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貨幣政策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貨幣政策(英語:Monetary policy)是一個國家或是經濟體的貨幣權威機構(多數國家由央行來執行)利用控制貨幣供應量,來達到影響其他經濟活動所採取的措施。[1]主要手段包括:調節基準利率、調節商業銀行保證金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信用資產價格等一系列受貨幣政策影響的變化,最終導致就業率、生產量的變化的過程,稱為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一般而言,貨幣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通貨膨脹。多數國家的央行將目標通貨膨脹率設定為1%-3%(少數國家例外,如美國日本)。

按照調節方向劃分,貨幣政策一般分為:激進的利率被調節為促進經濟增長中性的-保持經濟穩定;緊縮的-降低通貨膨脹,但可能提高失業率

貨幣權威機構通常指中央銀行或是和央行緊密聯繫的一套銀行系統。他們有發行貨幣,改變貨幣供應和影響利率的能力。貨幣理論是經濟學中研究貨幣的性質與功能的一個分支,是各經濟體制定貨幣政策的理論基礎。歷史上貨幣政策常常隨着貨幣理論研究的發展而改變。從1970年代開始,世界各國貨幣政策通常與財政政策(fiscal policy)分離。即由中央銀行控制貨幣政策,由政府控制財政政策。即使在此之前,布雷頓森林體系已經保證絕大多數的國家這兩種政策分離。[2][3]

貨幣政策的歷史

[編輯]

貨幣政策主要與利率和信用聯繫在一起。許多世紀以來,貨幣政策只有兩種形式,鑄幣或是發行紙幣以產生信用。在凱恩斯流動性偏好理論得到接受前,利率不被認為是貨幣政策的一部分。貨幣政策被認為是政府決策的一部分,通常被認為是政府的鑄幣權。隨着貿易網絡的發展和金銀的比價的確認以及本幣和外幣比價的確認,這種價格是被法律保護的,甚至此種價格在市場上是變化的。

宋朝使用紙幣交子,後來由於宋與西夏戰爭,交子發行量增大,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4]

1694年,英倫銀行成立,它獲得紙幣發行權並且採用金本位,貨幣政策獨立於政府的想法開始出現。貨幣政策的目的在於保持幣值,印鈔並且保持錢幣留在流通領域。中央銀行的建立目的在於保持本幣與黃金的比值,在一個小範圍內與其他金本位的外幣進行交換。為了達到這些目的,作為金本位一部分的央行開始設立利率,為了保持金本位要求每月調整利率。

現代的貨幣政策開始於19世紀後期,由於重商主義思想影響,世界各國採用金本位制。這種制度在二戰之後仍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被間接地保留了下來。直到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各國開始使用浮動匯率

在1870-1920之間,工業化國家陸續建立中央銀行系統,央行「最後的借貸者」的角色開始被理解。隨着經濟學的「邊際革命」,人們意識到利率增加或是減少多少對整體經濟有重要的影響,基於經濟的權衡,我們必須做出抉擇。並且很明顯存在經濟周期,並且經濟理論開始理解到利率和周期的關係,Cass商學院的研究表明,央行的擴張和緊縮政策引起了經濟周期,證據表明,在央行成立之前,經濟周期很少出現。

貨幣政策,有些像似是而非的科學原理,在最近的150年發展的非常迅速,尤其在最後這50年。貨幣政策已經從簡單的增加貨幣供應到保持人口成長和經濟活力。現在,它還需要考慮各種目標,如下:

  • 短期利率
  • 長期利率
  • 貨幣周轉率
  • 匯率
  • 信貸質量
  • 債券股票(公司所有權和債務);
  • 政府部門與私人部門收支;
  • 國際大範圍的資本流動
  • 金融衍生品,如買賣交換期貨等。

一小群人認為應該回歸金本位,他們認為貨幣政策充滿了風險並且將對平民有巨大的危害。其核心在於我們現在的貨幣沒有現實的價值,只不過是在存款準備金制度下的負債,是社會中一小部分(包括所有政府)的永久負債。

事實上,很多經濟學家不同意回歸已被放棄100年的金本位,因為這樣做將極大地限制貨幣供應。現在複雜的金融體系使得大規模的交易更加容易和安全,將風險壓力轉給不同的公司和個人,可將不同金融風險轉換成不同的回報率並且使得商業更可預期和更有利潤。

中央銀行趨勢

[編輯]

幾乎所有的現代國家,都設有貨幣權威機構(例如英國的英倫銀行,美國的聯邦儲備系統[5],中國的人民銀行和日本的日本銀行等等)以執行該國的貨幣政策。通常,這些機構被稱為中央銀行,同時還具有監管金融系統平滑運作的功能。與人們通常的想像不同的是,並非所有的中央銀行都是政府職能部門,有些中央銀行的股份甚至由私人擁有。

英倫銀行成立於1694年。在後續的歷史中,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相繼成為聯合王國的一部分,但作為最初的中央銀行,英倫銀行的名字沿用至今。英倫銀行最初成立的目的是為英格蘭國王威廉一世融資,以支付戰爭經費和王國開支。英倫銀行,以英王未來的稅收為按揭向政府提供貸款。同年威廉一世為英倫銀行頒發了皇家特許執照,英倫銀行成為獨家為政府服務的銀行,並為政府管理其債務。在成立之初,英倫銀行一直是一家私有銀行。而其同時向私人客戶開放,提供存取款業務,但是後期成為僅向其他銀行開放的「銀行的銀行」。在十九世紀時,英倫銀行成為英國其他商業銀行的最終借款人。1931英國宣佈離開金本位制度,英倫銀行的黃金和外匯儲備移交國庫所有,但仍為政府經手管理這些財產。1946年英倫銀行成為國有銀行。1998年,英倫銀行法案確立了英倫銀行獨立執行貨幣政策的權力。

