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維益
孔維益 | |
---|---|
孔子第七十八世嫡長孫 |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中華民國重慶市沙磁區歌樂山桂花灣蝦蟆石7號 | 1939年11月7日
逝世 | 1989年2月26日 中華民國臺灣省臺北縣新店市天主教耕莘醫院 | (49歲)
墓地 | 臺灣新北市三峽區龍泉墓園 |
籍貫 | 山東曲阜 |
配偶 | 于曰潔(1971年結婚) |
兒女 | 孔垂梅 孔垂長 |
父母 | 孔德成 孫琪方 |
親屬 | 孔維鄂(姐姐) 孔維崍(妹妹) 孔維寧(弟弟) |
孔維益(1939年11月7日—1989年2月26日),字魯僑,祖籍山東曲阜,孔子第七十八代嫡長孫;末任衍聖公、首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德成長子。
生平
[編輯]早年
[編輯]中國抗日戰爭期間,在時任行政院院長孔祥熙的命令下,國民革命軍第十二軍軍長孫桐萱護送孔德成、孫琪方夫婦,緊急從曲阜縣撤退到重慶市[1]。時值重慶陪都時期,為躲避日軍轟炸,政府單位奉命遷往市郊,向西疏散到距離七十公里外的歌樂山;其中桂花灣一地被劃為甲種住宅區,用以興建要員公館、別墅。孔德成一家所居住的奉祀官邸跟着疏散至此,他們住進一座快速建起的木造洋樓,在雲頂寺附近樹林中的蝦蟆石7號[2][3];孔德成的老師呂今山也來到重慶,官邸落成後,他根據相傳為孔子所作的《猗蘭操》,將其命名為「猗蘭別墅」[4][5]。
民國二十八年九月廿六(1939年11月7日),孫琪方即將分娩,孔德成請來李士偉醫生到家助產,孫琪方於當日下午生下一子。幾天後的十月初二(陽曆11月12日),呂今山為新生兒起名;由於重慶在古代屬於益州,因此將他命名為「維益」,並取表字魯僑、號小魯[6]。抗戰結束時,孔維益與姐姐維鄂都在重慶就讀小學[7]。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由於交通不便、曲阜由中國共產黨控制,孔德成並沒有馬上離開重慶,直到1946年9月,一家人才遷往南京市[8][9],曾住過位於琅琊路5號的臨時公館、桃源新村的黨政高官宿舍、以及四海里1號[10][11]。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孔德成獲選為國民大會代表後訪問北平市,同年三月的報導中表示:「⋯⋯本人之奉祀官,下任繼承者為本人之子維益,現年七歲」[12]。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冬,孔德成將其夫人、四名子女及隨從安置在上海;同年末隨着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孔維益與父親、國民革命軍將領李延年搭同一班飛機抵達臺灣,隨後其他家人、秘書李炳南等人才離開上海[13]。一家人住在臺中市復興巷(臺中車站後站附近)的兩間日式平房裏,作為奉祀官府的臨時辦公室[14][15]。
就學時期
[編輯]在臺灣,孔維益就讀省立臺中第二中學(今臺中市立臺中第二高級中等學校)[16]。而由於孔德成在國立臺灣大學任教,在孔維鄂考上台北實踐家專後,向瑞三礦業創辦人李建興借了一層房子居住,位於臺北市信陽街瑞三大樓[17]。孔德成隨政府遷台後,受蔣中正總統重用而極為忙碌,無法親自督導子女的課業,由李炳南教導他們儒學;民國四十三年(1954年)之後,邀請湖南省平江縣人方典成來教導孔維益四書[18]。他自己所接受的嚴格傳統儒者教育,不用來教導子女,面對新式教育採尊重態度。