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蘇賈
愛德華·威廉·蘇賈 Edward William Soja | |
---|---|
出生 | 美國紐約 | 1940年5月4日
逝世 | 2015年11月1日[1] 美國加州洛杉磯 | (75歲)
獎項 | 瓦特林·路德獎 |
學術工作 | |
學科 | 地理學 |
研究機構 |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
著名思想 | 第三空間 |
愛德華·威廉·蘇賈(Edward William Soja,姓又譯索亞、索賈,發音/ˈsoʊdʒə/,1940–2015)自稱是一名城市主義者[2],他是知名的後現代政治地理學家和城市理論家。他的許多知名作品圍繞社會空間辯證法和空間正義展開。
簡介
[編輯]蘇賈在雪城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自1972年至其逝世,他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建築與城市規劃研究生院工作,被評為城市規劃傑出教授。他還曾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客座教授。[1]
蘇賈的早期研究主要關注肯雅的規劃,但後來以空間形態和社會正義方面的研究而聞名,成為了知名的空間理論家。除了對美國女權主義文化理論家貝爾·胡克斯(1952-2021)和法國知識分子米歇爾·福柯(1926-1984)的著作的解讀以外,蘇賈在空間理論和文化地理學領域的最大貢獻是運用並發展了法國城市社會學家亨利·列斐伏爾(1901–1991,《空間的生產》的作者)的理論。他在列斐伏爾的空間三元辯證法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空間三元辯證法,其中包括「第三空間」(Thirdspace),即一種既是真實又是想像的空間。
蘇賈將他對空間和社會(或他所說的空間性)的批判性後現代分析重點放在洛杉磯的人和地方上。2010年,明尼蘇達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他關於空間正義的著作。[3]2014年,加州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我的洛杉磯》。[4]他還在批判性城市理論期刊《城市:城市趨勢、文化、理論、政策、行動分析》上發表過不少文章。[5]
蘇賈與艾倫·J·斯科特(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米高·斯托珀爾(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詹明信(杜克大學)、大衛·哈維(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紐約市立大學)、Kurt Iveson(悉尼大學),以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城市規劃、建築、政策研究和地理系的多位教職員。
蘇賈曾擔任城市理論和地理學領域許多知名學者的博士學術顧問,包括Mustafa Dikec教授(巴黎城市規劃學院)[6]、Walter J. Nicholls博士(加州大學爾灣分校)[7]、Mark Purcell博士(華盛頓大學)[8],Diane Davis博士(哈佛大學)[9],Juan Miguel Kanai博士(謝菲爾德大學)[10]和Stefano Bloch博士(亞利桑那大學)[11]。
2015年,蘇賈獲得了地理學家的最高榮譽瓦特林·路德獎,該獎被視為地理學領域的諾貝爾獎。[1]
第三空間
[編輯]蘇賈的第三空間理論將城市空間分為三種:第一空間(Firstspace)、第二空間和(Secondspace)第三空間(Thirdspace)。第一空間是物質建築環境,可以在現實世界中繪製、量化測量和「看到」。它是規劃法規、政治決策和城市隨時間變化的產物。第二空間是概念空間,是居民腦海中構想出來的。它是營銷策略、(重新)想像和社會規範的產物,又反過來決定人們在該空間中的行為方式。第三空間是「真實而又想像」的空間,是生活的空間,是人們實際居住和體驗到城市空間。它是通過對第二空間的期望而制定的在真實空間(第一空間)中的動作。
第三空間「聚集了一切……(包括)主觀性和客觀性、抽象和具體、真實和想像、可知和不可知、重複和差別 結構和能動性、精神和身體、意識和無意識、學科和跨學科、日常生活和無盡歷史」[12]他解釋道:「我將第三空間定義為理解和改變人類生活空間性的另一種(an-Other)方式、一種獨特的批判空間意識的模式,適用於重新平衡的空間-歷史-社會三元辯證法所帶來的新範圍和意義。」[12]蘇賈的第三空間的概念建構源自亨利·列斐伏爾在《空間的生產》中的空間三元辯證法以及米歇爾·福柯的異托邦概念。此外他還融合了從佳亞特里·C·斯皮瓦克到貝爾·胡克斯、愛德華·薩義德到霍米·巴巴等後殖民思想家的理論。
蘇賈有時被視為神秘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其第三空間理論表現出了一元神秘主義傾向。他通過類比Aleph提出了第三空間,Aleph是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提出的空間無限性的概念。[12]第三空間是一個激進的包容性概念,在超越二元論和走向「他者」(an-Other)的持續運動中包含了認識論、本體論和歷史性,如蘇賈解釋的那樣:「第三化(thirding)的產物最好稱為漸進的三元辯證法,它對另外的他性(otherness)徹底開放,對空間知識的持續擴展徹底開放。」[12]第三空間是一個超越性的概念,它不斷擴展以包括「他者」,從而使邊界和文化身份的爭論和再協商成為可能。這一概念非常類似於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間理論,其中「所有形式的文化都不斷地處於混雜過程中」,「取代構成它的歷史,並建立新的權威結構,新的政治倡議......文化混雜產生了一些不同的東西,一些新的和無法辨認的東西,一個新的意義和表徵談判領域。」[13]
蘇賈在第三空間方面的工作啟發了地理教育領域的思考,特別是利用第一空間、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的空間幫助學齡學生學習城市地理。[14][15]這項工作已經擴展到研究第三空間如何作為一個概念來幫助學生進行城市實地考察。[14]
部分出版物
[編輯]- Postmodern Geographies: The Reassertion of Space 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 London: Verso Press, 1989.
- Scott, A.J and E.W. Soja, eds. The City: Los Angeles and Urban Theory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 Thirdspace: 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96.
