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浙江大學校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浙江大學之前身求是書院創立於1897年,是浙江省第一所國人自辦的新式書院。在中華民國時期,以浙江省工業專門學校、浙江省農業專門學校合併,外加新建一文理學院,在求是書院舊址復建為國立大學,雖經歷抗戰西遷,逐步發展壯大為「民國四大名校」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經歷國立英士大學教會之江大學併入,並被拆分重組為一所多學科工科大學,其醫學院、農學院以及文理學院各自經歷重組,成為浙江醫科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杭州大學。1998年,浙江醫科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杭州大學與浙江大學重新合併,形成今日之綜合性大學。

前身

[編輯]

求是書院→浙江高等學堂

[編輯]
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內模仿求是書院新建的求是大講堂

杭州知府林啟於1897年設立求是書院,是浙江省高等教育之嚆矢,浙江大學之前身。[1]作為中國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學制最早創辦的幾所新式高等學校之一,求是書院在初創時期受到同城的育英書院的影響,以育英書院的美國教師王令賡為總教席,統管書院的教學事務。[2]

作為近代中國自辦的第一所普通文理學院,不同於此前上海製造局附設的廣方言館與北京的同文館等官辦學校,教師以中國人為主,就連西文也由中國人教授,不僅要求學生學習近代科學文化知識,還要求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3]1898年,求是書院又率先派遣優秀學生去日本留學,「為各省派往日本遊學之首倡」。[2]

1901年起,求是書院先後改名為求是大學堂、浙江大學堂、浙江高等學堂。[1]1909年起,學校開始招收女生。[4]1912年,民國元年,浙江高等學堂改名浙江高等學校,因教育總長蔡元培主張全國分四大學區,各區設立大學附設預科,故各省預科學校不再必要,浙江高等學校遂停止招生。[5]1914年,最後一屆學生畢業後,學校關停。[1]

自求是書院關停後,蔣夢麟邵裴子陳大齊鄭曉滄何炳松湯兆豐馬敘倫邵元沖陳榥等一批求是書院師生積極籌備大學的建立。1947年,浙江大學紀念建校20周年暨求是書院成立50周年,校友紛紛將校史追溯到1897年成立的求是書院,史地學家、浙江大學教授張其昀明確將求是書院稱為浙江大學的前身。1948年,中華民國教育部教育年鑑編輯委員會編《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亦以求是書院開始介紹浙江大學。[6]

浙江公立工業專門學校

[編輯]

1911年,浙江巡撫增韞在杭州蒲場巷報國寺已停辦的銅元局舊址創立浙江中等工業學堂,1911年3月27日正式開學,但10月即因辛亥革命戰事停辦。1912年3月15日重新開校後,改稱浙江公立中等工業學校,1913年又改稱浙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設正科4年與一年級預科,並在馬坡巷水香閣設有分校。1920年秋,因應省議會建議,升格為浙江公立工業專門學校,學制預科1年,本科3年。1923年5月,許炳堃校長赴歐美考察後更改學制,本科畢業優等的授予學士學位。1923年下半年,許炳堃病,改由徐守楨擔任校長。1927年初,國民革命軍占領杭州,徐守楨辭職。1927年8月,國立第三中山大學成立,為其工學院。[7]

浙江公立農業專門學校

[編輯]

1910年,官立浙江農業教員養成所成立,以陸家鼐為首任所長,首批學生100名;最初設立於杭州馬坡巷民房,後因校舍不敷用而遷移到橫河橋南河下民房。1912年,因應民國元年學制改革,學校改組為公立浙江中等農業學堂,設農學科1班,學制3年。1913年4月,學校遷移至杭州筧橋,添設森林科1班。同年冬,改稱浙江省立甲種農業學校。1915年,添設研究科1班,學制4年。1918年,承應省議會議決,添設獸醫科。1924年秋,與建德省立甲種森林學校合併,改組為浙江公立農業專門學校,設農學、森林兩科,學制3年。1925年,增設高中農科,學制5年。1927年8月,國立第三中山大學成立,為其勞農學院。[8]

併入

[編輯]

教會之江大學

[編輯]
1917年之江大學建築工程系設計課

之江大學的校史可以追溯到1844年美北長老會在寧波成立的崇信義塾,該校於1867年前往杭州,改名育英義塾,逐漸發展為之江大學。[1]1952年院系調整中,之江大學被撤銷,工學院航空工程系併入中央航空學院,其餘併入浙大,文理學院部分系併入復旦大學,財經學院併入華東財經學院,建築系部分併入南京工學院,土木建築學科併入同濟大學。其校址一開始為浙江師範學院所用,後來為中共浙江省委黨校所用,1961年改為浙江大學所用,用以開設火箭力學、火箭動力學、液固體燃料、自動遠動控制、核物理、放射化學等保密專業。[9]1952年後,之江大學文理學院與浙大文理學院一同組建浙江師範學院,後來發展為杭州大學,並於1998年併入浙江大學。[10]由於教會大學的歷史敏感性,之江大學在校史中的貢獻與地位長期不被承認。[11][12]

浙江醫學專門學校

[編輯]
1936年浙江省立醫藥專科學校女生早操狀況

浙江醫學專門學校是最早的國人自辦的醫學高等教育,於1912年成立。[13]抗戰時內遷,1946年夏,遷回杭州,受到校友王肇康幫助,以聯勤總部第二十二後方班部分房屋作校舍,即湖濱校區西南部分。1947年春,由浙江省教育廳撥款在孩兒巷設置附屬醫院。1947年夏,升格為浙江省立醫學院。1951年,接管廣濟醫院,作為外科教學醫院,孩兒巷附屬醫院改為婦幼保健院。1952年2月院系調整中,浙江省立醫學院與國立浙江大學醫學院合併,設立浙江醫學院,以原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為附屬第一醫院。浙江醫學院於1960年改為浙江醫科大學,1998年併入浙江大學。[14]

國立英士大學

[編輯]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聚集浙江幾乎所有高校的杭州迅速淪陷,杭州師範、之江大學均被日軍焚毀,浙江大學被用日軍運走重要圖書後,用煤油縱火焚毀。浙大遷往江西,之江大學和宏道女學遷往上海,省立醫專遷往臨海,杭州藝專和北平藝專合併,其餘學校均停辦。為救濟戰時失學青年,浙江省政府於1938年11月決議創辦浙江省立戰時大學,籌備會辦公室位於麗水縣城郊三岩寺。1939年2月,籌備會決定先辦理工、農、醫三學院,理工學院設麗水,農學院設松陽,臨海的省立醫專就地改組為醫學院。5月,為紀念陳其美而改名浙江省立英士大學,於1939年10月26日正式成立授課。1942年5月,學校因浙贛戰役遷往雲和,後又遷往景寧,最終落腳泰順。1943年4月,升格為國立大學,原本以原復旦大學校長吳南軒任校長,實則後以暨南大學總務長杜佐周出任。英士大學工學院劃出,單獨設立國立北洋工學院。1943年6月,東南聯合大學法學院與藝術專修科併入英士大學。抗戰勝利後,於1945年11月轉入永嘉,又於1946年3月轉入金華,最終以金華為校址。1949年,學校被撤銷,併入浙江大學。[15]

國立浙江大學時期

[編輯]

重建倡議

[編輯]

1921年,浙江省議會指出浙江中學生眾多,升學只能去浙江私立法政專門學校浙江公立醫藥專門學校二校,並沒有大學,因此建議籌辦杭州大學。[16][17]1922年12月30日,浙江省議會選舉蔡元培等十人為籌辦杭州大學董事,翌年1月29日董事會成立。[17]因當時政局動盪,正經歷江浙戰爭,經費籌措困難,杭州大學有籌備之名卻無籌備之實。到1926年7月,省長公署以多數董事任期已滿而拒絕召集開會,籌備也因此無果而終。[16][17]