王曾才曾評論,古代貴族教育是採延聘老師到府的方式,而現代教育的課程設計已經完全不同、古老的教育方式並不適用;在新時代中,即使是孔氏嫡孫,也無法避免現代升學的競爭壓力[19]。孫琪方表示慶幸已離開孔府,否則在養尊處優的環境中,可能更難管教子女;又評論孔維益在青少年時曾有「輕狂之舉」,不過邁入成年以後就變得穩健。為因應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尊崇孔子的團體訪臺,在臺灣省政府教育廳長劉真協調下,教育廳出資二十多萬元、由省立農學院(國立中興大學前身)撥地,在南區頂橋子頭興建一棟平房,作為奉祀官邸。1960年9月官邸建成,孔維益隨父舉家遷入居住;幾年之後孔家北遷,此處交由奉祀官府辦公之用[15][20]。
根據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九月第二二九次行政院會決議,以及在附錄交議事項中、時任行政院副院長孔祥熙提議的「查優遇至聖及四配嫡裔求學,前經中央一四七次常會決議,由國家給資培植至大學畢業」,行政院在民國五十年(1961年)核准,孔維益可以免試入學[21][22]。同年十二月十七日,胡適在台大醫院休養期間,適逢七十歲生日,毛子水親筆在其祝壽簽名冊開頭寫了一篇說明;在祝壽冊上面有超過一百人簽名,孔維益及父親也是訪客之一[23]。民國五十一年(1962年),孔維益高中畢業後在大學聯考落榜,於是依規定免試分發到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就讀[19]。在台北就讀大學期間,他就跟父親在信陽街寓所同住;李建興得知孔德成因公務需要、兒女就學而欲遷居台北,將武昌新村(位於松山區南京東路五段123巷)的一戶四樓公寓贈予孔家。孔維益之弟孔維寧從高中畢業後也聯考落榜,援引同一條款申請分發至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後改輔仁大學中文系[22][24];於是,孔德成一家在民國五十五年(1966年)搬去武昌新村定居{[25]。不久有報紙報導分發事件,引起輿論大譁。當時不僅報紙社論、讀者投書曾批評此舉有違公平,還有民眾在所撰文章、新詩中表達不滿;此事也被二十名監察委員聯名糾正,指教育部徇情違法[22][26][27]。不過教育部認定,分發有先例可循、還有國民政府的憑證為據,而且同時期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紅衛兵「亂民」以及發生搗毀曲阜孔廟等「蓄意滅絕中國固有文化」之事,為彰顯「我政府優遇聖裔,益徵彼暴我仁」與維護中國道統的一貫精神,最後還是決定維持禮遇[22]。
孔維益身高183公分,熱愛籃球、棒球等球類運動,就讀大學二年級時,結識在同校邊政學系就讀的于曰潔,是于蘇民與于穆允鶴的女兒[28][29]。
婚後生活
[編輯]畢業後,孔維益先後在育達商業職校、黎明工業專科學校任教十四年[30]。于曰潔常出席孔家各種餐會,由於孔德成在臺灣大學任教、于蘇民也於同校任職,她與孔維益的關係被稱為是「親上加親」。孔維益與于曰潔於民國六十年(1971年)一月十七日結婚,由孫中山之子、前行政院長孫科證婚,兩位介紹人為劉安祺、臺靜農,儀式在台北市自由之家舉行;婚後,孔維益身為長子,依照傳統與父母同住在武昌新村,育有一女孔垂梅、一子孔垂長[31]。于曰潔認為丈夫個性豪爽、寵愛子女,當他忙碌、孔德成又在國外進行學術交流時,就由弟弟孔維寧來協助照料起居。孔垂長回憶,成長過程中常與父親上館子、與父親一起打籃球或棒球;孔維益也會就近帶兒子去中華體育館看籃球賽,直到中華體育館在民國七十七年(1988年)失火拆除。孔維寧夫人吳涯形容,孔維益管教子女嚴格,不過孔垂長較為木訥,也很少被責罰。此外,孔維益與父親一樣不管家中小事、與母親一樣喜讀武俠小說;他較少過問家中祭祀,每年臺北孔子廟的家祭義務,都是孔維寧代行[19][32]。