發展中國家

[編輯]

貨幣政策的類型

[編輯]

通常,公開市場操作的短期目標是取得短期的利率目標,或是一籃子貨幣的匯率目標,或是黃金價格目標。例如,英倫銀行以控制通貨膨脹率在2%上下浮動一個百分點為目標[6],而中國是一籃子貨幣與人民幣的匯率為目標。

以抑制通脹為目標

[編輯]

在此種政策下,目標是保持CPI在一個給定的範圍內波動。通貨膨脹目標通過央行周期性的調整目標利率達到。目標利率通過公開市場操作達到。典型地,目標利率將會在一定的周期內變化,政策委員會將會每月或是每季度重新考慮利率目標。改變利率目標為了應對各種市場指標,盡力的預測經濟的傾向和跟蹤經濟,保證達到目標的通貨膨脹率。

以保持價格水平為目標

[編輯]

以控制貨幣總量為目標

[編輯]

固定匯率

[編輯]

固定匯率制度(Fixed Exchange Rates System)即兩國貨幣比價基本的固定,並把兩國貨幣比價的波動幅度控制在一定的範圍之內。

根據不同貨幣的含金量對比制訂出彼此之間的匯率

在這一制度下的匯率或是由黃金的流入與流出予以調節,或是在貨幣當局調控下,在法定的幅度內波動。但在實行固定匯率制度時期,若國際外匯市場行情發生劇變,也易招受國際游資的衝擊。尤其是當一國出現持續性巨額逆差時,由於該國貨幣當局必須動用國際儲備穩定匯率,則又導致黃金與外匯儲備外流。若黃金與外匯儲備外流後仍不能阻止本幣幣值下降,就只有公開宣佈本幣貶值,使本幣購買力下降,將外匯危機向外轉嫁。其結果又會引起貿易夥伴國同時採取貶值措施,引起整個外匯秩序的混亂。

金本位

[編輯]

金本位是一種金屬貨幣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或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於若干重量的黃金(即貨幣含金量);當不同國家使用金本位時,國家之間的匯率由它們各自貨幣的含金量之比--金平價(Gold Parity)來決定。金本位制於19世紀中期開始盛行。 金本位制總共有三種實現形式,它們是: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金兌匯本位制,其中金幣本位制最具有金本位制的代表性。

金銀複本位制

[編輯]

金銀複本位制(gold and silver bimetalism),是指以金銀兩種金屬同時為本位貨幣的貨幣制度。

混合政策

[編輯]

貨幣政策工具

[編輯]

有幾種貨幣政策工具可以達到上述目的:利率調整,基礎貨幣調整(一般指的是M0),存款準備金調整。所有的這些政策要麼擴大貨幣供應或是減少貨幣供應。貨幣政策的主要實施方法為公開市場操作,它通過買賣不同的債券工具、外幣或是商品調節貨幣循環中的貨幣數量。所有的這些買賣操作導致或多或少的基礎貨幣進入或是離開流通領域。

貨幣政策有三大工具: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率(即最低儲備金)要求、貼現窗口

貨幣量基數(Monetary base)

[編輯]

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直接調節經濟中流通的貨幣總量——買賣債券交換硬通貨。注意公開市場操作的債券只是債券市場上較小的一部分,因而中央銀行不能就此改變利率。

公開市場業務。所謂「公開市場業務」(Open Market Operation ,也稱「公開市場操作」),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有價證券,以改變商業銀行等存款貨幣機構的準備金,進而影響貨幣供應量和利率,實現貨幣政策目標的一種貨幣政策手段。

存款準備金率(Required Reserve Rate)

[編輯]

簡稱RRR,各國的金融法規都明確規定,商業銀行必須將吸納存款的一部分存到央行,這部分資金與存款總額的比率,就是存款準備金率。央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流通中的貨幣會成倍縮減。這裏邊的道理不難理解:商業銀行往中央銀行交的準備金多了,自身可支配的資金便少了,於是銀行對企業的貸款減少,企業在銀行的存款相應地會更少,「存款—貸款」級級遞減,整個社會的貨幣總量大大降低。這很像我們調試音響——降低功放機的功率,輸出的音量自然會減小。反之,如果央行調低存款準備金率,流通中的貨幣量便會成倍增加。

貼現窗口融資(Discount window lending)

[編輯]

主條目:貼現窗口

利率

[編輯]

其他非常規貨幣政策工具為:

  • 道德勸告
  • 公開政策
  • 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 日語:量的金融緩和, ryōteki kin'yū kanwa)

聯繫匯率制

[編輯]

貨幣政策理論

[編輯]
  • 古典經濟學理論
  • 凱恩斯的流動偏好理論
  • 米爾頓佛利民的貨幣數量理論
  •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金融市場革新對貨幣數量理論的衝擊
  • 通貨膨脹目標制與泰勒法則

不同國家的貨幣政策

[編輯]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货币政策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views.ce.cn. [2024-07-12]. 
  2. ^ 英国央行-外汇频道-和讯网. forex.hexun.com. [2024-07-12]. 
  3. ^ 什么是货币政策?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intl.ce.cn. [2024-07-12]. 
  4. ^ 从宋朝的货币政策看纸币的流通. [2010-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7). 
  5. ^ America’s interest rates are unlikely to fall this year. The Economist. ISSN 0013-0613. 
  6. ^ 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结构. [2010-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