1927年2月,北伐軍攻占杭州,整頓浙江省教育事務,通過設立浙江大學研究院計劃案,將前高等學堂及陸軍小學堂舊址、羅苑及文瀾閣舊址陸續撥為研究院用地,並召集張人傑、李石曾、蔡元培、馬敘倫、邵元沖、蔣夢麟、胡適、陳世璋、邵裴子等九人組成的籌備委員會。籌備委員會因研究院規模宏大、需費浩繁而改而籌建大學。[17]

1928-1929年:蔣夢麟治校

[編輯]
國立浙江大學首任校長蔣夢麟

因試行大學區制,大學定名為第三中山大學,在當年8月宣告成立。除卻學術研究外,同時分管浙江大學區內教育行政事宜,由國民政府指派蔣夢麟作為校長。[17]學校由浙江公立工業專門學校、浙江公立農業專門學校合併而成,並由邵裴子於第二年組建文理學院。[17]浙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改稱爲浙大附設高級工科中學,後改稱浙大代辦高級工科職業學校;浙江省立甲種農業職業學校改為,浙大附設高級農科中學及農學院附設普通高中,後改為浙大代辦高級農業職業學校。[5]

文理學院成立後,主要以普慈寺基礎上改建的求是書院為校舍,工學院則繼承位於報國寺的浙江公立工業專門學校建築。[18]文理學院位於校園的北側,南面為慈湖,東面則是貼沙河;工學院則位於校園的南側,三面環水,外圍土城。[19]1928年,在慈湖上建成求是路和求是橋,溝通兩學院。[19][18]學校以四月一日為校慶紀念日,蓋因求是書院創設於1897年農曆4月。[20]

1928年4月,學校改名為浙江大學,稱中華民國大學院浙江大學,並於7月加冠「國立」二字,稱國立浙江大學。10月,國民政府成立,蔣夢麟兼任教育部長。1929年大學區制廢除,浙大行政職能由省教育廳接收。[17]廢除大學區制度後,浙江省教育界存在北京大學背景之派系與浙江高等學堂之派系間的鬥爭,北大系占據上風;畢業於浙江高等學堂陳布雷赴任浙江省教育廳長後,用人採用超然於學派觀念之態度。[21]

1929-1932年:邵裴子治校

[編輯]

1929年,蔣因教育部工作繁重,辭去浙大校長職務,國民政府指派副校長邵裴子接任。[17]邵裴子在擔任文理學院院長與校長期間,提出士流教育的教育目標,希望浙大學生都應有志於做「士流」,並倡導「學者辦學,輿論公開」;其士流教育主張在竺可楨任內由鄭曉滄重新提出,指大學應當培養具有演繹與歸納整理思想之修養、能引領社會風氣的「士」。[22]

雖名為國立大學,浙大之經費實則由浙江省財政廳就代征國稅項下劃撥。自1930年下半年,浙江省財政廳開始拖欠學校撥款,引發學校經費問題。1930年12月,因國民政府於1931年1月起廢除厘金,浙江省財政廳以無代收國稅款項為由拒絕向浙大撥發經費。浙大向財政部、教育部請示解決辦法, 財政部、教育部則認定浙江省財政廳應當以新開徵之營業稅劃撥經費,浙江省財政廳則認定營業稅為地方稅且不能抵消廢除厘金之損失,省政府因而要求浙大經費由中央政府撥款。中央政府與浙江省政府之間的推諉造成學校難以為繼,校職工於1931年3月致電蔣介石要求解決經費問題,學生也於4月14日前往省政府請願。4月15日,蔣介石視察浙大工學院後,提出浙大經費一半由浙江省支付,一半由中央補助,但實則教育部和浙江省教育廳仍然嚴重拖欠經費。11月4日,農學院師生因經費問題進城面見校長,邵裴子與之商談,遭到工學院部分學生衝撞,邵裴子隨即致電教育部辭職,工學院院長李熙謀亦引咎辭職。邵裴子之辭任據說也與邵「學者辦學,輿論公開」的主張以及拒絕加入國民黨有關。九一八事變後,浙大學生參與組織抗日救亡運動,12月10日浙大工學院學生參與杭州市中等以上學校學生遊行示威,示威學生搗毀張道藩宅邸,國民黨黨部即歸咎於浙大工學院,並認為工學院院長李熙謀縱容學生,事後工學院院長李熙謀、農學院院長許璇、文理學院院長邵裴子一同提交辭呈,均被教育部拒絕。[21]

1932-1933年:程天放治校

[編輯]

1932年3月,國民政府同意邵裴子辭職,指派程天放繼任浙大校長。作為教育系統官僚,程天放與陳果夫、陳立夫關係密切。接任浙大校長時,正值一二八事變後全國財政壅塞,中央財政與省財政均積欠浙大經費數月,程天放聯絡浙江省財政廳解決經費問題無果後,又向中央政府求助,收穫部分撥款。6月,浙大教授因欠薪數月召開全體會議,提出總請假一個月,校方緊急撥發一個月薪水後恢復上課。經程天放赴南京走訪後,行政院院長汪精衛、教育部部長朱家驊提出7月起學校經費可以足額發放,蔣介石亦以私人名義致電浙江省政府,催其自7月起足額發放經費,未果。1932年11月,程天放再度致電蔣介石,要求由財政部完全承擔浙大經費,教育部遂於12月增加撥款,但餘款仍由浙江省承擔。然而,1933年2月,國民政府又指派程天放擔任湖北省教育廳廳長,引發學生致電政府和程本人挽留,並發表《除程天放氏外,拒絕任何人長校》之宣言。時值熱河戰役,浙大學生之宣言因破壞團結引起教育部之不滿,程天放雖不願意前往湖北但也決定服從大局離任。[21]

1932-1933年:郭任遠治校

[編輯]
校史博物館陳列之浙江大學學生《驅郭宣言》

二陳CC系關係密切的余井塘首先被傳為校長人選,但因學生反對,陳立夫改為提名郭任遠為校長人選。[21]1933年3月,郭任遠接任浙大校長,國民黨黨部勢力也滲入學校管理。對於經費問題,郭任遠一面繼續向中央政府和省政府求助,一面改革學校行政機構,削減行政費用。[21]1933年6月,陳果夫向蔣介石提出要改組浙大農學院,許璇院長隨即以「辦事棘手」為由辭職,並引發農學院教授總辭職。[21]1934年,浙大出售位於筧橋的省立蠶桑學校及浙大農學院校地予中央航空學校,在杭州太平門外華家池購地500畝,建設新校舍。[21]1935年,學生不滿學校施政,以及阻礙學生響應一二九運動,軍警入校逮捕學生等事宜,引發驅郭運動,最終郭任遠離任。[23]

1933-1949年:竺可楨治校

[編輯]
竺可楨於1936年到1949年期間擔任國立浙江大學校長

郭任遠離任後,竺可楨為各方所看好之校長人選,浙大教務長鄭曉滄,陳布雷胞弟陳訓慈,蔣介石近臣翁文灝陳布雷均進言推薦。然而,浙大自成立以來,多受蔣介石照顧,國民黨黨部的影響頗為強勢,程天放、郭任遠等校長之任命去留多受CC系之掌控。但1936年2月,竺可楨訪問妻姐夫邵元沖得知執掌CC系的二陳正不受蔣介石信任,在日記中寫道「此時余若不為浙大,謀明哲保身主義,則浙大又必陷於黨部之手」。竺可楨遂向蔣介石文膽陳布雷以「財源須源源接濟;用人校長有全權,不受政黨之干涉;而時間則以半年為限」為條件接任浙大校長。[24]