經多年醞釀以後,三藩市齊魯會館理事長宋正介倡議在美國舉辦首次祭孔大典,並受推舉為召集人;在第一次籌備會議中,孔維益與曲阜旅美代表陳伯豪兩人負責財政組,孔氏宗族代表孔維祺等人負責禮儀組。在國內外準備完畢後,民國七十一年(1982年)八月二十八日上午十點,祭孔大典於三藩市金門公園音樂廣場舉行,由孔德成擔任總主祭[33]。民國七十六年(1987年),孔維益獲聘為台灣藝術專科學校專任副教授,負責教授國文,又兼任中國文化大學夜間部教授[30]。他有兩份儒學研究著作,《朱注四書引二程子語考略》以及《論語鄭氏注研究》[34][35]。
過世
[編輯]由於孔府飲食傳統,孔維益並不注重保健,他跟弟弟兩人都不忌口;體重逾九十公斤,相當肥胖,也是中山堂附近山西餐廳(山西晉記餐廳[36])的常客。民國七十八年(1989年)二月二十三日,孔維益感到左肩不適,不過他不以為意,照常授課。兩天後的星期六,孔維益在藝術專科學校上課後,感到身體不適,下午回家休息。孔垂長回憶,當天父親突然叫他過去說:「給爸爸親一個,現在不親以後就沒機會了。」孔垂長照辦,給父親擁抱後就回房去。孔維益隨後又去文化大學夜間部授課,晚上十一點返家。此時,其身體狀況繼續惡化,感到相當不適、忽然喘大氣;凌晨三點時昏迷,被送去新店市耕莘醫院急診。在二月二十六日凌晨四點,孔維益因心肌梗塞導致循環系統衰竭,最後宣告不治,享年五十歲[30]。時任考試院院長的孔德成請了一個月的喪假,移居新店中央路的媳婦家隔壁;三月九日,孔德成的學生、部屬及山東同鄉籌備治喪委員會[37],以陸軍一級上將劉安祺為治喪主任委員。同月二十三日上午八點,孔維益家祭在於臺北市第一殯儀館景行廳舉行;上午九點公祭,李登輝總統特頒「詩禮怡徽」輓額,多位各級政要都親自前往祭悼。公祭後,孔維益被安葬在台北縣三峽鎮龍泉墓園[38][39]。
孔維益雖然是世襲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的法定繼承人,但是他的早逝,使他未能承襲父職;他的獨子、孔德成的長孫孔垂長,因而成為下一代奉祀官繼承人[38]。孔垂長當時還年輕,在臺北市私立再興高級中學就讀初中二年級[40];孔德成父子都沒有告訴他,未來要做什麼。之後孔垂長前往澳洲留學,回臺灣在貿易公司上班。直到2000年代,孔德成已經年邁,才告訴孫子以後要接任奉祀官,要學習相關事務[1][41][42]。因此在孔德成逝世後,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一職就由孔垂長接任[43]。
家族
[編輯]孔德成與孫琪方育有二子二女,其中孔維益是夫婦兩人的長子、四名子女中排行第二。
- 父:孔德成(1920年—2008年),1920年承襲衍聖公、1935年成為首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44][45]
- 母:孫琪方(1919年—2011年),字林君,安徽省壽縣人,武英殿大學士孫家鼐曾孫女、孫多煃長女。[46][47]
- 岳父:于蘇民(1915年—?),一名家慶,山東省莒縣人,父親于昌泰,外祖父為濟南電燈公司創辦人、沂水縣人劉恩駐[56];1949年任國立臺灣大學總務處保管組組員,已故。[57][58]
世系圖
[編輯]參考來源
[編輯]- ^ 1.0 1.1 汪士淳. 孔德成先生傳奇的一生. 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3).
- ^ 藏密. 蜀道吟——尋訪雪公入川遺蹤. 《明倫月刊》(第449期).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8).
