颶風艾琳 (2005年)
二級颶風(美國) | |
形成 | 2005年8月4日 |
---|---|
消散 | 2005年8月18日 |
最高風速 | 1分鐘持續: 105英里/小時(165公里/小時) |
最低氣壓 | 970毫巴(百帕);28.64英寸汞柱 |
死亡 | 直接造成一人死亡 |
損失 | 無 |
影響地區 | 美國東岸 |
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的一部分 |
颶風艾琳(英語:Hurricane Irene)是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期間形成的一個持續時間較長的佛羅角型大西洋颶風。風暴於8月4日在佛得角附近海域形成後穿越大西洋,並圍繞百慕達轉向北上,最終在紐芬蘭島東南方向洋面轉變成溫帶氣旋。艾琳的熱帶氣旋狀態一共維持了14天,是這年大西洋颶風季持續時間最長的天氣系統,也是這個創紀錄颶風季的第9個獲得命名的風暴和第4場颶風。
艾琳的強度經過數次波動,令氣象部門難以對其動向作出準確預測。8月10日時風暴幾已消散,但到了8月16日卻又已達到二級颶風的最高強度,最終在8月18日被一片更大的溫帶天氣系統吸收。由於對其行動路徑的預測存在困難,氣象部門曾一度擔心艾琳會登陸美國,但實際上這個氣旋自始至終都沒有接近過陸地,也沒有出現其造成任何損失的報道。不過風暴產生了高達2.4米的涌浪和強勁的離岸流,導致紐約州納蘇縣長灘有一人喪生。
氣象歷史
[編輯]8月1日,一股強勁的東風波離開非洲西海岸,起初由於海面溫度較低而有所減弱,但在向西行進至從佛得角附近海域經過後,其對流開始有所增加。系統的組織性得以改善,於8月4日下午在佛得角東南方向約1100公里處洋面上空發展成第九號熱帶低氣壓[1]。8月5日清晨,低氣壓突然向西北方向急劇轉向,進入一片風切變更強的區域,導致部分計算機模型預測系統將會消散,其他的模型則認為風暴會穩步增強。對於風暴存在突然出現的這一威脅,美國國家颶風中心預報員里克辛·阿維拉(Lixion Avila)表示:「我們對熱帶氣旋真是所知甚少。」[2]。雖然系統組織欠佳,並且周邊環境也不利於發展,但第九號熱帶低氣壓還是在繼續增強,於8月7日成為熱帶風暴並由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命名為「艾琳」(Irene)[1]。
由於所處環境充滿干空氣和強烈的風切變,熱帶風暴艾琳很快在8月8日減弱成熱帶低氣壓[1]。8月10日早上,低氣壓在從小安的列斯群島北面經過的過程中幾乎退化成了殘留低氣壓,但氣象部門還是預計風暴會繼續存在,只是對這一預測「實在是信心不足」[3]。接下來百慕達以南洋面溫暖的海水和較少的風切變令低氣壓逐漸組織起來,於8月11日清晨再度增強為熱帶風暴[1]。
由於計算機模型無法對風暴與所處海域的副熱帶高壓脊之間將會出現的相互作用作出確定性的判斷,因此對艾琳未來動向的預測也不甚明了。一些模型預計風暴會在北卡羅萊納州登陸,還有一些仍然認為艾琳將會消散[4]。接下來副熱帶高壓脊中存在的一處弱點令艾琳向北面大幅轉向,於8月15日在北卡羅萊納州外灘群島和百慕達之間的中部海域穿過。不久,上層風切變有大幅減弱,風暴因此迅速增強至颶風強度,然後於8月16日下午在百慕達東北方向約560公里處洋面達到每小時170公里的最大風速,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二級颶風標準,與此同時,颶風也達到了970毫巴(百帕,28.64英寸汞柱)的最低氣壓[1]。雖然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的氣象學家曾認為艾琳很可能會增強為颶風,但他們都沒料到會達到這樣高的強度[5]。
颶風艾琳進入了一片垂直風切變有所增多的海域並開始減弱,於8月18日清晨在紐芬蘭島瑞斯角(Cape Race)以南約830公里洋面減弱為熱帶風暴,並在8月18日進入水溫大幅降低的海域後最終轉變成溫帶氣旋,於當天晚些時候被一股規模更大的溫帶系統吸收[1]。艾琳作為熱帶氣旋一共持續了14天,是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持續時間最長的風暴[6]。
影響、紀錄與命名
[編輯]由於颶風艾琳一直遠離陸地,所以氣象部門沒有向任何地區發佈熱帶氣旋警告和觀察預警。雖然風暴的持續時間很長,但並沒有出現任何船隻遭受到熱帶風暴強度大風影響的報道,風暴也沒有造成任何破壞[1]。但是,這場颶風產生了大浪,增大了美國東岸出現離岸流的風險。新澤西州有多個海灘對下海游泳加以限制,其中一個海灘的救生員在三天的時間裏進行了上百次營救行動[7]。紐約州海岸沿海出現了1.2到2.4米的中浪[8]。8月14日,一位16歲的男孩在長灘附近被離岸流捲走後淹死[8][9]。他的屍體一直到8月16日被水衝上岸後才被找到[8]。
8月7日熱帶風暴艾琳形成時創下了大西洋颶風季最早形成的第九個熱帶風暴紀錄,比之前1936年大西洋颶風季所保持的紀錄要早13天。同時這也成為「艾琳」(Irene)這一名稱第5次為北大西洋熱帶氣旋命名[6]。由於風暴沒有對陸地產生什麼影響,所以世界氣象組織也就沒有將這一名稱退役,之後又在2011年大西洋颶風季期間再度使用[10]。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Irene (PDF). NOAA. [2014-04-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1-0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Discussion for Tropical Depression Nine, 11:00 a.m. EDT, August 05 2005. NOAA. [2014-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3).
How little we know about the genesis of tropical cyclon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Discussion for Tropical Storm Irene, 5:00 a.m. EDT, August 10, 2005. NOAA. [2014-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3).
very low confidenc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Discussion for Tropical Storm Irene, 11:00 a.m. EDT, August 11, 2005. NOAA. [2014-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Discussion for Tropical Storm Irene, 5:00 p.m. EDT, August 14, 2005. NOAA. [2014-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6.0 6.1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Atlantic hurricane best track (HURDAT version 2). United State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4-04-01 [2014-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Associated Press. Hurricane Irene Affecting Jersey Shore. 6ABC. 2005-08-16 [2014-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8.0 8.1 8.2 Richard Weir and Michael White. Lost Boy's Body Found On Shore. New York Daily News. 2005-08-16 [2014-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NCDC Event Report: New York Rip Current. 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 2005 [2012-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Lixion A. Avila and John Cangialosi. Hurricane Irene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11-12-14 [2014-04-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2-0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外部連結
[編輯]- 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對颶風艾琳發佈的報告存檔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Irene (PDF). NOAA. [2014-04-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1-0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美國國家颶風中心針對颶風艾琳的熱帶氣旋報告
- 颶風艾琳給北卡羅萊納州帶去涌浪的圖片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美國太空總署關於艾琳降雨的文章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