竺可楨任上,浙大經費問題因蔣介石等浙江籍官員多受關照。1936年10月,蔣介石受到竺可楨邀請到浙大視察,竺可楨藉機提出建設新校舍,獲得蔣介石附和。蔣介石視察後,竺可楨又作《半年來浙大之改進》之報告,托陳布雷轉交蔣介石。11月初,蔣介石針對報告回復竺可楨,隨後軍械局土地由行政院劃撥浙大,竺可楨指「卅年以來火藥庫與大學毗鄰,人心不遑寧處,今一旦解決為之大快,而浙大百年大計亦於此決定,以現有二百畝之地基辦一大學亦綽綽有餘矣,何必再移城外華家池哉」。1937年初,浙大又提出建設計劃,申請增加臨時費,雖獲得蔣介石同意,但實則教育部下年度預算已經到終審,無法再修改。[21]

1936年,竺可楨邀請梅光迪出任文理學院副院長兼外國文學系主任,隨後張蔭麟郭斌和等一大批學衡派學者來到浙大任職。[25]因竺可楨引入大量東南大學舊人之舉被指植黨行私,校內一度成立「浙江大學驅竺團」抗衡,[26]蘇步青陳建功等老教授也據此不看好竺可楨,直到抗戰全面爆發後才有改觀。[27]由於學衡派學者和中國科學社重要成員的雲集,浙大逐漸成為文化和科學學術的重鎮。[25][28]

盧溝橋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37年9月入學的新生,遷往西天目山禪源寺,並引入導師制。[29]1937年11月,浙大杭州本部遷往建德梅城,並協同浙江圖書館文瀾閣四庫全書》一同遷移。[30]浙大代辦高級工科職業學校、浙大代辦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均因西遷而停辦。[5]1937年底,杭州淪陷,浙大離開建德,經金華玉山樟樹,遷往江西吉安泰和[31]與此同時,浙江大學李絜非會同浙江省圖書館的夏朴山負責將文瀾閣《四庫全書》轉運至貴陽。[32]日軍在1938年7月占領江西九江,浙大再度遷往廣西宜山,1938年8月增設師範學院,1939年2月校舍遭到日軍轟炸,1939年夏將文理學院拆分為文學院和理學院。[33]1939年7月,浙大在麗水龍泉芳野曾家大屋開辦分校,服務由於經濟與交通問題無法前往內地升學的同學。[34]1939年11月,隨着廣西南寧陷落,浙大遷往貴州,總部設在遵義子彈庫,並在湄潭設立分部。[35]在遵義的又校本部、文學院、工學院,在湄潭的則有理學院、農學院,師範學院則在兩地均有部分。[5]1944年10月,英國學者李約瑟訪問位於貴州的浙大,[36]並在《自然》上發文將浙大稱為中國最好的四所大學之一,[37]並讚譽為「東方劍橋」。[36]

華家池校區內的民主館等建築建於20世紀50年代,是國立浙江大學農學院時期的建築留存,已經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8]

1945年10月,龍泉分校師生率先啟程回杭,11月在杭複課。[5]遵義總校則在1946年5月7日動身回杭,改遵義校址為留守處。由遵義往杭州,經貴陽、玉屏出貴州,後經停長沙領取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之難民證,得享基本食宿與免費車船搭乘之待遇。[39]

遷回杭州後,日軍損毀的農學院院捨得以重建,大學路校本部新建梨洲館、舜水館,[5]原先的校本部大樓改稱陽明館,以分別紀念黃梨洲朱舜水王陽明三人。[40]農學院則在華家池新建神農館、后稷館、嫘祖館等建築,以紀念神農教民耕作、后稷教民稼穡、嫘祖教民育蠶的神話傳說。[41]學校還在刀茅巷建設建德村、泰和村等教職員住宅群,並將刀茅巷口鐵工廠一側的九間改名芳野村,將上刀茅巷一個園子改稱龍泉館,以紀念浙大西遷的歷史。此外,學校還為附屬中學購買了吳牙巷地塊。[42]浙大圖書館館藏亦有充實,吳興劉氏嘉業堂藏書、瑞安孫氏玉海樓的藏書歸入。[5]

1947年於子三在浙江保安司令部看守所的遺體

1947年10月26日凌晨,浙大學生於子三被中統秘密逮捕,後在獄中死亡,引發學生罷課與遊行示威。於子三當時是農學院三年級學生、浙大學生自治會會長,竺可楨獲保證於子三將移交法院,因而親自前往探訪,卻被告知於子三以碎玻璃「畏罪自殺」;校長竺可楨拒確認死因,隨後浙大公開於子三事件經過,引發全國學潮。[39][43]11月20日,法院仍判處其他三名學生各7年徒刑。在法院宣判被審學生有罪後,浙大等校學生繼續抗議性罷課。[44]竺可楨中間派的態度為學生們所不齒,引發拒竺情緒。[43]

1949年4月,解放軍攻克南京,竺可楨接獲電報:「俞市長煩速轉浙大竺校長,望早蒞滬。教授願離校者到滬後可設法。曉峰已到」,但竺可楨拒絕離開大陸,於4月29日起蟄居上海的中央研究院,校內至四月底實為學生自由行動之無政府狀態。[43]5月3日,中共占領杭州,竺可楨獲邀請回浙大繼續擔任校長,但竺可楨於6月2日寫信給同事學生,指自己不會返校。竺可楨在上海期間,受到上海浙大校友會於7月舉辦年會歡迎,後又有北京兩百餘名浙大校友在中山公園集會,請求竺可楨回浙大擔任校長。[43]然而,竺可楨返校的主張卻遭到了中共控制的浙大學生自治會的集體抗議,[45]竺可楨也於10月轉任中科院副院長。[43]

改造與重組

[編輯]

軍事接管

[編輯]
1950年浙大宣布停辦歷史系,我不得不離開浙大,轉來復旦。我相信,浙大若能像竺老當校長時那樣繼續辦下去,我是不會離開浙大的。

——譚其驤[43]

1949年6月6日,中共軍事接管浙大,接管小組成員有教授嚴仁賡、孟憲承陳立范緒箕、張君川、黃煥焜,中共地下黨員劉瀟然許良英,以及學生自治會主席包洪樞九人。接管小組宣布停止中國國民黨、三民主義青年團活動,查封張其昀之文稿、書籍及全部財產,撤銷師範學院,停辦法學院、歷史系、哲學系並遣散譚其驤在內的師生,只剩下12人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和毛澤東著作學習班。不同於北大、清華、南開之接管,浙大之接管中,左派學生以過去恩怨報復教授,致儲潤科朱正元胡剛復酈承銓王煥鑣謝家玉趙松喬竺士楷等六十餘名教授員工被停聘。[43]

思想改造

[編輯]
1951年,馬寅初由浙江大學校長轉任北京大學校長,受到北京大學同學的歡迎

1949年8月,馬寅初接任浙大校長。9月,馬寅初倡議設立政治課委員會,邀請沙文漢林乎加商景才中共浙江省委負責人來浙大講課,並派遣浙大職員前往華東人民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學習馬克思主義和新民主主義政策。11月,浙大學生服務部開設夜校。[46]1950年,引入校代表大會制度,要求全校師生「人人提提案,個個想辦法」。[46][47]