- ^ 高小余. 《沙坪学灯耀千秋:重庆“沙磁文化区”抗战纪实》. 重慶大學電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2-10-31: 227–228. ISBN 9787562495468.
- ^ 淨域. 猗蘭別墅著書圖文解. 蓮榮. 2018-12-21, (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9).
- ^ 顧易、張中之. 《漢字美學》. 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018-12-28: 189. ISBN 9789888571048.
- ^ 孔德成. 孔垂長、葉國良 , 編. 《孔德成先生日記》. 藝術家出版社. 2018-12-01: 116–117. ISBN 978-986-282-223-4.
- ^ 孔德懋.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天津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 編.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三輯.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1-01: 66.
- ^ 林蔚芳. 一幅珍貴的畫——猗蘭別墅著書圖題畫詩文探源. 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7).
- ^ 汪士淳(2013年),第125頁
- ^ 王重陽. 琅琊路5号民国建筑曾是衍圣公南京官邸. 金陵晚報. 2023-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4).
- ^ 濯生. 三返鄉關不及家. 《明倫月刊》(第399期).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4).
- ^ 孔德成盼和平:先秦禮俗考尚未定稿 下代奉祀官為孔維益 乘桴出國 年內成行.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 《南京新民報》(北平通訊). 1947-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6).
- ^ 孔德懋. 《孔子家族全書·家族春秋》. 遼海出版社. 2000: 381–382. ISBN 9787806491379.
- ^ 闞正宗、于凌波. 李炳南居士與台中佛教蓮社. 台灣佛教數位博物館.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8).
- ^ 15.0 15.1 王雯慧. 中國儒家文化的傳承──孔德成. 中興大學鹿鳴文化資產中心.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8).
- ^ 林辰彥. 我所知道的曉波. 海峽評論. 2020-08, (356): 247. doi:10.29925/SRM.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8).
- ^ 汪士淳(2013年),第223頁
- ^ 方典成. 教育工作三十年. 《湖南文獻》. 1983-07, 11 (34): 55.(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合編版)
- ^ 19.0 19.1 19.2 林天人; 李川濟. 孔子傳人國中生:孔垂長十四歲成為法定奉祀官. 《時報周刊》. 1989-03-20, (577): 59.
- ^ 汪士淳(2013年),第167、168頁
- ^ 監察院公告,(五六)監臺院機字第〇三一四號. 《監察院公報》. 1967-04-05, (609): 6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4).
- ^ 22.0 22.1 22.2 22.3 韓道誠(寒爵). 《知白守黑集》. 星光出版社. 1986-01: 102–106.
- ^ 胡頌平. 《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第10卷. 聯經出版. 1984-07: 3835–3837. ISBN 9789570805130.
- ^ 李敖. 《遺失的部分》. 時代文藝出版社. 1999: 221–222. ISBN 9787538721003.
- ^ 汪士淳(2013年),第223、224頁
- ^ 陳光政. 《生命的吶喊》·《孔維益》.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2021-09-17: 55. ISBN 978-986-376-243-0.
- ^ 監察院決查究孔維寧聯考落第,以孔子後裔分發臺大就讀案. 《監察院公報》. 1967-02-15, (607): 638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4).
- ^ 92歲于穆允鶴 捐佛光山義診車. 人間福報. 2006-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7).
- ^ 汪士淳(2013年),第228頁
- ^ 30.0 30.1 30.2 《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四輯. 國史館. 1990-06: 52–53. ISBN 9786690420267.
- ^ 汪士淳(2013年),第228、231頁
- ^ 汪士淳(2013年),第293、294頁
- ^ 美國孔子文教基金會、美國孔子大學籌備會 (編). 《世界尊孔運動紀要》. 三藩市: 美國孔子大學孔子紀念圖書文物館出版部. 1984-09-28: 255, 259-260.
- ^ 孔維益. 朱道序 , 編. 《朱注四書引二程子語考略》. 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76-06-15.
