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口糧
C-口糧(英語:C-ration),是一種罐裝預製的濕式野戰口糧。C-口糧最早是由美國陸軍採用,用以當新鮮食物A-口糧和包裝好的非熟食B-口糧難以取得,或惡劣條件使戰地廚房無法展開時食用,以及在緊急口糧(K-口糧或D-口糧)短缺時食用。C-口糧的發展起始於1938年,並在1940年開始戰場測試,之後即大規模採用。二戰後,成本問題導致C-口糧忽視了環境兼容性和重量限制。
C-口糧在1958年由MCI口糧取代[1],雖然MCI是一種全新的口糧,但MCI和最初的C-口糧十分相似,可以說是C-口糧的衍生產品。並且事實上,MCI作為單兵作戰口糧期間(1958年-1980年)[1],美軍士兵仍稱其C-口糧。
背景和發展
[編輯]緊急口糧(1907年-1922年)
[編輯]第一次嘗試製造一種戰地單兵口糧就是1907年提出的「緊急口糧」(Iron Ration)。它包含了三份85克(3盎司)由牛肉清湯粉和熟的干小麥混合而成的蛋糕,三塊28克(1盎司)的甜巧克力條和若干包鹽和辣椒粉。口糧裝在一個重約1磅的錫罐頭中,並可以裝在步兵的外衣的上口袋中。但它只是用於當軍隊無法獲得食物供給等緊急情況下使用。不久以後「緊急口糧」隨即終止,但發展過程中的研究成果後來用於的D-口糧。
壓縮口糧(1917年-1937年)
[編輯]壓縮口糧(英語:Reserve Ration)是在一戰後期配備給遠離要塞或戰地廚房的士兵作為口糧食用。壓縮口糧最初包含了340克(12盎司)的煙肉或者一磅的粗鹽醃牛肉,2個230克(8盎司)的硬麵包或硬餅乾罐頭,一包33克(1.16盎司)的咖啡,一包68克(2.4盎司)的白砂糖和一包4.5克(0.16盎司)的鹽。壓縮口糧還有單獨裝備的11克(0.4盎司)的煙草和10張捲菸紙的「煙草口糧」,但後由機器捲菸取代。
一戰後,人們試圖改善口糧。在1922年,壓縮口糧進行重新調整,其中包含了1磅的肉類(通常為牛肉乾),85克(3盎司)的醃牛肉或巧克力罐頭,400克(14盎司)的硬麵包或硬餅乾,咖啡和白砂糖。在1925年,肉類口糧受替換為扁豆豬肉。1936年,試圖將壓縮口糧多樣化,分為A菜單(醃牛肉)和B菜單(扁豆豬肉)。這隨後在1938年由於C-口糧的出現而取消。
C型戰地口糧(1938年-1945年)
[編輯]原始的C-口糧計劃用來配合D-口糧(巧克力條)取代壓縮口糧來作為一種偶爾使用的短期單兵口糧。[2]
第一份C-口糧包含450克(16盎司)的肉餐(M-單元),在經過1940年美軍演習的戰地測試後,肉餐減為340克(12盎司)。在最初的C-口糧中,肉餐只有三種配餐:扁豆豬肉,馬鈴薯泥肉或蔬菜燉肉。C-口糧也包含一份麵包甜品罐頭或B-單元。每份「單日口糧」(足夠支援一個士兵一天的口糧)包含6個340克(12盎司)的罐頭(3個M-單元,3個B-單元)。單份套餐包括一份M-單元和一份B-單元。最初的長方體罐頭由於大規模生產的問題而在1939年6月替換為圓柱形罐頭的設計。
340克的C-口糧罐頭高約11厘米(4.4英寸),直徑約為7.6厘米(3英寸),罐頭由無瓦楞的馬口鐵製成。罐身上有清晰可見的焊縫。
最早的C-口糧罐頭是鍍鋁的。但在1940年下半年,鍍鋁更改為噴塗金漆來提升抗腐蝕能力。戰爭後期則改用淺綠色塗裝,並一直保持到C-口糧退役,而後來的MCI仍然採用這個塗裝。
戰爭期間,士兵頻繁要求用類似沙丁魚的矩形罐頭來替代圓柱型的罐頭。然而矩形罐頭雖然更簡潔也更容易打包,但當時缺乏有效的商業化機器來生產矩形罐頭。1942年後,出於同樣的原因,K-口糧也改為使用圓形罐頭。
最初,C-口糧罐頭使用紙標籤來標明區分,但標籤很容易就脫落,這個問題導致士兵們中出現一種競猜晚餐內容的遊戲。
總體上,二戰期間美國陸軍和美國海軍陸戰隊並不喜歡C-口糧。因為他們發現C-口糧不僅笨重,而且菜單單調。[3][4]由於軍隊補給標準化、巨大生產數量和戰時生產壓力,存在這些問題是必然的。英軍也曾經裝備過C-口糧,但一段時間後,單調口味很快就成為抱怨的主要原因。[5]澳大利亞軍隊也非常不喜歡C-口糧,他們認為罐頭食品十分乏味,毫無吸引力可言。[6] 最初,C-口糧只是偶爾作為士兵口糧,但後來戰爭狀況的緊迫,使得後勤部門把C-口糧作為某些部隊連續數星期的唯一口糧。1943年,一項針對長時間食用C-口糧的士兵的醫學測試建議,在沒有其他口糧補給的情況下,士兵們最多只能連續五天食用C-口糧。[7]
儘管官方一再1945年宣布淘汰C-口糧,但C-口糧的生產直至1958年才真正停止。許多C-口糧庫存繼續用於供應駐韓美軍,甚至是後來在越南戰爭中仍然繼續使用。[8] 一名在越南服役的海軍陸戰隊坦克指揮官在1968年提到他的部隊仍然經常收到一些非常古老的庫存C-口糧,罐頭上標註的大多是20世紀50年代初。[9]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Meyer, A.I. and Klicka, M.V., Operational Rations, Current and Future of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echnical Report Natick TR-82/031 (September 1982)
- ^ Longino, James C. (Col.), Rations in Review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Quartermaster Review, May–June 1946: Col. Longino noted that the C ration was designed for continuous use of between three days (early Type C) and twenty-one days (revised Type C).
- ^ The Doctor's Lounge, Goodbye to the C Ration, Bulletin of the Muscogee County (Georgia) Medical Society, March 1979, Vol. XXVI No.3, p.14
- ^ Koehler, Franz A., Special Rations for the Armed Forces: Army Operational Rations - A Historical Background, QMC Historical Studies, Historical Branch, Office of the Quartermaster General, Washington, D.C. (1958)
- ^ , Bean, William B, Field Test of Acceptability and Adequacy of U.S. Army C, K, 10-In-1, and Canadian Army Mess Tin Rations, Final Report Classification No. AD0658648, Army Medical Research Lab, Fort Knox, KY (22 November 1944)
- ^ 存档副本. [2013-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2).
- ^ Youmans, John B. (Dr.), Preventive Medicine in World War II, Vol III: Personal Health Measures and Immunization - Chapter IV - Nutrition, U.S. Army Medical Publications,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69), p. 129
- ^ C-Rations: Meal, Combat Individual, Articl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Peavey, Robert E., Praying for Slack: A Marine Corps Tank Commander in Vietnam, Zenith Imprint Press (2004), ISBN 0-7603-2050-0, ISBN 978-0-7603-2050-1, p.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