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字詞轉換/地區詞候選/存檔/2016年8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陸:洄游 台灣:洄游 港澳:洄游 新馬:洄游

狀態:   未加入

相應的Google 搜尋結果:"洄游""洄游""洄游""洄游"

加入地區詞全局轉換的原因:為常用詞彙,且避免繁體字環境誤轉換成「洄遊」。—陳弈豪留言2016年7月11日 (一) 13:55 (UTC)

未完成,非地區詞,轉換錯誤應提報至Wikipedia:字詞轉換/修復請求(已修復)。—Chiefwei - 2016年8月20日 (六) 09:40 (UTC)

大陸:全球变暖 台灣:全球暖化 

狀態:   已加入

相應的Google 搜尋結果:"全球变暖""全球暖化"、(暫缺港澳用詞)、(暫缺新馬用詞)

加入地區詞全局轉換的原因:大量使用的詞彙。除了一般常見的地球科學、地理和化學類條目(以及一些聯合國關於氣候變化的國際公約)會用到此詞外,人物類條目(朱棣文比爾·柯林頓保羅·克魯岑托馬斯·克羅姆比·謝林索羅·珀爾穆特等)、生物類條目(珊瑚珊瑚礁草本植物皇帝蟹等)、一些以此為主題的災難片或紀錄片、部分提及國家或國際組織氣候政策的條目等,也都經常會用到此詞。—114.38.112.202留言2016年6月13日 (一) 15:01 (UTC)

全球暖化在大陸也有少量使用,例如[1](來源環球網的文章)。另,香港似乎也使用全球暖化--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6年6月20日 (一) 03:04 (UTC)
由於我不了解大陸在日常生活用語中是否會使用「全球暖化」,所以也無法判斷這個「少量使用」究竟是多少量、使用比例是否達到可以忽略不計、抑或作為輔用的程度,不便多作評論。不過作為一個台灣人,我可以說台灣的部分應該是沒有使用「全球變暖」(或者就算有也能少到忽略不計),不論在學校教科書或日常用語中都是如此。就單向轉換吧。--114.46.94.65留言2016年6月29日 (三) 14:33 (UTC)
大陸方面統一口徑是全球變暖,沒有全球暖化一說。--中國徐氏 ( 討論 / 貢獻 ) 2016年8月9日 (二) 05:54 (UTC)
另,那篇文章是環球網轉載香港媒體的文章,並非環球網自己的文章。--中國徐氏 ( 討論 / 貢獻 ) 2016年8月9日 (二) 05:57 (UTC)
若閣下所言為真,可改為雙向轉換。--114.38.112.216留言2016年8月11日 (四) 09:54 (UTC)
完成,已加入單向。—Chiefwei - 2016年8月20日 (六) 09:53 (UTC)

大陸:录像 台灣:錄影 

狀態:   已加入

相應的Google 搜尋結果:"录像""錄影"、(暫缺港澳用詞)、(暫缺新馬用詞)

加入地區詞全局轉換的原因:不同地區對攝錄的不同稱呼。在我兩個多月前提出的相同轉換請求中,有用戶提到說「中國大陸亦有使用「录影」一詞。」,若為真,可改為單向轉換。—114.46.93.40留言2016年7月5日 (二) 14:13 (UTC)

完成,已加入單向。—Chiefwei - 2016年8月20日 (六) 09:53 (UTC)

大陸:录像艺术 台灣:錄像藝術 

狀態:   已加入

相應的Google 搜尋結果:"录像艺术""錄像藝術"、(暫缺港澳用詞)、(暫缺新馬用詞)

加入地區詞全局轉換的原因:避免以上录像/錄影的誤轉。—114.46.93.40留言2016年7月5日 (二) 14:15 (UTC)

完成,已加入。—Chiefwei - 2016年8月20日 (六) 09:53 (UTC)

大陸:橙色 台灣:橘色 

狀態:   未完成

相應的Google 搜尋結果:"橙色""橘色"、(暫缺港澳用詞)、(暫缺新馬用詞)

加入地區詞全局轉換的原因:*台灣人平時大多使用「橘色」而非「橙色」,雖然後者仍有少量人使用,但整體而言使用率遠比不上橘色,中國那我不清楚橘色跟橙色的使用頻率,可以用單向轉換(橙色→橘色)。至於有用到橙色的詞,在條目中手動防止轉換應該即可—Liaon98 我是廢物 2016年8月1日 (一) 16:20 (UTC)