- ^ 孔維益. 詹儀正 , 編. 《論語鄭氏注研究》. 全友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87-06.
- ^ 潘秉新. 招牌下的時代故事. 今周刊. 2013-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6).
- ^ 陳柔縉. 奉祀官繼承人 孔維益逝世. 《聯合報》第03版/焦點新聞. 1989-03-06.
- ^ 38.0 38.1 周玉蔻. 孔維益之喪今公祭. 《聯合晚報》第02版/話題新聞. 1989-03-23.
- ^ 汪士淳(2013年),第294、295頁
- ^ 【台北訊】孔維益之喪今公祭. 《聯合報》第14版/台北市民生活. 1989-03-23.
- ^ 童清峰. 孔子後代在台灣世襲特任官. 風傳媒.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9).
- ^ 胡清暉、曾偉禎. 至聖先師奉祀官 喝洋墨水型男. 自由時報. 2010-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8).
- ^ 王朝鈺. 孔子嫡長孫孔垂長 最年輕國策顧問. 中央通訊社. 2015-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8).
- ^ 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 郭鳳明.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初稿). 2004-11-01: 860. ISBN 9570180919.
- ^ 國民政府公報. 成文出版社. 1988, 8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7).
- ^ 葉國良. 孔德成先生的青少年與抗戰時期生活. 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8).
- ^ 付鴻傑. 【政协文史】孔德成夫人孙琪方史料讹误两处. 曲阜政協.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8).
- ^ 李珊瑋. 世紀風華.儒者行:孔德成百年紀念系列活動. 台灣光華雜誌.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6).
- ^ 孔德墉、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 (編). 《孔子世家譜》 第二冊.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9: 622. ISBN 9787503937897.
- ^ San Mateo man charged for elder abuse. San Mateo Daily Journal. 2020-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4).
- ^ 李晗. 孔子後人涉虐母案檢方撤訴. 三藩市世界日報. 2020-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8).
- ^ 汪士淳(2013年),第261頁
- ^ 周萍. 寻求思想被桎梏的出路——论台湾诗人李莎20世纪50年代的诗歌. 華文文學. 2015-04: 66–72.:「……1973年49歲的李莎真的跨越了孤獨,結束了單身生活,邁進了婚姻殿堂,和孔子的第77代長孫、襲封32代衍聖公孔德成的二女兒孔維崍女士結婚,成了孔門女婿。」
- ^ 汪士淳(2013年),第237頁
- ^ 汪士淳(2013年),第226、233、234頁
- ^ 王衢. 孔奉祀官德成先生與莒縣人之淵源. 《山東文獻》. 1998-09-20, 24 (2): 93–94.
- ^ 國立臺灣大學 (編). 國立臺灣大學教職員錄. 1958-05: 14.
- ^ 孔子第79代嫡孙孔垂长访问山大时的讲话. 山東大學新聞網. 2012-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8).
- ^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邊政學系. 編者的話. 《邊政學報》. 1965, (4).
- ^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邊政學系. 本系畢業校友通訊錄. 《邊政學報》. 1966, (5): 43.
- ^ 廣池幹堂. 「孔德成先生逝世十五周年紀念會」嘉賓致詞(日本道德科學研究所廣池幹堂理事長). 臺北孔子廟. 2023-10-28 (日語).
- ^ 汪士淳(2013年),第335頁
- ^ 孔垂长会长全家在京看望百岁圣裔孔德懋女士. 孔府檔案研究中心.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8).
- ^ 王霜舟. 對話孔子第79代嫡孫孔垂長.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4-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6).
參考文獻
[編輯]- 汪士淳. 《儒者行:孔德成先生傳》. 聯經出版. 2013-10-24. ISBN 9789570842760.
參見
[編輯]新頭銜 | 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 第一順位法定繼承人 1939年11月7日-1989年2月26日 |
繼任: 孔垂長 兒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