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冠灰鳳頭鸚鵡
紅冠灰鳳頭鸚鵡 | |
---|---|
位於澳洲新南威爾士一棟新樓上的一對紅冠灰鳳頭鸚鵡,左為雄鳥,右為雌鳥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鳥綱 Aves |
目: | 鸚形目 Psittaciformes |
科: | 鳳頭鸚鵡科 Cacatuidae |
亞科: | 鳳頭鸚鵡亞科 Cacatuinae |
族: | 鳳頭鸚鵡族 Cacatuini |
屬: | 紅冠灰鳳頭鸚鵡屬 Callocephalon Lesson, 1837 |
種: | 紅冠灰鳳頭鸚鵡 C. fimbriatum
|
二名法 | |
Callocephalon fimbriatum (Grant, J., 1803)
| |
紅冠灰鳳頭鸚鵡分佈
|
甘甘鳳頭鸚鵡(學名:Callocephalon fimbriatum,中國大陸作紅冠灰鳳頭鸚鵡,台灣作甘甘鳳頭鸚鵡),又名剛剛鳳頭鸚鵡、剛剛巴丹、剛剛巴旦、甘甘巴丹、紅冠巴丹、紅冠巴旦,分佈於澳洲東南部和塔斯曼尼亞[2]。它們生活在7月白天溫度高於0℃、海拔2,000米以下的地區[3],夏季棲息於澳洲較為涼爽和潮濕的硬葉森林地區,尤其多見於高寒灌叢地區,偶見於溫帶雨林,冬季棲息於較為乾燥開闊的桉樹林,或是沿海地區的乾旱林,這時人們可能會在城市的公園和花園中觀察到這種鸚鵡。[4]
紅冠灰鳳頭鸚鵡是澳大利亞首都特區的動物標誌。Gang-gang一詞來自新南威爾士原住民恩岡那瓦爾部族(Ngunnawal)或威拉祖利族(Wiradjuri)的語言,可能這兩種語言都如此稱呼這種鸚鵡。[2]人工養殖和繁殖紅冠灰鳳頭鸚鵡都比較困難,因此目前這種鸚鵡價格昂貴[5]。
紅冠灰鳳頭鸚鵡的壽命至少可達到60年[3]。
分佈
[編輯]在澳洲,紅冠灰鳳頭鸚鵡的分佈範圍包括從維多利亞州南部延伸至新南威爾士州南部和中東部的地區。此物種原分佈於塔斯曼尼亞的國王島(King Island),但目前在當地已經滅絕。一小群落被引入南澳州的坎加魯島。在新南威爾士州,紅冠灰鳳頭鸚鵡的分佈範圍包括從東南沿岸延伸至獵人谷(Hunter Valley),以及中央高原地帶(Central Tablelands,大分水嶺穿過此區域,藍山亦在此區域內)內陸和西南坡的地區。它們有規律地出現在澳大利亞首都特區。在新南威爾士州內,迷鳥出現的最北點為考夫斯港(Coffs Harbour),最西點為密芝(Mudgee)。[4]
特徵
[編輯]體長32-37厘米,翼展62-76厘米[4],體重210-340克[6],在同等體型的鸚鵡中很容易辨認,羽色大體為淡灰色,並有淺色扇狀紋飾,雌鸚鵡身上的這種紋飾更為明顯,顏色更灰暗;雄鳥頭頂有絲束狀紅色頂冠,而雌鳥頭頂為灰色蓬鬆的冠毛,兩性鳥的腹部羽毛有稀疏的淺橙色花邊。雛鳥剛開始的樣子與雌鳥相似,不過雄性雛鳥很快就會長出紅色頂冠[7]。依靠其與眾不同的鳴叫聲可以很輕鬆地辨認出這種鸚鵡,這種聲音類似開關門嘎吱嘎吱的聲音或是木塞從酒瓶拔出的聲音[2]。
行為
[編輯]不像其他鳳頭鸚鵡一樣,紅冠灰鳳頭鸚鵡在幼小結實的樹上築巢,雌鳥會用它們強壯的喙在樹幹上來開鑿巢穴,或是在結實的大樹枝上築巢[2]。它們的巢穴往往距離水源較近,大部分時間都會用來覓食。它們大部分時間只會待在樹上,到地面上的唯一目的就是飲水[3]。繁殖期時它們會群居,在冬季時一個小群落最多可以包含60個巢。它們主要是食物是桉樹種子,同時還有金合歡、火棘、山楂,而其他的漿果、堅果、綠色植物、昆蟲和其幼蟲也被它們食用[3]。覓食時,它們會撞擊有種子和果實的枝條,然後用爪子抓住落下的食物,最後用喙啄食。在非常炎熱的時候,它們會躲在樹蔭下,在下雨或下雪時,它們會圍繞樹木繞圈飛行[8]。
繁殖