- Postmetropolis: Critical Studies of Cities and Region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2000.
- "Writing the city spatiall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ity, November 2003.
- "The city and spatial justic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Justice spatiale | Spatial Justice, n° September 1, 2009.
- Seeking Spatial Justic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10.
- "Towards a regional democrac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Métropolitiques, March 2011.
- "Spatial Justice and the Right to the City: an Interview with Edward Soj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Justice spatiale | Spatial Justice, n° March 3, 2011.
- My Los Angeles: From Urban Restructuring to Regional Urbaniza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4.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Edward Soja 1940 - 2015.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June 8,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9).
- ^ Soja, Edward. Writing the city spatially. City. 2003, 7 (3): 269–280. S2CID 144964310. doi:10.1080/1360481032000157478.
- ^ Soja Edward W., 2010, Seeking Spatial Justic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 ^ My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23-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8).
- ^ Soja, Edward. Writing the city spatially1. City. 2003, 7 (3): 269–280. S2CID 144964310. doi:10.1080/1360481032000157478.
- ^ Professor Mustafa Dikec. latts.fr/.[失效連結]
- ^ Walter Nicholls | Walter Nicholls. [2023-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5).
- ^ UW Urban Design and Planning – Departmental Faculty. washington.edu. (原始內容存檔於April 7, 2015).
- ^ Diane Davis. [2023-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6).
- ^ Dr Juan Miguel Kanai | Geography |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January 12, 2022 [2023-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5).
- ^ Stefano Bloch. June 11, 2019 [2023-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0).
- ^ 12.0 12.1 12.2 12.3 Soja, Edward W. Thirdspace: 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s. 1996.
- ^ Rutherford, Jonathan.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 (PDF).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 1998: 2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March 6, 2009).
- ^ 14.0 14.1 Bustin, Richard.
- ^ Richard Bustin (2011) The living city: Thirdspace and the contemporary geography curriculum, Geography, 96:2, 60-68, DOI: 10.1080/00167487.2011.12094312
延伸閱讀
[編輯]- Bell, Thomas L.; Muller, Peter O. Book Review.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March 2003, 93 (1): 248–250. ISSN 0004-5608. S2CID 144744015. doi:10.1111/1467-8306.93122. (A review of Soja's Postmetropolis: Critical Studies of Cities and Regions, ISBN 1-57718-001-1.)
外部連結
[編輯]- Edward Soj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webpage at UCLA
- An interview with Edward Soj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on Notebook on Cities and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