1951年,馬寅初調任北京大學校長,浙大校長職位空缺。馬寅初在北大任內發起教員思想政治學習運動,後演變為思想改造運動三反五反運動[46]波及浙大。三反五反運動中,蘇步青蔡邦華談家楨邵均路嘉冰李壽恆等浙大教師遭受衝擊;[48]束星北因憤慨蘇步青被無端審查,毆打運動核心小組主任,後因「毆打革命幹部,抗拒運動」而被鬥爭批判。[49]

拆分重組

[編輯]

1950年10月,國立浙江大學附屬中學改歸浙江省文教廳領導,並於1951年8月1日與美北浸禮會蕙蘭中學合併,成立杭州第二中學。1950年底,奉教育部命令,刪除校名中「國立」二字。1951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決定由浙大與省文教廳創辦浙江師範專科學校。[50]1952年,院系調整開始,仿效蘇聯模式,浙大只保留工學院電機、化工、土木、機械四系,之江大學相關工科專業併入浙大,仍在大學路華家池辦學。[18]經竺可楨安排,王淦昌貝時璋王葆仁沈善炯許良英等一批浙大理學院教師被調入中科院。[51]浙江大學醫學院浙江省立醫學院合併,組建浙江醫學院,校址位於小車橋省立醫學院校址,以浙大附屬醫院為第一附屬醫院,原英國海外傳道會廣濟醫院為第二附屬醫院[14]農學院單獨建校,成立浙江農學院,校址位於華家池原址。[8]以浙大與之江大學的中國文學、外國文學、教育學三系,加浙江師範專科學校,接收之江大學校產,成立浙江師範學院,[50]校址位於原之江大學校園。[10]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編輯]
圖為玉泉校區第三教學樓。玉泉校區第一至第六教學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建築,建築風格上傳統式的宮殿大屋頂和西式房屋主體相結合,四角有江南民族形式的飛檐翹角,細節裝飾多採用中式。該批次建築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8]

1954年,浙大動身遷校,選址於杭州市第一公墓。1956年遷入稱玉泉校區[52]大學路校區則轉給省中醫進修學校使用,[53]2000年後成為居民區,原校園建築所剩無幾。[18]1955年錢學森來杭時,負責浙大的劉丹主動探討恢復理科教學工作;1957年,在劉丹書記推動下,浙大重新籌建理科系。[54]1958年,杭州工學院撤銷,並歸浙大,其校區作為文二街二分部進行新生教育。[55]1961年,浙江大學接管原之江大學校址,作為六和塔三分部,用以開設火箭力學、火箭動力學、液固體燃料、自動遠動控制、核物理、放射化學等保密專業。[9]1963年,浙江大學被添列為全國重點大學[56]

文化大革命時期

[編輯]
玉泉校區的毛澤東像落成於1969年10月1日,由雕塑家、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葉慶文在文革期間設計製造[57]

改革開放時期

[編輯]

高教改革

[編輯]

1978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對科技工作進行撥亂反正。為吸收、培養新的人才,中科院謀劃改建一批工科院校。1978年8月,中國科學院接管浙江大學和哈爾濱科學技術大學,隨後又在1978年底接收了成都科學技術大學;三所學校中,中科院在浙大建設投入最多。1978年12月,時任中科院副院長錢三強兼任浙江大學校長,開始對學校系科設置進行改造,[58]並試點學分制改革,擴大選修課比例,開展外語、計算機基本知識等教學和訓練。[59]此外,中科院根據與與德國洪堡基金會的協議,遴選浙大教師赴德國訪學,其中就有當時機械工程系青年講師路甬祥[58]

1981年,浙大改歸國家教育委員會領導。[58]1982年起,以機械系機制專業1982級作為改革試點,加強和改進基礎理論教學,減少講課課時,增加自學與工程訓練的環節。[59]

1983年5月在武漢召開的教育部全國高等教育工作會議後,南京大學名譽校長匡亞明和浙江大學名譽校長劉丹、天津大學名譽校長李曙森大連工學院名譽院長屈伯川共同起草了《關於將50所左右高等學校列為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的建議》,這一建議得到鄧小平的採納。[60]然而,首批重點建設高校被選定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五校,並沒有浙大。[54]高校建設項目後逐步發展為1990年代的211工程[60]

1984年,浙江大學調研世界一流大學人才培養方案後,[59]以「工科人才,理科培養」為原則成立混合班,[61]即在不同專業的新生中選拔5%優秀工科學生約120人,混合培養,集中住宿管理,每屆經過競爭淘汰1/3以上。學校在教務處設立了教學二科專門管理混合班,並於1993年擴大混合班規模至150人。[59]浙大以混合班為試點,改革工程教育,在1994年近一步推廣形成工程教育高級班,每年從理工科專業的一年級學生中選拔60餘人,學習專業課程之外提供工程實踐的機會。1995年秋,學校進行了全校範圍內的教育思想大討論,最終決定進一步加強主輔修制度以及課程體系模塊化建設,以實現寬基礎、專業培養、學科交叉三個階段依次實施的人才培養。[59]199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在浙江大學創建了浙江近代物理中心並擔任主任。[62]

學生運動

[編輯]

1979年到1989年期間,學潮在中國各地湧現,杭州的十多所高校也都有所參與。[63]1985年3月,許良英方勵之在浙江大學召開愛因斯坦研究討論會,期間方勵之談論在中科大的民主改革經歷,其演講文字稿廣為流傳,許良英稱這是方勵之「於1980年代對社會產生巨大衝擊的開始」。[64]1989年,浙大、杭大等校學生在武林廣場舉行示威,聲援北京的抗議活動。天安門屠殺後,抗議學生到南星橋火車站臥軌三日,阻斷至少60列客車與166列火車,直至浙江省副省長柴松岳到場安撫平息。[65]

社會捐助

[編輯]
1994年落成的浙江醫科大學附屬邵逸夫醫院是邵逸夫在中國內地金額最大的捐助項目[66]

1985年,浙江大學用邵逸夫的捐款,在玉泉校區新建邵逸夫科學館,是為邵逸夫在中國內地捐款事業之始。[67]自1985年以來,邵逸夫在浙江大學捐助有邵逸夫科學館、逸夫工商管理樓、邵逸夫體育館,在杭州大學捐助有逸夫科教館,在浙江農業大學捐助有逸夫體育館。1985年以來,邵逸夫共向浙江大學捐贈7個批次8個項目,遍布多個校區,總額達3.1億港元及400萬美元。1989年,香港電影大亨邵逸夫捐款1億元人民幣在浙江省新建現代化醫院。[66]當時,邵逸夫醫院隸屬於浙江醫科大學,由美國羅馬琳達大學提供培訓支持。自創設以來一直是中國頂尖醫院之一。[68][69][70]邵逸夫醫院是邵逸夫捐贈的唯一一家公立醫院,也是其在中國內地金額最大的捐助項目。[66]

1994年,香港商人查濟民為浙江大學捐資2000萬美元設立求是科技基金會。[71]

四校合併

[編輯]

1979年,原浙大黨委書記、名譽校長劉丹赴美交流後,提出老浙大分離出去的學校要聯合起來,以適應國際上大學向綜合性發展的趨勢;1989年,臨終前的劉丹還以此為遺願向前來探望的路甬祥囑託。[72]1963年,竺可楨以人大委員身份訪問浙江時就向中共浙江省委提出,浙大應該和杭大合併,1970年又向周建人省長提議二校合併。[73]此外,浙江醫科大學校長鄭樹、浙江農業大學校長朱祖祥、杭州大學校長陳立都在不同場合表態呼籲四校合併。[74]

