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克托·蘇沃羅夫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弗拉基米爾·雷岑
出生 (1947-04-20) 1947年4月20日77歲)
 蘇聯濱海邊疆區巴拉巴什英語Barabash (rural locality)
代表作《水族館》、《破冰者》

弗拉基米爾·波格丹諾維奇·雷岑 (俄語:Влади́мир Богда́нович Резу́н[a]烏克蘭語Володи́мир Богда́нович Рєзу́н[b];1947年4月20日),英籍俄羅斯烏克蘭裔作家。筆名維克多·蘇沃羅夫(俄語:Ви́ктор Суво́ров),主要用俄語寫作。

雷岑作品主要關於軍事史、蘇聯軍隊格魯烏蘇聯特種部隊。雷岑引人熱議的作品之一是《破冰者》,一本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及其對外政策的書。

生平

[編輯]

1947年,雷岑出生於濱海邊疆區巴拉巴什英語Barabash (rural locality)。其父是烏克蘭人,一名曾參與二戰的老兵;其母是俄羅斯人

1958年,正值11歲,雷岑進入位於沃羅涅日的蘇沃洛夫軍事學校,直到1963年[1]。1963至1965年間,轉到加里寧(現特維爾)分校。1965至1968年間,就讀於基輔伏龍芝紅旗高等軍事指揮學校。1968年,雷岑進入第145摩托化步兵團服役,參與了華約組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在1970至1971年他是伏爾加軍區和第808獨立集團軍級偵察連(蘇聯特種部隊)參謀。

1971至1974年,於軍事外交學院就讀。畢業後,雷岑參與蘇聯在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的活動,為格魯烏工作。

1978年6月10日,雷岑投誠英國。雷岑攜同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孩子偷渡到英國,並以情報分析師和講師的身分工作[2][3]

著作和理論

[編輯]

關於冷戰的作品

[編輯]

雷岑寫了幾本關於其在蘇軍內的經驗的書,還加入了由英國軍官約翰·哈克特爵士(Sir John Winthrop Hackett)領導的小組,編寫《第三次世界大戰:不為人知的故事》[4]。該書於1982年出版,是1978年版《第三次世界大戰》[5]的後續。書中哈克特和他的小組重點分析了蘇聯及北約德國可能的戰鬥方式。

關於二戰的作品

[編輯]

關於1941年蘇德戰爭的爆發及背景,雷岑寫了十本作品。第一本是《破冰者》,其後有《M日》、《最後的共和國》、《清潔》、《自殺》、《勝利的陰影》、《我會奪回來》、《最後的共和國II》、《主犯》和《戰敗》。雷岑最令人關注的觀點,是認為約瑟夫·斯大林最初計劃將納粹德國作為代理人(即「破冰者」)對付西方。因此,斯大林為阿道夫·希特勒提供了物質上的和政治上的援助,另一方面也讓蘇聯紅軍準備納粹德國及在之後"解放"整個西歐。雷岑表示,希特勒在1940年得知了蘇聯的進攻準備,因而決定對蘇聯先發制人,即巴巴羅薩計劃。儘管希特勒有局部優勢,但因兩面作戰而不敵蘇聯。最終,斯大林在東歐亞洲建立共產黨政權達到了最初的部分目標。然而,雷岑認為斯大林不能僅僅滿足於這樣的勝利,仍計劃著主宰整個歐洲大陸。

雷岑的作品在歷史學家中引起了廣泛爭議。多數歷史學家同意基於地緣政治,蘇德一戰在所難免。爭議是斯大林是否在1941年便計畫好進攻軸心國[6]

在一些國家,特別是俄羅斯德國以色列,雷岑具爭議性的言論已經偏離了學術軌道,引起了大眾的想象與猜測[7]

儘管辯論的話題是半個多世紀前的東西,但問題間接影響當今社會對史上最富盛名的民主主義共產主義的合作本質的理解。對世界上大部分歷史學家和大眾而言,官方宣傳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性質,即希特勒是戰爭的唯一發動者、斯大林試圖避免戰爭,因此西方民主主義力量和斯大林的威權主義政權的聯合在當時是正義的,更容易被接受。另一方面,基於不同原因,東西方的歷史學家和人民都不容易接受,斯大林其實是希特勒世界大戰計劃的活躍支持者,玩弄了西方領袖和希特勒,且計劃用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張共產主義意識形態。

