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
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抗美援朝運動中組建的一個全國性群眾組織。[1]
歷史
[編輯]前身之一: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大會工作委員會
[編輯]前身之二: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委員會
[編輯]1950年7月10日在北京成立「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委員會」,簡稱「反侵略委員會」。主席郭沫若。由11個團體成員組成:
- 中蘇友好協會總會
- 中國保衛世界和平大會委員會
- 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 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
- 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
- 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
- 中國人民救濟總會
- 中華全國總工會
- 中國人民外交學會
- 中華全國民主青年聯合會
1950年7月開展了「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周」。
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
[編輯]中國共產黨與政府做出參戰決定後,周恩來、李維漢約見各民主黨派、重要社會人士通告抗美援朝決定。民革中央二屆二中全會決定「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為民革當時的核心任務。1950年10月24日,民建負責人黃炎培聯合其他黨外人士向毛澤東、周恩來表示擔心[2]:十幾年的抗戰、內戰,國家元氣尚未恢復,而人民的抗美反美熱情不及過去抗日反日那樣強烈和普遍,尤其是國民黨殘餘勢力猶存,局部反側尚未完全清除,因此建議強調和平以爭取人心;同時「抗美援朝不動則已,動則必須有力,使人知其後面還有更大的力量」。
1950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大會」在北京的委員與「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委員會」的各人民團體代表及各「民主黨派」代表共108人,在北京召開聯席會議,兩會主席郭沫若作了《關於中國保衛世界和平大會委員會及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委員會的工作報告》,稱一年來的和平簽名運動全國已有204 489 172人在《斯德哥爾摩宣言》上簽名,「是全國人民偉大意志的表現,這表示中國人民一致堅決反對美帝國主義侵略台灣、朝鮮,也充分說明了保衛世界和平運動與反對美帝國主義的侵略運動是密切結合着的。」郭沫若建議將中國保衛世界和平大會委員會和中國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委員會合併改組為「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大會一致通過這一建議,並通過了該委員會全國委員名單及負責人名單。委員會由包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各界代表人士158人組成。郭沫若任主席,彭真、陳叔通為副主席。司徒美堂等31人為常務委員,丁玲等158人為委員。
全國委員會成立後,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和內蒙相繼成立了總分會。各省、市成立分會,具體領導各大行政區和各省市的抗美援朝運動。在各地方的各行業成立「支會」。
1950年11月22日,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就當前的任務發出通告:
- 號召社會各界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喚起全國人民對美國侵略者的同仇敵愾。
- 各大行政區、省市應立即將原兩團體合併改組或新成立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的分會。
- 各地分會領導和推動當地人民進行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志願活動,不再成立工廠、學校等基層性質的分會。
- 要把群眾的愛國熱情正確地引導到實際工作中去,使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和堅持自己崗位的任務相結合。
- 各分會要和總會建立經常性聯繫,把活動情況隨時通報總會。
1950年11月23日,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發出《關於在全國普遍深入地開展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的通知》。
從1950年10月至1953年9月,該會先後發出重要通知、通告、號召、聲明和負責人談話等30餘次,在全國開展:
- 以「仇視、鄙視、蔑視」(簡稱「三視」)為中心內容的抗美援朝愛國宣傳教育活動;
- 動員參軍、參戰、支前
- 組織全國人民捐獻飛機大炮運動
- 1951年1月14日發起給朝鮮政治難民募集救濟品、給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募集慰勞品,寫慰問信、縫製慰問帶活動;「此運動完全處於群眾自願,不得強迫徵集,並勿提倡勉強捐出自己必需品的行為」