1996年初,原浙江農業大學校長朱祖樣和原浙大的王啟東數授在全國人大八屆四次會議上向參與浙江組討論的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提出四校合併的願望。[73]李嵐清重視這一提議,多次向國家教委、浙江省領導了解相關情況。1997年初,蘇步青王淦昌談家禎貝時璋以浙大校友名義致信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建議實施四校合併。1998年3月23日,在國家教委和國家計劃委員會多次來杭州調研後,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四校合併,籌備工作於4月30日啟動。4月27日,張浚生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卸任,擔任四校合併籌備組組長;張浚生自1954年到1983年一直在浙大,從學生一直當到校黨委副書記。[72]

1998年9月15日,[72]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四校合併,所成立的新浙江大學將是中國規模最大、學科門類最齊全的綜合性大學,[75]擁有除軍事學之外的全部學科門類。[72]按照合併計劃,新組建的浙大為教育部直屬高校,教育部和浙江省共建共管,日常工作以浙江省為主管理,重大事項以教育部為主。[75]新浙大擁有玉泉、西溪、華家池、湖濱、之江5個校區,有全日制在校學生3萬人,全校教職工1萬餘人。[72]

四校合併後

[編輯]

校區整並

[編輯]

新建紫金港校區

[編輯]

1998年四校合併後,浙大於1999年起謀求新校區,一開始因當地政府積極爭取選址在富陽富春江畔。後杭州市政府找到浙大,願意在城西給浙大3100畝地,後來追加5000畝,同時願意撤出原先經過地塊的高壓線,以及省政府宿舍區,最終獲得教育部支持。[76]

2000年10月,紫金港校區東區建設工程批准立項,11月規劃設計全球招標,12月批准徵地。2001年9月開工,10月開始打樁,12月主體工程開工,2002年10月一期工程竣工,一、二年級本科生共1.3萬人入住。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位於杭州市西湖區塘北地塊,距離市中心武林廣場約9公里,南臨餘杭塘河, 北靠留祥路,西面為規劃中的光明路和紫金港路。占地總面積為3200畝(213.3公頃),水面面積接近總用地的五分之一,規劃建築總面積107萬平方米,預算投資30億元人民幣。[77]

出售湖濱校區

[編輯]

2002年,杭州市區內部分院校以文一路校園置換下沙高教園區土地,張浚生拒絕杭州市政府置換請求。2004年12月31日,杭州市委和學校聯合舉行會議,時任校黨委書記張浚生指出玉泉、華家池和之江校區均不會轉讓。[76]2005年,浙大湖濱校區被以24.6億元轉讓給香港嘉里建設,成為當年杭州最貴的地皮。隨後,校區內22層、高67米、號稱「西湖第一高樓」的3號實驗樓被爆破拆除,距當初落成僅13年。[78]當時,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范柏乃評價道:「我們有5000年的歷史,卻少有50年的建築。」[79]紫金港一期工程中,浙大投入21-22億元,其中銀行借貸12-13億元。[76]湖濱校區地皮轉讓所得中,浙大分得17.6億元,使得學校足以擺脫建設紫金港校區的還貸壓力。[78]

出售華家池校區部分地塊

[編輯]

2011年,浙大華家池校區內240畝土地以凱旋單元名義出售,總價136.7億元。[78]根據學校規劃,華家池校區成為浙大繼續教育學院本部,原有農學院等院系搬家後,北部240畝土地將予以出讓。而根據市政府2007年4月的政府規劃文件,華家池校區將會保留華家池以及歷史建築,形成城市公園。賣地計劃遭到浙大原黨委書記張浚生等人的反對。[80]

新建舟山校區

[編輯]

2009年,浙江大學與舟山市政府合作共建「海上浙江」示範基地,成立浙江大學海洋系。[81]2012年6月10日,浙江大學與舟山市政府籌建海洋學院,隨後開始建設舟山校區。2013年,海洋學院正式成立,並於2015年9月遷往舟山校區。[82]首批學生於2015年9月入學,預計到2025年將會有4000名學生。[83]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是浙江大學首個不在杭州的學院,[84]提供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本科一二年級新生將在紫金港校區接受教育,到大三大四轉到舟山校區。[85]

新建海寧校區

[編輯]
海寧國際校區求是大講堂

2013年,浙江大學和海寧市政府合作設立海寧校區,該提議同年獲得浙江省政府、教育部批覆同意。[86]首批學生2016年入住。[87]2019年,校區被納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成為國家計劃的一部分。科技部和教育部共同在校區設立浙江浙大國際聯合創新中心。[88]2021年,杭海城際鐵路浙大國際校區站投入運營。[89]目前,校區設有浙江大學-帝國理工學院應用數據科學聯合實驗室、浙江大學愛丁堡大學聯合學院、浙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90][91]對於中國大陸學生,國際校區招生計劃納入浙江大學統一招生。[92]

改建寧波校區

[編輯]

2019年起,獨立學院拆分自其所屬高校。[93]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改制為浙大寧波理工學院,為省屬高校,繼續與浙江大學、寧波市政府保持合作。[94]2016年10月,浙江大學工程師學院在寧波招生。自此,浙江大學擴大與寧波市政府合作,[95]新建寧波研究所、國際設計學院、工程師學院寧波分院、浙江大學國際設計研究院,還將軟件學院遷移至寧波,並繼續加強與浙大寧波理工學院的學術合作。[96]

社會互動

[編輯]

校辦企業

[編輯]

2005年,浙江大學設立了國有獨資性質的浙江大學投資控股集團,隨後改名為浙江大學圓正控股集團,以創新技術研究院公司、科技創業投資公司、科技園公司、後勤集團、圓正旅業集團、新宇集團、城鄉規劃設計院公司等企業為核心資產,為學校提供科技產業和後勤服務保障。截至到2023年,旗下已經有浙大網新、眾合機電、浙大蘭德等參股的上市公司。[97]

附設獨立學院

[編輯]

1999年7月,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是中國首家由國家重點大學創辦的民辦獨立學院,由浙江大學、杭州市人民政府合作辦學的全日制本科普通高校,本科畢業生達到學校畢業要求後可獲得浙江大學學士學位,從2012屆本科畢業生開始將由學院獨立授予學位。[80]2001年,浙江大學在寧波設立寧波理工學院,作為附屬獨立學院[98]2010年,因債務壓力一度傳出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將會出售校園內土地,時任浙江大學校長楊衛否認。[80]2019年,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改制為浙大寧波理工學院。[94]2020年1月7日,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改制為浙大城市學院。[99]

校友創業

[編輯]

隨着中國經濟改革的進行,浙江大學以及浙江逐步成為創新創業的樞紐[100][101]。2014年,教育部公布2013年應屆生創業情況數據顯示,浙江大學本科生創業率最高,達到4.16%。根據浙大發布的《浙江大學創新創業生態藍皮書》,浙大背景的上市公司達393家,現任上市公司創始人、董事長、CEO、總經理級別的浙大畢業生有402人,其總市值超6.5萬億,71%浙大畢業的上榜企業家將企業總部設立在浙江。[102]

社會捐助

[編輯]

浙大校友與浙江籍商人以捐助形式回饋學校。2000年,校友劉奎斗以匿名方式捐資建設的竺可楨國際教育大樓暨竺可楨紀念館落成。[103]同年,香港紡織企業家曹光彪捐資建設的曹光彪高科技大樓在玉泉校區落成,是玉泉校區單體最大的建築和標誌性建築。[104]2001年,邵逸夫捐資建設的邵逸夫藝術樓在西溪校區落成。[105]2005年,香港實業家、中華廠商聯合會名譽會長周亦卿捐資建設的周亦卿科技大樓易在玉泉校區落成。[106][107]2013年,邵逸夫又捐款2億港元,支持邵逸夫醫學研究中心和邵逸夫醫療中心的建設。[108]2006年9月,段永平丁磊聯袂向浙江大學捐贈4000萬美元,創下當時中國高校最大單筆捐贈紀錄。[109]2017年,浙大校友創建的上海遂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向浙江大學捐款11億元人民幣,成為國內高校獲贈的最大單筆捐款。[110]2017年,浙江馬雲公益基金會、阿里巴巴17位創始人及合伙人、阿里巴巴(中國)有限公司向浙大捐款5.6億元人民幣,以成立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發展基金。[111]2022年,段永平再度捐出1.7億元人民幣,以支持紫金港校區西區公共教學樓宇的建設。[109]