虛構作品

[編輯]

雷岑寫過一些設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代的蘇聯的虛構作品,如以《控制》、《抉擇》及《食蛇者》構成的三部曲。

請參見

[編輯]

著作

[編輯]

關於冷戰時代的蘇聯

[編輯]
  • 《解放者》(俄語:Освободитель,英語:The Liberators),1981,Hamish Hamilton Ltd, ISBN 0-241-10675-3
  • 《蘇軍內幕》(英語:Inside the Soviet Army),1982,麥克米倫出版公司
  • 《蘇軍軍事情報部門內幕》(英語:Inside Soviet Military Intelligence),1984,ISBN 0-02-615510-9
  • 《水族箱》(俄語:Аквариум,英語:Aquarium), 1985,Hamish Hamilton Ltd,ISBN 0-241-11545-0
  • 《俄羅斯特種部隊》(英語:Spetsnaz. The Story Behind the Soviet SAS),1987,Hamish Hamilton Ltd,ISBN 0-241-11961-8
  • 《惡魔之母》(保加利亞語Майката на Дявола,英語:Devil's Mother),2011,Sofia, Fakel Express, ISBN 978-954-9772-76-0

關於蘇德戰爭的爆發

[編輯]
  • 《破冰者》(俄語:Ледокол,英語:Icebreaker),1990,Hamish Hamilton Ltd,ISBN 0-241-12622-3
  • 《M日》(俄語:День „М”,英語:Day "M"),莫斯科,ACT,2000,ISBN 5-17-003119-X
  • 《最後的共和國》(俄語:Последняя республика,英語:Last Republic),ACT,1997,
  • 《最後的共和國II》(保加利亞語Последната Република II,英語:Last Republic II),Sofia,Fakel Express,2007,ISBN 978-954-9772-51-7
  • 《主犯:斯大林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宏大計劃》(英語:The Chief Culprit: Stalin's Grand Design to Start World War II),安納波利斯,MD:Naval Institute Press,2008(精裝版ISBN 978-1-59114-838-8)
  • 《戰敗》(保加利亞語Разгромът,英語:Defeat),Sofia, Fakel Express,2009,ISBN 978-954-9772-68-5

關於歷史人物

[編輯]
  • 《勝利的陰影》(俄語:Тень победы),英語:Shadow of Victory),對於朱可夫形象的質疑。同名三部曲中的第一本。
  • 《我會奪回它》(俄語:Беру Свои Слова Обратно,英語:I Take It Back),對於朱可夫形象的質疑。《勝利的影子》三部曲中的第二本。
  • 《清洗》(俄語:Очищение,英語:Cleasing),莫斯科,2002,ISBN 5-17-009254-7

虛構作品

[編輯]
  • 《解放者的故事》(俄語:Рассказы освободителя),英語:Tales of a Liberator),小說,俄語版的《解放者》。
  • 《控制》(俄語:Контроль,英語:Control),小說
  • 《抉擇》(俄語:Выбор,英語:Choice),小說
  • 《食蛇者》(保加利亞語Змиеядеца,英語:Snake-eater),小說(Sofia, Fakel Express,2010),ISBN 9789549772692

備注

[編輯]
  1. ^ 俄語羅馬化Vladimir Bogdanovich Rezun 
  2. ^ 烏克蘭語羅馬化Volodymyr Bohdanovych Riezun 

參考文獻

[編輯]
  1. ^ Виктор Суворов Биография. web.archive.org. 2013-06-27 [2021-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7. 
  2. ^ 存档副本.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23). 
  3. ^ Sir Dick Franks. Saboteur with the Special Operations Executive who went on to become Chief of MI6 during the Cold Wa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Obituary, published by Daily Telegraph on October 19, 2008
  4. ^ The Third World War: The Untold Story ISBN 0-283-98863-0
  5. ^ The Third World War ISBN 0-425-04477-7
  6. ^ Gabriel Gorodetsky . "The Icebreaker Myth": On the Eve of the War - M .: Progress-Academy, 1995. - 352 p.
  7. ^ Teddy J. Uldricks. The Icebreaker Controversy: Did Stalin Plan to Attack Hitler? Slavic Review, Vol. 58, No. 3 (Autumn, 1999), pp. 626-64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