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軍託管朝鮮時期
此條目可參照日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19年9月9日)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9月9日) |
駐朝鮮美國陸軍司令部軍政廳 United States Army Military Government in Korea 재조선미육군사령부군정청 | |||||||||||
---|---|---|---|---|---|---|---|---|---|---|---|
1945年—1948年 | |||||||||||
地位 | 佔領軍政權 | ||||||||||
首都 | 京城(今首爾) | ||||||||||
常用語言 | 韓語、英語 | ||||||||||
政府 | 軍事占領 | ||||||||||
朝鮮軍政長官[1] | |||||||||||
• 1945年9月11日-12月17日 | 阿契博德·文森·阿諾德少將 | ||||||||||
• 1945年12月18日-1947年9月11日 | 亞徹·L·勒奇少將 | ||||||||||
• 1947年10月30-1948年8月15日 | 威廉·弗里希·迪安少將 | ||||||||||
• 1948年8月15日-1949年6月 | 查爾斯·G·赫米克少將 | ||||||||||
歷史時期 | 冷戰 | ||||||||||
• 日本投降 | 1945年8月15日 | ||||||||||
• 美軍進駐南朝鮮 | 1945年9月9日 | ||||||||||
• 大邱10月事件 | 1946年10月1日 | ||||||||||
1948年5月10日 | |||||||||||
• 大韓民國成立 | 1948年8月15日 | ||||||||||
貨幣 | 圓 | ||||||||||
| |||||||||||
今屬於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部分區域) 南韓 |
蘇聯民政廳 Советское гражданск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소련 민정청 | |||||||||
---|---|---|---|---|---|---|---|---|---|
1945年—1946年 | |||||||||
地位 | 佔領軍政權 | ||||||||
首都 | 平壤 | ||||||||
常用語言 | 朝鮮語、俄語 | ||||||||
政府 | 軍事占領 | ||||||||
軍政長官[2] | |||||||||
• 1945年-1946年 | 安德烈·阿列克謝維奇·羅曼年科[註 1] | ||||||||
• 1946年 | 尼古拉·格奧爾基耶維奇·列別捷夫 | ||||||||
歷史 | |||||||||
1945年8月15日 | |||||||||
• 北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成立 | 1946年2月8日 | ||||||||
| |||||||||
今屬於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 大韓民國(南韓)(部分地區) |
朝鮮半島歷史系列條目 | ||||||||||||
---|---|---|---|---|---|---|---|---|---|---|---|---|
史前 時代 |
舊石器時代 | |||||||||||
新石器時代(櫛文土器) | ||||||||||||
青銅器時代(無文土器) | ||||||||||||
傳說 時代 |
桓國·倍達國·檀君朝鮮 | |||||||||||
古朝鮮 | 辰國 | 箕子朝鮮 衛滿朝鮮 | ||||||||||
前 三國 時代 |
三韓 | 漢四郡 樂浪 帶方 |
東 濊 |
沃 沮 |
扶 餘 |
耽 羅 | ||||||
三國 時代 |
伽倻 | 高 句 麗 | ||||||||||
新 羅 |
百 濟 | |||||||||||
唐 熊津·安東 | ||||||||||||
統一新羅 | 渤海 屬地 | |||||||||||
後三國 時代 |
新羅 | 後百濟 | 後高 句麗 | |||||||||
高麗王朝 | 遼金 屬地 | |||||||||||
元征東行省 | 元遼陽行省 雙城·東寧·耽羅 | |||||||||||
朝鮮王朝 | ||||||||||||
大韓帝國 | ||||||||||||
朝鮮日治時期 | ||||||||||||
盟軍託管時期 | ||||||||||||
駐朝美軍政廳 | 蘇聯政廳·北朝鮮委會 | |||||||||||
大韓民國 (南韓) |
朝鮮民主主義 人民共和國 (北韓) | |||||||||||
盟軍託管朝鮮時期(韓語:군정기/軍政期),是朝鮮半島在1945年—1948年由盟軍實施軍政管理的時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戰敗,無條件投降。大日本帝國在朝鮮的殖民統治結束,進入軍屬狀態,美國和蘇聯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在朝鮮半島南部成立美軍政廳,北部成立蘇聯民政廳。結果導致1948年8月15日大韓民國在北緯38度線以南成立、同年9月9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北緯38度線以北建國,朝鮮半島分裂成為兩個國家。因韓戰簽訂朝鮮停戰協定之後,交戰雙方對原北緯38度軍事分界線做稍微的調整,新的軍事分界線仍按習慣稱為三八線。 駐朝鮮美國陸軍司令部軍政廳(英語:United States Army Military Government in Korea;韓語:재조선미육군사령부군정청/在朝鮮美陸軍司令部軍政廳[1]),是1945年9月8日至1948年8月15日之間(史稱「盟軍託管時期」),美國陸軍在朝鮮半島三八線以南地區設立的軍政府,也是日本殖民朝鮮結束至大韓民國成立間3年內統治朝鮮半島南部的占領軍政權。軍政廳設在漢城(今首爾),一般簡稱美軍政廳(英語:USAMGIK;韓語:미군정청/美軍政廳),統治期間則一般稱作美軍政期(韓語:미군정기/美軍政期)。