- 開展優待軍烈屬及革命殘廢軍人運動
- 訂立愛國公約運動
- 開展增產節約運動
- 協助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組織赴朝醫療隊、防疫隊
- 協助東北大區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抗美援朝民工隊、運輸隊、擔架隊,共計動員61萬支前民工,其中隨軍入朝的27萬人。
- 三次組織中國人民慰問團赴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人民軍和朝鮮人民
抗美援朝戰爭初期,抗美援朝總會首要任務是在國內開展廣泛的宣傳教育思想動員工作。當時飽受40年戰亂的國內群眾不願再經歷戰爭折磨,普遍存在畏懼戰爭、一心求和、幻想和平避戰的心態;還有一些群眾覺得朝鮮不是中國領土,對參戰持事不關己、漠然無視的麻木心態,這在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老解放區農村十分普遍;還有很多文化程度較高的人崇美、恐美、親美,擔心地面戰場打不過美軍,還會招致核轟炸,幻想「關門建設」「自掃門前雪」。新解放區普遍沒有完成剿匪任務,公開或暗藏的反共勢力煽動「要暴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國民黨要反攻大陸」等政治謠言,加劇了對中美戰爭的恐慌。1950年9月,《人民日報》編輯部接到讀者張家萌的來信,質問「既然要保衛和平,為什麼又要聲援戰爭」?[3]
「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發起組織赴朝慰問團,「以便回來後向各方面廣泛地宣傳我人民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英勇善戰、美帝外強中乾及美帝罪行情形,以提高人民反帝的決心和勝利信心,進一步掃除落後群眾中的恐美和崇美心理。」1951年新年後,國內各省開始選派赴朝慰問團代表,赴各大行政區匯合組成慰問團各個分團。1951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正式作出了《中央關於組織赴朝慰問團的指示》,以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名義。第一屆赴朝慰問團是開創性的,抗美援朝總會在沒有任何組織大型活動經驗的情況下在短時間內組織各界力量去境外殘酷的戰場慰問,對各種事項需要充分考慮,保障人員安全。第一屆慰問團於1951年3月在天津集中。團長廖承志、副團長陳沂、田漢,秘書長李頡伯。1951年3月20日從天津出發,在瀋陽與東北分團匯合,集訓防空知識與出國及戰場注意事項。全體成員換上了志願軍軍服,不佩戴任何標誌符號,個人物品全部留在瀋陽。人員組建總團與8個分團。1951年4月6日總團與直屬分團於安東渡鴨綠江入朝,[4]總計575人,其中慰問團正式代表208人,中央曲藝服務大隊86人,文藝工作團85人,電影放映隊17人,工作人員及記者88人,其他行政警衛人員92人.[5]
1951年2月2日,中共中央作出進一步開展抗美援朝運動的指示。2月3日中共中央發出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抗美援朝運動的指示,應及時地和適當地在各少數民族地區進一步發動和開展抗美援朝運動,以便在少數民族中肅清帝國主義影響,加強愛護自己民族和祖國的認識與感情;運動的具體方式、口號和步驟必須適合每個少數民族的具體情況,不可簡單地照搬漢族地區的經驗。
1951年2月8日,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發出《關於組織醫療隊的通知》,每個醫療隊以12名成員為宜,原服務單位應予原崗原薪待遇並保留職務;無單位人員與原單位不能發薪的,由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發薪並在結束服務期後由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分派和介紹工作;服務期3至6個月;先到北京報道(東北大區除外),發放藥品器械和裝備;原單位不能發放旅費的,由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匯款解決。1951年3月17日,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為204名醫療隊人員舉行隆重送行儀式,陳叔通、李德全、彭澤民及各人民團體代表、朝鮮駐華使館參贊等400餘人到北京前門火車站送行。
1951年2月16日,全國政協發出號召,把抗美援朝運動深入到全國每一個鄉鎮、每一個街道。
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
[編輯]1951年3月14日,「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第四次常委會決定將會名簡稱為「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有關國際活動採用正式名稱,國內活動使用簡稱。省、地、縣三級地方組織都稱為分會,稱為「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某地分會」、「某地抗美援朝分會」。總會與各級分會實行方向上領導、組織上指導、活動中支持。在地方分會之下,一般不再成立工廠、學校等基層組織性質的分會。
