls to Hummingbirds). Barcelona: Lynx Edicions. 1999: 185, plate 10. ISBN 84-87334-25-3. 
  4. ^ Dickerman, Robert W. Notes on the type of Bubo virginianus sclariventris (PDF). Bull. B.O.C. 2004, 124 (1): 5–6 [2010-02-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2-18). 
  5. ^ Howard, Hildegarde. A preliminary survey of trends in avian evolution from Pleistocene to recent time (PDF). Condor. 1947, 49 (1): 10–13 [2010-02-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12-17). 
  6. ^ Banks, R.C.; Cicero, C.; Dunn, J.L.; Kratter, A.W.; Ouellet, H.; Rasmussen, P.C.; Remsen, J.V. Jr.; Rising, J.A. & Stotz, D.F. Forty-second supplement to the American Ornithologists' Union Check-list of North American Birds (PDF). Auk. 2000, 117 (3): 847–58 [2010-02-18]. doi:10.1642/0004-8038(2000)117[0847:FSSTTA]2.0.CO;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8-05). 
  7. ^ Accordi, Iury Almeida & Barcellos, André. Composição da avifauna em oito áreas úmidas da Bacia Hidrográfica do Lago Guaíba, Rio Grande do Sul (PDF). Revista Brasileira de Ornitologia. 2006, 14 (2): 101–15 [2010-02-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12-19).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