儘管許多奠定現代韓國發展的社會制度及基礎建設是在美軍政廳統治期間設立的,但是南韓在此期間也為各種因素導致的頻繁政治、經濟動亂所苦,日本殖民時代的後遺症依然同時在美軍政廳託管的南部、及蘇聯民政廳託管的北部存在著 ,美軍政廳推行的許多政策也引發南韓民眾的不滿,包含繼續任用前日本殖民政府內的官僚作為顧問,排擠、審查甚至強行解散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獲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支持及承認),及最後因冷戰導致美蘇佔領區分別獨立爲大韓民國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導致了朝鮮半島的南北分裂[3]。
此外,託管朝鮮半島南部的美國占領軍政府,對於統治、管理一個遠東國家時面臨的挑戰並無充分準備,進駐半島南部之後,對於其語言、政治環境亦毫無知悉 ,再加上美軍政廳的許多政策也都意外地促成了不穩定的效應。大量的南下脫北者(估計40萬人 )、難民及歸國海外韓僑湧入,均加劇了朝鮮半島南部地區的動盪不安 。
背景
[編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與蘇聯雙方根據同盟國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GHQ)發表的《一般命令第一號》,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頭進行朝鮮半島日軍受降事宜,美軍負責南半部,蘇聯紅軍負責北半部。這種形式為朝鮮半島的分裂局面埋下了伏筆。
朝鮮人多數不贊成盟軍分裂接管半島政務的方案。1945年9月6日,呂運亨等人於美軍進駐之前,先在漢城建立朝鮮人民共和國(與北朝鮮無關)臨時政府,以接管日本投降後無人管理的朝鮮、及反對聯合國軍的進入。1945年9月9日之後,美國陸軍紮營漢城,朝鮮人民共和國立即遭到美軍政廳取締 ,呂運亨被迫下台,之後組織了朝鮮人民黨 。而成立於上海、由金九領導,位於中國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也不被美軍政廳承認,金九被迫以一般平民身分歸國 。
關鍵事件
[編輯]1945年9月4日,美軍先遣部隊飛抵金浦機場。9月8日,美國第十軍團第24軍 的主力部隊從仁川進入韓國,之後便建立了美軍政廳 ,由24軍軍長,中將約翰·R·霍奇出任駐韓國美軍司令 ,第7師師長阿契博德·文森·阿諾德擔任朝鮮軍政長官[4]。在抵達韓國的4天前,霍奇告訴部下,韓國是「美國的敵人之一」[5]。
在9月9日一場受降典禮後,霍奇宣佈將完整保留朝鮮總督府的職員及其總督阿部信行,儘管阿部的身分為敵對國戰俘,仍遭到留用;而幾天後這一決定就招致強烈反彈而取消[4],將日本人總督由美國人軍政長官替代,並裁撤殖民政府各部官員,之後再招募其中一些日本人官僚成為美軍政廳的顧問[6]。同時為了應對朝鮮民眾的抗議及不平,在1945年10月成立了朝鮮諮議會(Korean Advisory Council),大部分席位給了美國支持成立的韓國民主黨黨員,多為地主、富有商人,以及一些曾在總督府任職的朝鮮人。雖然朝鮮人民共和國的一些成員也被提議加入,但他們拒絕、並抨擊諮議會議員與日本舊勢力勾結[7]。
同在1945年,一份提案建議由美蘇兩國長期託管統治朝鮮。到了12月,美國、蘇聯及英國在莫斯科召開三國外長會議並達成協議,美國和蘇聯同意在聯合委員會(Joint Commission)之下共同託管朝鮮4年,託管結束之後獨立。然而,兩國批准在各自佔領區內建立的朝鮮人政權分別擁護佔領國——美國和蘇聯的意識形態,因此這種協議並不被大部分朝鮮民眾接受。在南部,雖然由李承晚領導的臨時政府和金九領導的臨時民意代表機關舉辦了選舉,但是反對託管統治的活動旋即演變為大規模示威,1946年爆發了大邱10月事件[8][9],南朝鮮各道有數百萬人上街反對美國軍政廳統治[4]。
為了控制朝鮮南部的示威或武裝反抗活動,美軍政廳於10月8日禁止罷工,10月12日宣布革命政府及人民委員會違法。然而事態已經急遽擴大,逐漸失控。9月23日在釜山爆發了8千名鐵路工人發起的罷工即快速散播至南朝鮮其他城市;10月1日大邱當地警方在鎮壓暴動的過程中造成3名示威學生死亡,多人受傷,38名警員隨即在之後的報復攻擊中遇害。10月3日,永川約1萬多人攻擊警察署,40名警員及郡長遇害。另一場暴動中則有20名地主及親日官員遭到殺害。美軍政廳還以顏色,宣布戒嚴,朝群眾射擊,死傷者不計其數[10]。
政治
[編輯]儘管美國軍政廳初期的立場是基本上反對左派及共產主義政黨,在統治期間依然容許了朝鮮共產黨等團體的活動,並試圖在極左團體和極右團體之間尋求平衡,鼓勵溫和穩健的路線。然而這種作法激怒了一些較激進的有力人士,例如右派反共領導人李承晚。
同時,美軍政廳也剝奪、削弱其佔領區內其他政治團體的影響力及權利,例如鎮壓反對美國軍事佔領的示威。
經濟
[編輯]在南北朝鮮分裂的這段期間裡,朝鮮半島的工業絕大部分是集中於北部,而南部則分布了大部分的農地。儘管電力供應網和海運貿易線仍持續存在,但是經常遭到蘇聯控制下的北部切斷,此時的北部有能力藉由中止電力及肥料的供應,使南部陷入混亂。
總之,儘管韓國經濟在美軍政廳統治期間成功展開了邁向復原的第一階段,但總體狀況並不太好。
教育
[編輯]美軍政廳接管韓國之後,最早頒布的法令之一,便是1945年11月發布的全體學校復課令,然而教育體制大致而言與日治時代相去不遠,沒有立即的變化。在託管期間的美軍政廳仍試圖維持日本教育系統的形式。