[編輯]它們往往在底層植物稠密的茂盛硬葉林中繁殖,偶爾在沿海森林繁殖。繁殖期通常為10月至翌年1月,一般在大概4歲時開始繁殖。[4]雄鳥會在雌鳥旁邊輕柔的鳴叫,雌鳥會選擇自己合意的配偶 [9]。雌鳥每次產卵2-3枚,每枚長36毫米,直徑27.5毫米[3]。雄鳥和雌鳥都會孵蛋,雌鳥通常在夜間孵蛋,雄鳥在白天孵蛋,孵化需要28-30天[3][10]。目前還沒有觀察到紅冠灰鳳頭鸚鵡在繁殖期內伴侶共同覓食的情況[11]。雛鳥在出生後2-3周時會長出羽毛,這段時間內它們也會第一次睜開眼睛,47-50天第一次離巢。雛鳥在2-3個月內都需要父母餵養。這種鸚鵡通常是季節性的遷徙,而且不同季節里在其分佈區內往往不在固定地點哺育子女。[4]
保護現狀
[編輯]過多空心老樹,以及澳洲東南部荒地的過度開墾導致覓食棲息地喪失,因此近年來此物種數量的大幅降低,不過這種鸚形目前還未受威脅[2]。
分類
[編輯]紅冠灰鳳頭鸚鵡常與鳳頭鸚鵡屬(Cacatua)聯繫在一起,不過這一點往往有爭議,因為這種鸚鵡的外形和羽色與鳳頭鸚鵡屬差別很大,而且紅冠灰鳳頭鸚鵡是兩性異形的。新研究結果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紅冠灰鳳頭鸚鵡被認作是黑鳳頭鸚鵡的早期分支(Brown & Toft, 1999)[12]。根據新發表的強有力的種系發生學成果,從鳳頭鸚鵡在進化中得到和失去的性狀可以看出,雖然紅冠灰鳳頭鸚鵡在2千萬年中性狀變化很大,其仍然可能是與原始鳳頭鸚鵡的共同祖先最相似的一種鸚鵡。
參考文獻
[編輯]- ^ 國際鳥盟(BLI). Callocephalon fimbriatum.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9. [2009-12-13].
- ^ 2.0 2.1 2.2 2.3 2.4 Jim Flegg. Photographic Field Guide: Birds of Australia. Sydney & London: Reed New Holland. 2002. ISBN 1-876334-78-9 (英語).
- ^ 3.0 3.1 3.2 3.3 3.4 3.5 (英文)Gang-gang Cockatoo (Callocephalon fimbriatum). Parrot Encyclopedia. World Parrot Trust. [2009-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0).
- ^ 4.0 4.1 4.2 4.3 4.4 NSW Scientific Committee. Gang-gang cockatoo - vulnerable species listing.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NSW. 2008-02-12 [2009-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6) (英語).
- ^ Hoppe, S. 111
- ^ Forshaw, S. 140
- ^ Forshaw, S. 145
- ^ Forshaw, S. 144
- ^ Hoppe, S. 109
- ^ Hoppe, S. 110
- ^ Forshaw, S. 146
- ^ (英文)D. M. Brown; C. A. Toft. Molecular systematics and biogeography of the cockatoos (Psittaciformes: Cacatuidae). Auk. 1999, 116 (1): 141-157.
- Joseph M. Forshaw. Australische Papageien - Band 1.. Bretten: Arndt-Verlag. 2003. ISBN 978-3980824514 (德語).第一版
- Dieter Hoppe. Kakadus – Lebensweise, Haltung und Zucht. 史特加: Eugen Ulmer Verlag. 1986. ISBN 3-8001-7155-4 (德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