學術發展

[編輯]

教學改革

[編輯]

1999年,在潘雲鶴院士的積極倡導下,創建了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2000年在,在混合班和強化班的基礎上,成立竺可楨學院[61][59]

校內機構

[編輯]
2014年,浙大人文高等研究院設立於之江校區經濟學館內
2019年,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設立於紫金港校區內

校外機構

[編輯]
  • 2004年12月,與台州市政府合作創建浙江大學台州研究院[127]
  • 2007年5月21日,由浙大校友、企業家朱敏捐款1000萬美元創辦民辦非企業研究院——浙江大學國際創新研究院[128]
  • 2010年1月,與舟山市政府合作創建浙江大學舟山海洋研究中心。[129]
  • 2018年7月12日,與衢州市政府合作創建浙江大學工程師學院衢州分院和浙江大學衢州研究院。[130]
  • 2019年10月,在北京成立浙江大學北京研究所,12月成立國家制度研究院與北京研究所合署辦公[131]
  • 2019年11月,與杭州錢塘區聯合共建浙江大學智能創新藥物研究院。[132]
  • 2019年,與杭州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合作共建浙江大學基礎醫學創新研究院。[133]
  • 2019年1月12日,與鄭州市政府簽約共建浙江大學中原研究院。[134]
  • 2019年7月11日,與溫州市政府創建浙江大學溫州研究院。[135]
  • 2019年11月,與海南省政府簽約創建浙江大學海南研究院,並於2020年2月成立。[136]
  • 2020年5月,在義烏設立浙江大學國際健康醫學研究院,籌建浙江大學「一帶一路」國際醫學院。[137]
  • 2020年6月3日,與上海市政府合作創建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138]
  • 2021年4月,與金華市政府合作創建浙江大學金華研究院。[139]
  • 2021年1月,與湖州市政府合作創建浙江大學湖州研究院。[140]
  • 2021年11月,與紹興市政府簽約建設浙江大學紹興研究院。[141]

校史紀念與保護

[編輯]

紀念館

[編輯]

1989年,浙江大學檔案館成立,下轄博物館和校史館。館藏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之江大學、國立英士大學、杭州工學院、浙江省農村經濟管理幹部學院8個全宗檔案共180596卷、323473件,50425張照片檔案(含底片),1514831條數字檔案館檢索目錄數。[142]

1997年8月,求是書院舊址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為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杭州近代教育史陳列館。[143]

2000年,校友劉奎斗以匿名方式捐資建設的竺可楨國際教育大樓暨竺可楨紀念館落成。[103]

1949年,浙江省高等法院及杭州地方法院被中共接收,1951年其建築劃歸浙江醫學院。2005年3月16日,浙江省高等法院及杭縣地方法院舊址成為浙江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杭州城市建設陳列館。[144]

人物雕塑

[編輯]

1987年4月,竺可楨黃銅雕像在玉泉校區圖書館前草坪上落成,雕塑由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應真華設計,杭州制氧機廠鑄造。[145]

1997年4月,[146]費鞏女兒費盈如女士等校友在浙大百年校慶時捐贈費鞏亭,2005年亭內新增費鞏銅像。[147]費鞏亭位於玉泉校區第七教學樓前下沉廣場,正方形,平屋頂,柱身楹聯「肝膽照日月奇冤難雪,風範沐桃李浩氣長存」為浙大原黨委書記張浚生所寫。[148]

