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紅熱
猩紅熱 Scarlet fever | |
---|---|
又稱 | Scharlach[1]、scarletina[2] |
猩紅熱中會出現的草莓舌 | |
症狀 | 咽喉痛、發燒、頭疼、淋巴結腫大、特有的皮疹[1] |
併發症 | 腎小球腎炎、風濕性心臟病、關節炎[1] |
起病年齡 | 5-15歲[1] |
類型 | 上呼吸道感染疾病[*]、鏈球菌感染[*]、疾病 |
病因 | 鏈球菌性咽炎、鏈球菌皮膚感染[1] |
診斷方法 | 喉嚨病菌培養[1] |
預防 | 洗手、不共用個人物品、遠離病人[1] |
治療 | 抗生素[1] |
預後 | 通常不錯[3] |
分類和外部資源 | |
醫學專科 | 傳染病 |
ICD-11 | 1B50 |
ICD-9-CM | 034、034.1 |
OMIM | 012541 |
DiseasesDB | 29032 |
MedlinePlus | 000974 |
eMedicine | 1053253 |
Orphanet | 36235 |
猩紅熱(英語:Scarlet fever)是由A型鏈球菌感染造成的疾病。症狀包括喉嚨痛、發燒、頭痛、淋巴腫脹以及特殊型態的紅疹。舌頭表面會像砂紙一樣不平整,並呈現紅色。這個疾病通常影響的是5歲到15歲的孩童。[1]
只有少數有鏈球菌咽炎或有鏈球菌皮膚感染的人會發生猩紅熱。此病原菌通常藉由咳嗽或打噴嚏傳播,也可以由人跟人、人跟物之間的接觸傳播。特殊型態的紅疹是由玫紅毒素(erythrogenic toxin)造成,這個物質通常是由某些種類的細菌所製造。[1][4]猩紅熱的診斷靠喉嚨細菌培養。[1]
目前這個疾病沒有疫苗可以預防。常洗手、不與他人共用個人用品,並且遠離生病的人是比較好的預防方法。這個疾病可以使用抗生素治療,避免大多數的併發症。[1]癒後展望通常非常好。[3]長期併發症包括腎臟疾病、風濕性心臟病以及關節炎。[1]猩紅熱曾經是二十世紀早期兒童最主要的死因。[5][6]
圖片
[編輯]-
紅臉頰
-
皮疹
-
草苺舌
猩紅熱患者感染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後,病原體侵入人體後咽部引起化膿性病變,毒素入血引起毒血症,使皮膚產生病變,嚴重時肝、脾、腎、心肌、淋巴結也可出現病變。
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的致病力來源於細菌本身及其產生的毒素和蛋白酶類。細菌本身的M蛋白和細菌莢膜能抵抗機體吞噬細胞的作用,在鏈激酶、透明質酸酶等作用下使炎症擴散並引起組織壞死。產生的毒素包括致熱性外毒素(即紅疹毒素)和溶血素:前者能致發熱、使皮膚血管充血水腫、上皮細胞增殖,白血球浸潤,形成猩紅熱樣皮疹;紅疹毒素除了與各種免疫反應及細胞反應有關外,還能通過增強機體對鏈球菌各種產物的超敏反應引起致熱反應及皮膚紅斑反應。[7]
溶血素有溶解紅血球、殺傷白血球、血小板以及損傷心臟等,而毒素入血後,引起全身毒血症表現,如發熱、頭暈、頭痛等。產生的蛋白酶類包括鏈激酶、透明質酸酶、鏈道酶、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酶以及血清混濁因子,致使宿主組織和細胞破壞、炎症擴散並引起組織壞死。A族鏈球菌有超過100種M蛋白血清型,機體感染後產生的抗M蛋白抗體只可以抵抗同型細菌的再次感染,機體感染後獲得的抗菌免疫每個血清型之間沒有交叉免疫性,因此兒童可能多次發生。[8]
流行病學
[編輯]春、冬為猩紅熱的2個高峰,兒童和青少年為主要發病人群,2005-2011年期間的疾病監測表明粗發病率逐漸上升。該病發病地區廣泛,在中國猩紅熱的發病率地理分佈呈現北高南低的特點,北京、上海為北南兩個區域的發病中心[9]。
案例
[編輯]2011年6、7月份以來,向來毒性溫和的猩紅熱突然肆虐香港並造成兩名幼童死亡,這是近十年來猩紅熱疫情最嚴重的一年。近年來嚴重侵襲性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在歐美一些國家再次增多,人類開始重新關注該群菌引起的感染問題。[10]
治療
[編輯]由於抗生素藥物的廣泛應用,猩紅熱病情已明顯減輕,是一種值得注意但並不可怕的疾病,一般用藥5至7天。患病期間應在家中喝水、臥床休息。猩紅熱死亡率不高,但若治療不徹底,可能引起急性風濕熱(Acute rheumatic fever)、風濕性心臟病,急性腎小球腎炎(Acute glomerulonephritis)等疾病。
參考資料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Scarlet Fever: A Group A Streptococcal Infectio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January 19, 2016 [12 March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2).
- ^ 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United Kingdo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3804. ISBN 0199206872.
- ^ 3.0 3.1 Quinn, R. W.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Trends for Rheumatic Fever, Streptococcal Disease, and Scarlet Fever: The Decline of Rheumatic Fever.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1989-11-01, 11 (6). ISSN 1058-4838. doi:10.1093/clinids/11.6.928 (英語).
- ^ Ralph, Anna P.; Carapetis, Jonathan R. Group A Streptococcal Diseases and Their Global Burden. Chhatwal, G. Singh (編). Host-Pathogen Interactions in Streptococcal Diseases 368.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12: 1–27. ISBN 978-3-642-36339-9. doi:10.1007/82_2012_280.
- ^ Smallman-Raynor, Matthew; Cliff, Andrew. Atlas of Epidemic Britain: A Twentieth Century Picture. OUP Oxford. 2012-05-10: 48. ISBN 978-0-19-957292-2 (英語).
- ^ Matthew, Smallman-Raynor; Peter, Haggett; Andrew, Cliff. World Atlas of Epidemic Diseases. CRC Press. 2004-04-30: 76. ISBN 978-1-4441-1419-5 (英語).
- ^ Jing, Hong-bo; Ning, Boa-an; Hao, Huai-jie; Zheng, Yu-ling; Chang, Dong; Jiang, Wei; Jiang, Yong-qiangYR 2006.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group A streptococci recovered from patients in China. 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2022-07-21]. ISSN 1473-5644. doi:10.1099/jmm.0.462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0).
- ^ 高寶珠,李軍,黃鳴等.331例猩紅熱暴發流行的調查報告[J].疾病監測,2000,15(1):25
- ^ 蔣希宏,蔣希宏,隋霞,等. 中国 2005—2011 年猩红热疫情流行病学分析[J]. 中國公共衛生: 826–827.
- ^ 楊永弘.沈敘莊,重視A族鏈球菌和相關兒科疾病的研究[J].臨床兒科雜誌,2006,24(6):44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