1951年6月1日,抗美援朝總會發出《關於推行愛國公約、捐獻飛機大炮和有待軍烈屬的號召》,要求捐獻必須根據自覺自愿的原則,堅持了捐獻與愛國公約運動結合進行。1951年6月7日抗美援朝總會公佈《關於捐獻武器支援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具體辦法的通知》,要求鄉鎮級至省級各級捐款主持機關及時公佈所經管地區各界人民的武器捐款情況。在各地人民銀行設立「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捐款戶」,銀行出具捐款收據,各級分會介紹捐款者到銀行代收;郵局匯款到各級分會的捐款,一律蓋章到當地人民銀行解兌入賬,不得提現或轉匯;由各級分會層報上交捐款收據;分會開銷、所需費用(如慰勞品包裝運費)報請地方政府或總會核撥,不得以任何理由動用捐款。7月4日總會發出通知,動員青年學生參加軍事幹校,完成軍事幹部學校的招生計劃,繼續幫助第一屆赴朝慰問團和志願軍代表按照原定計劃在全國各地的宣傳工作。
1952年1月,抗美援朝運動轉為以增產節約、增加收入為中心。
1952年5月31日,歷經一年的捐獻飛機大炮運動,全國各省市人民銀行匯解抗美援朝總會的武器捐款認捐55650.62306834億元舊人民幣,折合戰鬥機3710架,大大超過原定計劃。各大區捐獻佔比為:華東38.3%,中南22.7%,華北13.5%,東北11.7%,西南8.3%,西北4.7%,內蒙古(中央直屬)0.8%。
1954年,抗美援朝總會改組為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郭沫若,副主席彭真。
組織架構
[編輯]總會會址設在北京市御河橋二號。
- 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全國委員會主席郭沫若
- 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彭真、陳叔通
- 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共31人:司徒美堂、李立三、李四光、吳耀宗、沈鈞儒、沈雁冰、邢西萍、邵力子、郭沫若、胡喬木、烏蘭夫、陳叔通、陳其尤、馬敘倫、馬寅初、張奚若、章乃器、許德珩、許寶駒、梁希、黃炎培、彭真、彭澤民、蔣南翔、廖承志、蔡暢、鄧穎超、劉寧一、蕭三、謝雪紅、羅隆基
- 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全國委員會共158人:丁玲、丁瓚、于振瀛、天寶、王芸生、王崑崙、田漢、白壽彝、史良、巨贊、司徒美堂、朱學范、艾青、艾思奇、多傑才旦、李立三、李四光、李宗恩、李秀貞、李達、李德全、李賡、李燭塵、吳有訓、吳茂蓀、吳貽芳、吳羹梅、吳鴻賓、吳耀宗、邢西萍、何思敬、沈志遠、沈茲九、沈雁冰、沈鈞儒、辛志超、余心清、周士觀、周炳琳、周建人、周揚、周蒼柏、周潁、金仲華、孟憲章、邵力子、林士笑、林漢達、林鏗生、林勵儒、易禮容、竺可楨、胡子嬰、胡仲持、胡喬木、胡愈之、胡蘭生、范小鳳、范文瀾、范長江、洪深、施復亮、俞寰澄、侯外廬、侯德榜、韋愨、馬傑、馬堅、馬俊、馬思聰、馬敘倫、馬寅初、徐悲鴻、孫起孟、袁雪芬、倪斐君、烏蘭夫、陸定一、陸志韋、陸璀、張治中、張志讓、張奚若、張絅伯、張雲川、張曼筠、章乃器、章伯鈞、陳其尤、陳其瑗、陳垣、陳叔通、陳望道、陳銘樞、陳嘉庚、許立群、許廣平、許德珩、許寶駒、郭沫若、郭則沉、崔月犁、區棠亮、梅汝璈、梅蘭芳、曹孟君、曹禺、梁希、陶孟和、彭真、彭澤民、黃炎培、黃振聲、黃琪翔、曾昭掄、馮賓符、程硯秋、湯用彤、費振東、華羅庚、楊剛、楊衛玉、葉企蓀、榮高棠、廖承志、趙仲池、趙紫宸、趙樹理、趙朴初、熊瑾珏、蔡廷鍇、蔡暢、蔣南翔、劉王立明、劉良模、劉寧一、劉鴻生、鄧初民、鄧穎超、鄭振鐸、翦伯贊、黎錦熙、蕭三、蕭明、錢三強、錢俊瑞、錢端升、薛愚、謝邦定、謝雪紅、賽福鼎、戴愛蓮、簡玉階、譚平山、羅隆基、嚴希純、嚴濟慈、龔澎
- 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秘書長劉寧一
- 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副秘書長郭則沉、吳茂蓀、崔月犁
- 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秘書處
- 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行政處
- 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宣傳部:部長羅隆基,副部長周斌琳、胡仲持、楊剛
- 在北京以「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名義出版《抗美援朝專刊》的定期刊物。
- 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組織部:部長許寶駒,副部長趙仲池、謝邦定、譚惕吾、莫藝昌。
- 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聯絡部:部長許德珩、副部長丁瓚、于振瀛、孟棱崖、葛志成
- 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衛生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蘇井觀。領導醫藥衛生界組織手術隊、醫療隊開赴朝鮮前線和中國東北地區,搶救和治療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的傷病員,同時安排全國各地醫院接待治療傷病員,支援戰爭直到停戰。
- 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上海分會,由劉長勝為主席,盛丕華、夏衍、巴金、馮定、劉鴻生、金仲華6人為副主席,王芸生任秘書長(總幹事)。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字,抗美援朝運動勝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