儘管美軍政時期沒有實施廣泛性的教育改革,但美軍政廳確實為大韓民國建國後,第一共和早期進行的教育改革立下了基礎。[來源請求]1946年,100名左右的韓國民間教育學家組成了會議,勾勒出未來韓國教育的藍圖。
架構
[編輯](1947年時)
由美國陸軍將領出任
|
|
注釋
[編輯]- ^ 安德烈·阿列克謝維奇·羅曼年科,俄語:Андрей Алексеевич Романенко,英語:Andrei Alekseevich Romanenko
- ^ Allan R. Millet, The War for Korea: 1945-1950 (2005) P. 59
- ^ Lee (1984, p. 374); Cumings (1997, p. 189).
- ^ Cumings, 1997, p. 189. Nahm (1996, p. 340) gives "Eighth Army", reflecting the Corps' later affiliation.
- ^ Nahm, Cumings, loc. cit.
- ^ Nahm (1996, p. 351); Lee (1984, p. 375).
- ^ Nahm (1996, p. 340).
- ^ Lee (1984, p. 375).
- ^ Nahm (1996, pp. 330–332); Lee (1984, p. 374).
- ^ Nahm (1996, p. 340).
- ^ Nahm (1996, p. 340).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美國在朝鮮軍政廳 法令第2號
- ^ 以蘇聯政權的角度來聚焦北朝鮮歷史(North Korean History through the Lens of Soviet Power). [2016-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2).
- ^ Hart-Landsberg, Martin. Korea: Division, Reunification, & U.S. Foreign Policy. Monthly Review Press. 1998: 63–67,70–77.
- ^ 4.0 4.1 4.2 黄力民:战后朝鲜半岛的三年政治混沌. 共識網. 2012-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4).(簡體中文)
- ^ Cumings, Bruce. The Origins of the Korean War, Liber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Separate Regimes, 1945-1947.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1981: 126.
- ^ Hart-Landsberg, Martin. Korea: Division, Reunification, & U.S. Foreign Policy. Monthly Review Press. 1998: 71–72.
- ^ Hart-Landsberg, Martin. Korea: Division, Reunification, & U.S. Foreign Policy. Monthly Review Press. 1998: 72–73.
- ^ Hart-Landsberg, Martin. Korea: Division, Reunification, & U.S. Foreign Policy. Monthly Review Press. 1998: 75–77.
- ^ Cumings, Bruce. The Autumn Uprising. The Origins of the Korean War, Liber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Separate Regimes, 1945-1947.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1981.
- ^ Green Left - Features: HISTORICAL FEATURE: The Korean War - a war of counter-revolution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11-11.
- Kim Bong-jin. (2003). Paramilitary politics under the USAMGIK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OK. Korea Journal 43(2), 289-322. PDF version
外部連結
[編輯]- Unofficial list of US National Archives documents concerning USAMGIK
- Paramilitary politics under the USAMGIK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OK, Kim Bong-jin, Korea Journal 43 (2), p.289-322 (2003).
參考文獻
[編輯]參見
[編輯]- 日本盟軍佔領時期
- 駐朝鮮美國陸軍司令部軍政廳(USAMGIK,1945年-1948年):朝鮮半島南部盟軍政府
- 蘇聯民政廳(1945年-1946年):朝鮮半島北部盟軍政府
- 朝鮮戰爭(1950年-195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