台灣的《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收錄有橙色,但未收錄橘色。此外,google檢索.tw下網頁,橙色找到64.9萬,橘色找到120萬;.cn下網頁,橙色找到328萬,橘色找到69.6萬。雖然有較大差距,但用量仍然不小--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6年8月2日 (二) 01:40 (UTC)
橙色一詞在台灣比較像偏文言用詞,一些公司、文宣或政令可能會用到,但口語上,絕大多數是使用橘色,講「橙色」很拗口,很少人這樣講,我甚至是上了維基百科後,才知道原來有人把orange稱為「橙色」而不是「橘色」。而以搜尋量來講,橘色也是將近兩倍,在可能搜到中國轉錄新聞或文章的情況下,很可能實際上的使用是超過兩倍,為了較少的那一方遷就,不太合理。不轉換,平均100位臺灣人來說就有67個看到橙色而覺得奇怪,比33位(可能更少)覺得還OK來的多;轉換後,100位看到「橘色」都覺得OK(因為橘色在台灣是通用詞),33位覺得「好像橙色也行」。少數過度轉換的條目再用手動轉換即可,這才是全域轉換組的用意,不遷就少數特例,少數特例條目個別處理,多數條目吃全域轉換--Liaon98 我是廢物 2016年8月2日 (二) 06:21 (UTC)
既然都有用,最好慎用轉換。而且維基百科本就是應以書面語為主--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6年8月3日 (三) 01:13 (UTC)
都有用,但是使用的比例還是差不少,我覺得不用太過謹慎嚴苛。就算以書面語為主,多數台灣編者嘴裡講著橘色,打字打出來自然也是會打橘色,而不會打成橙色--Liaon98 我是廢物 2016年8月3日 (三) 09:40 (UTC)

中國大陸似乎多用「橙色」。例如「orange橘色奇蹟」這部新番在大陸多稱作「橙色奇蹟」(之前在維基百科居然搜不到「橙色奇蹟」,換成google來搜才發現)。另外還有「如果奇蹟有顏色,那一定是橙色」,如果說成「如果奇蹟有顏色,那一定是橘色」個人感覺很怪。所以我覺得應該雙向轉換。(P.S.如果在大陸說「橘色」,給人的感覺更像是想說「橘紅色」,而不是橙色,而這兩個是不同的顏色。)Schenad留言2016年8月9日 (二) 19:45 (UTC)

如果照此說法的話,在中國大陸,「橙色」和「橘色」是兩個意義不同的詞。似乎轉換無法解決這種問題?--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6年8月11日 (四) 00:49 (UTC)
若真的要明確表達橘紅色,應該會直接寫橘紅色吧?所以才說單向轉換,只換橙色→橘色。話說,我怎麼記得橘的簡體是桔?--Liaon98 我是廢物 2016年8月11日 (四) 03:18 (UTC)
我的意思是對於簡體版用戶,如果不做轉換橘色→橙色,(從繁體版轉換過來的「橘色」在簡體版中保留為「橘色」的話),我們需要思考中國大陸的「橘色」和「橙色」是否同一種顏色?(大陸的「orange」這種顏色對應的肯定是「橙色」,至於「橘色」能不能唯一對應「orange」這種顏色我也不是很肯定。)另外桔是橘的二簡字,已經在大陸廢除了。(抱歉這條評論已經離題了,其實我最初只是想提供一下大陸這邊的一點信息給各位做一個參考。)Schenad留言2016年8月15日 (一) 15:58 (UTC)

(-)反對:我覺得這似乎有點類似於腳踏車和自行車之間的轉換關係,在台灣,「自行車」是比較書面的用法,「腳踏車」則比較口語,但這兩個也沒全局轉換。看過真珠美人魚嗎?裡面「沙羅」這個角色的變身口號,台灣版是唸「橙色真珠音調」,但中國大陸版反而是唸「橘黃珍珠聲調」,如果拗口還會這樣翻譯嗎?另外,紅橙黃綠藍靛紫英語ROYGBIV,我在台灣生活十幾年了,也沒聽過有台灣人唸成紅「橘」黃綠藍靛紫的。--114.38.112.216留言2016年8月11日 (四) 10:13 (UTC)

  • 雖然七字口訣第二字是橙,但是一個一個念時,會變成「紅色」、「橘色」、「黃色」、....,而不會講橙色。小時候國小老師教這口訣時,就有同班同學不解的問老師說,為什麼口訣念「橙」,卻要說「橘色」呢?--Liaon98 我是廢物 2016年8月11日 (四) 10:49 (UTC)
  • 一個一個唸時仍然可以唸成「橙色」。老師只要告訴學生,橘色就是橙色或橘色=橙色就好。就像咖啡色和棕色是一樣的顏色(應該吧?),只是「咖啡色」在台灣比較口語,但對於棕熊我們也不會為了方便理解而把牠們稱作「咖啡熊」(其他比較常見的動物通常都會有口語的俗稱,比如「犬」我們通常稱為「狗」,但咖啡色的棕熊卻沒有)。--114.38.112.225留言2016年8月13日 (六) 10:47 (UTC)
未完成。—Chiefwei - 2016年8月27日 (六) 09:59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