2007年5月21日,馬寅初銅像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啟真湖畔落成。[149]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張彬. 近代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浙江教育发展史. 杭州: 杭州出版社. 2008. ISBN 978-7-80758-011-9. OCLC 320486413. 
  2. ^ 2.0 2.1 朱之平; 張淑鏘; 金燦燦. 国难中诞生的求是书院 ——浙江大学溯源(1897-1927). 浙江檔案 (浙江省檔案局、浙江省檔案學會). 2011, (1): 50-53 [2023-01-09]. doi:10.3969/j.issn.1006-4176.2011.0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3). 
  3. ^ 萬佳; 芻真. 求是书院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及其办学经验. 杭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7, (3): 53-56. 
  4. ^ 劉未鳴; 劉劍主 (編). 回忆我的曾祖父——著名教育家吴雷川先生. 师道——传道授业解惑 立身启智育人.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8-08-01. ISBN 978-7-5205-0360-0.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宋晞. 浙大今昔. 浙江月刊 (臺北市浙江同鄉會). 1982-07-06, 14 (7) [2023-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9). 
  6. ^ 張淑鏘. 浙大校史:源于何处 ?.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4, 44 (6): 84. 
  7. ^ 王國松. 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史纪要. 浙江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辑.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78: 1–8. 
  8. ^ 8.0 8.1 何泳生 (編). 第一章 概述. 浙江农业大学校志.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2. ISBN 7-5338-0966-1. 
  9. ^ 9.0 9.1 李雪; 張剛. 双璧辉映——之江大学、英士大学. 科學中國人. 2008, (5): 44-49. 
  10. ^ 10.0 10.1 之江大学旧事. 杭州日報. 2021-11-05 [2023-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2). 
  11. ^ Shen, Hong. “Seeking Truth”? True and Not True-On the Equivocal Position of Hangchow Christian College in the History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2018-11-20 [2023-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0) (英語). 
  12. ^ 沈弘. “求是”岂能忘“育英”?——兼论杭州育英书院的文化遗址保护. 文化藝術研究. 2011, 4 (2): 118-131. 
  13. ^ 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西医学校诞生记.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 [2023-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1). 
  14. ^ 14.0 14.1 历史沿革. 浙江大學醫學院. [2023-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9). 
  15. ^ 柳滔. 抗日战争时期的英士大学. 浙江檔案. 2018, (8): 44-47. doi:10.16033/j.cnki.33-1055/g2.2018.08.019. 
  16. ^ 16.0 16.1 陳江明. 【杭州文史】一所未曾诞生的“著名”大学—20世纪20年代筹办“杭州大学”始末 马叙伦曾为校董. 澎湃新聞. [2023-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4).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國立浙江大學秘書處出版課. 国立浙江大学一览 (二十一年度). 1932 [2023-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4) –透過杭州文史網. 
  18. ^ 18.0 18.1 18.2 18.3 盧奐; 范今朝. 浙江大学1949年前后大学路校址的空间布局与主要建筑.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1, 51 (3): 116. 
  19. ^ 19.0 19.1 近百年前西湖全貌什么样,鼓楼、浙大旧址在哪里?这份杭州老地图大揭秘!. 杭州網. 2022-10-06 [2023-01-18]. 
  20. ^ 鄭曉滄. 戊戌前后浙江兴学纪要与林启对教育的贡献. 政協浙江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編). 浙江文史资料选辑 第一辑. 1962: 112. 
  21.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張靜. 国立大学与国民政府—— 以抗战爆发前浙江大学校长更迭为主线的考察 (PDF). 抗日戰爭研究. 2016, (4): 43-57 [2023-01-1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1-19). 
  22. ^ 張凱. 邵裴子:士流教育. 浙江大學報. 2017-05-14. 
  23. ^ 范今朝; 盧奐. 《国立浙江大学校刊》第 234 期的两次出刊情况及史料价值——兼论 1935 年底浙江大学“驱郭风潮”的起因. 浙江檔案. 2019, (10): 52-56. doi:10.16033/j.cnki.33-1055/g2.2019.10.017. 
  24. ^ 張曉唯. 竺可桢日记里的民国大学秘史. 讀書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2009, (11): 89-98 [2023-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6) –透過鳳凰網. 
  25. ^ 25.0 25.1 張淑鏘. 学衡派:浙大学术文化的重要源流. 浙江大學報. 2008-10-17 [2015-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4) (中文). 
  26. ^ 李杭春. 竺可桢为何十次请辞浙大校长. 文匯報. [2023-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6) –透過中國作家網. 
  27. ^ 蘇步青. 与竺可桢校长共事十三年. 浙江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編). 浙江文史资料选集(第40辑).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0. 
  28. ^ 張淑鏘. 中国科学社:浙大学术文化的深刻渊源. 浙江大學報. 2009-10-12 [2015-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0). 
  29. ^ 羅衛東 2017,第46頁.
  30. ^ 羅衛東 2017,第47-49頁.
  31. ^ 羅衛東 2017,第50-53頁.
  32. ^ 陳學溶. 前浙大校長竺可楨抗戰中搶救四庫全書經過. 浙江月刊 (臺北市浙江同鄉會). 1995-02-10, 27 (2). 
  33. ^ 羅衛東 2017,第54-57頁.
  34. ^ 羅衛東 2017,第60頁.
  35. ^ 羅衛東 2017,第62-66頁.
  36. ^ 36.0 36.1 羅衛東 2017,第45頁.
  37. ^ Needham, Joseph. Science in Kweichow and Kuangsi. Nature. 1945-10-01, 156 (3965) [2023-01-15]. ISSN 1476-4687. doi:10.1038/156496a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5) (英語). 
  38. ^ 38.0 38.1 王湛; 諸鴻雁.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建筑群等入选省级文保单位. 浙江新聞. 2017-02-22 [2023-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3). 
  39. ^ 39.0 39.1 謝魯渤. 浙江大学前传.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1 [2023-01-09]. ISBN 978-7-213-04619-3. OCLC 76744289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3). 
  40. ^ 張其昀. 我與浙大史地系 敎授生活的一段. 浙江月刊 (臺北市浙江同鄉會). 1983-10-10, 15 (10) [2023-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9). 
  41. ^ 史一方. 华家池宝地,今日“出阁”. 錢江晚報. 2013-09-05 [2023-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9) –透過杭州網. 
  42. ^ 樊暢. 刀茅巷建德村的前世今生. 浙江大學報. 2021-04-14 [2023-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9) –透過浙江大學. 
  43. ^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散木. 披露周恩来的一份电报:1949年究问浙江大学"拒竺"风波. 《历史学家茶座》第16辑. 
  44. ^ 杭州市新四軍研究會編. 隐蔽战线的斗争:中共杭州市地下党部分同志回忆录. 杭州市新四軍研究會. 2009.04: 98–99. 
  45. ^ 賀江楓. 1947至1948年于子三慘案與國共兩黨、竺可楨三方的各自對策 (PDF).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香港中文大學). 2014, (58): 259-286 [2023-01-1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12-27). 
  46. ^ 46.0 46.1 46.2 馬大成. 马寅初对建国初期高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理解与把握 (PDF). 浙江工商大學學報. 2012, (2): 66-71 [2023-01-09]. doi:10.14134/j.cnki.cn33-1337/c.2012.02.00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1-08). 
  47. ^ 匡雙林. 马寅初:请“主人翁”治校. 中國教師報. 2022-04-26 [2023-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9) –透過中國教育新聞網. 
  48. ^ 朱子南. 宋云彬日记反映的政治运动. 炎黃春秋. 2014, (2) [2023-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3). 
  49. ^ 錢理群. 一个物理学家的改造:束星北的苦难与思考. 炎黃春秋. 2015, (2) [2023-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8). 
  50. ^ 50.0 50.1 杭州大學校史編輯委員會 (編). 杭州大学校史 1897-1997. 杭州: 杭州大學校史編輯委員會. 1997 [2023-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4). 
  51. ^ 熊衛民. 中国科学院内的老浙大人:范岱年先生访谈录 (PDF). 科學文化評論. 2013, 10 (4): 84-107 [2023-01-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1-08). 
  52. ^ 趙衛平; 張彬 (編).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史(修订版).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9 [2023-01-09]. ISBN 978-7-308-18599-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8). 
  53. ^ 王曉紅. 浙江省中山医院:从求是书院出发的远行者. 杭州網. 2016-11-25 [2023-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8). 
  54. ^ 54.0 54.1 雷道炎. 刘丹同志浙大半生辛劳主要事迹一览. 《求是兒女懷念文集》編輯組; 錢永紅 (編). 寄情求是魂:求是儿女怀念文集.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5. ISBN 978-7-308-14671-5. 
  55. ^ 沈沛霖. 沈沛霖回憶錄. 獨立作家. 2015-04-30 [2023-01-09]. ISBN 978-986-5729-75-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7) (中文(臺灣)). 
  56. ^ Yang, Ming; Ni, Hao. Educational Governance in China. Springer. 2018-09-07 [2022-05-04]. ISBN 978-981-13-08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30) (英語). 
  57. ^ 葉駿. 雕塑家叶庆文:我为浙江大学塑毛主席像. 金華新聞. 2021-07-07 [2023-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3). 
  58. ^ 58.0 58.1 58.2 陳念寧; 謝勇. 中国科学院高等教育办学历史回顾与评析.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21, 36 (1): 97-103 [2023-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9). 
  59. ^ 59.0 59.1 59.2 59.3 59.4 59.5 鄒曉東; 李銘霞; 陸國棟; 劉繼榮. 从混合班到竺可桢学院——浙江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之路.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1): 64-74+85 –透過浙江大學檔案館. 
  60. ^ 60.0 60.1 五、匡亚明等的“835建言”及建设“重中之重”. 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 [2023-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9). 
  61. ^ 61.0 61.1 張繼文; 戴昌洲. 浙大最牛学院,又跑出一个独角兽. 投資家. [2023-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9) –透過澎湃新聞. 
  62. ^ 62.0 62.1 鍾煜豪. 浙大撤销物理学系成立物理学院,新加盟的林海青院士任院长. 澎湃新聞. 2022-03-11 [2023-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5). 
  63. ^ 船夫. 十年学潮纪实. 北京出版社. 1990 [2022-05-04]. ISBN 978-7-200-01243-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4). 
  64. ^ 許良英. 痛悼方励之. 獨立中文筆會. 2014-11-20 [2023-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5). 
  65. ^ Zhang, Liang; Nathan, Andrew J; Link, E. Perry. The Tiananmen papers.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01 [2023-01-15]. ISBN 9781586480127. OCLC 1036957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5) (English). 
  66. ^ 66.0 66.1 66.2 功德永存人已逝 浙大逸夫楼受捐亲历者回忆邵老. 浙江新聞-浙江在線. 2014-01-08 [2023-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3). 
  67. ^ 張潤生. 逸夫楼的故事. 光明日報. 1998-07-27 [2023-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4). 
  68. ^ Loma Linda University Health Remembers Sir Run Run Shaw as a Philanthropist and Humanitarian in the World of Health Care. PRWeb. [2022-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1). 
  69. ^ Notes from the President -- May 2015 :: News of the Week. Loma Linda University. [2022-05-02]. 
  70. ^ Lim, Yean Leng. Goodness Not Grief: Autobiography Of Yean Leng Lim. World Scientific. 2014-07-04 [2022-05-02]. ISBN 978-1-938134-43-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2) (英語). 
  71. ^ 張韋韋. 港商捐款内地教育超80亿 逸夫楼式命名成富豪最爱. 中國新聞網. [2023-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5). 
  72. ^ 72.0 72.1 72.2 72.3 72.4 舟來. 江南四雄今携手——新浙江大学诞生记. 今日浙江. 1998, (18): 10-13. 
  73. ^ 73.0 73.1 曙白; 單冷. 張浚生訪談錄.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1 [2023-01-09]. ISBN 9787308085779. OCLC 81522826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3). 
  74. ^ Wan 2008,第94頁.
  75. ^ 75.0 75.1 張平. 浙江省四所大学合并组建新浙江大学.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1998, (3): 46. 
  76. ^ 76.0 76.1 76.2 朱文軼. “西湖第一高楼”的用地调查. 三聯生活周刊. 2007, (5): 28-31 [2023-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5). 
  77. ^ 朱宇恆; 王誠; 金曉瑩; 吳偉豐.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规划概述. 建築學報. 2004, (1): 29-31. 
  78. ^ 78.0 78.1 78.2 财智汇:浙江高校卖地记. 騰訊大浙網. [2023-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5). 
  79. ^ 有5000年历史却少有50年建筑 国内建筑为何短命?. 中國青年報. 2011-05-11 [2023-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3) –透過平陽新聞網. 
  80. ^ 80.0 80.1 80.2 嚴格; 古其錚. 浙江大学老校区将出让部分土地 被指“卖地还债”. 中新網. 2011-12-15 [2023-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5). 
  81. ^ 【文件汇编】舟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浙江大学校长办公室关于印发浙江大学与舟山市共建“海上浙江”示范基地方案的通知. 舟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0). 
  82. ^ 張樂. 浙大海洋学院成立. 新華社. 2012-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透過寧波日報. 
  83. ^ 浙大舟山共建海洋学院. 浙江日報. 2012-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5) –透過浙江大學. 
  84. ^ Introduction. Ocean College, Zhejiang University. 2018 [2022-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6) (中文). 
  85. ^ 胡小倩; 陳麗.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异地办学初探. 知識文庫. 2017, (24): 162 [2023-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5). 
  86. ^ 海宁聚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 杭州日報. 2021-12-15 –透過信用中國. [失效連結]
  87. ^ 浙大海宁国际校区9月开学. 海寧日報. 2016-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7). 
  88. ^ Zhejiang University to build Jiaxing campus role model of intl co-op education. The Information Office of Zhejiang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2022-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5). 
  89. ^ 杭州地鐵. 三线齐发|6月28日,地铁8号线、杭海线、杭绍线开通. 2021-06-26 [2021-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8) (中文). 
  90. ^ 学院简介.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 [2018-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8) (中文(簡體)). 
  91. ^ 浙大海宁国际校区9月开学. 海寧日報. 2016-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7). 
  92. ^ FAQ.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 [2018-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8). 
  93. ^ The Chinese student protests putting 'independent' college merger plans on hold.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21-06-27 [2022-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3) (英語). 
  94. ^ 94.0 94.1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2020年精选问答-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招生网. 浙大寧波理工學院. [2022-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5). 
  95. ^ 浙江大学宁波校区要来了!过去10年,我国本科院校增长了这么多?. 中青網. 2017-11-02 [2022-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5). 
  96. ^ 浙江大学新建宁波校区总占地面积1600余亩. 人民網. [2022-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6). 
  97. ^ 公司介绍. 圓正控股集團. [2012-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5). 
  98. ^ Zhang, Jia; Wang, Hui,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in the context of higher education massification in China: The cas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The Sustainabi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an Era of Post-Massification (Routledge), 2017 [2022-05-25], ISBN 978-1-315-18612-2, doi:10.4324/9781315186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3) 
  99. ^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同意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转设为浙大城市学院的函(教发函〔2020〕2号).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北京. [2020-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0) (中文(中國大陸)). 
  100. ^ Hangzhou, China: Where Alibaba alumni and unicorns play. Nikkei Asia. [2022-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4, 2022) (英國英語). 
  101. ^ China's Ambitious Generation|Cross-Strait|2015-06-09|CommonWealth Magazine. CommonWealth Magazine. [2022-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5, 2021). 
  102. ^ 劉全. “浙大系”创投圈:富豪校友全国第一,掌管6.5万亿. 投資界PEdaily. 2017-05-24 [2023-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8) –透過界面新聞. 
  103. ^ 103.0 103.1 竺可桢国际教育大楼. 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 [2023-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5). 
  104. ^ 曹光彪高科技大楼的建筑设计. 《浙江建築》2000年第S1期. [2013年1月].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05. ^ 西溪校区邵逸夫艺术楼. 浙江大學基本建設處. 2009年8月2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5月1日). 
  106. ^ 浙江:浙大生仪大楼暨周亦卿科技大楼开工. 中國工程諮詢網. 2004-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2). 
  107. ^ 玉泉校区生仪大楼. 浙江大學基本建設處. 2009年8月2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4月28日). 
  108. ^ 曾福泉. 传奇百年 行善一生. 浙江日報. 2014-01-08 [2023-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4) –透過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 
  109. ^ 109.0 109.1 小霸王、步步高创始人段永平再次向浙大捐款1.7亿元. 澎湃新聞. [2023-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6) –透過鳳凰網. 
  110. ^ 11億元!浙大獲最大捐款. 浙江在線-錢江晚報. [2023-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06) –透過香港商報. 
  111. ^ 祝梅. 马云携17位创始人及合伙人向浙大一院捐赠5.6亿. 浙江新聞. 2017-06-09 [2023-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5). 
  112. ^ 董子琪; 潘文捷. 金庸生前之争:他写的是挫败者的文学吗?他没有做浙大博导的资格吗?. 界面新聞. 2018-10-31 [2023-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5). 
  113. ^ 陸暉; 金立鵬; 曾進. 金庸浙大辞职事件调查. 外灘畫報. 2005-01-05 [2023-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5) –透過新浪娛樂. 
  114. ^ 張樂. 金庸改任浙大人文学院名誉院长. 新華網. 2007-11-25 [2009-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29) –透過浙江大學求是新聞網. 
  115. ^ 浙大文史哲:分院,不分家. 浙江新聞. 2022-12-15 [2023-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5). 
  116. ^ 学院历史. 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 [2012年12月].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02). 
  117. ^ 117.0 117.1 学院简介. 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 [2012年12月].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02). 
  118. ^ 浙江大学数学科学研究中心简介. 浙江大學數學研究中心. 2003-08-14 [2023-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0). 
  119. ^ 85后耶鲁大学正教授加盟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 中國教育在線. 2021-06-03 [2023-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9). 
  120. ^ 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筹)成立,励建书院士任院长. 澎湃新聞. 2017-12-17 [2023-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9). 
  121. ^ 丁琳; 徐琳玲. 当沃森研究院来到中国:雨人天才梦幻“冷泉港”. 21世紀經濟報道. 2004-12-29 [2023-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3-02) –透過搜狐網. 
  122. ^ 求是高等研究院简介. [2012-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6). 
  123. ^ 徐立之任浙江大學研究院院長 特聘為浙江政府參事. 明報. 2015-01-10 [2023-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5). 
  124. ^ 朱凡. 专访|赵鼎新谈浙大人文高等研究院的历程与追求_思想市场. 澎湃新聞. 2022-01-18 [2023-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1). 
  125. ^ 125.0 125.1 关于我们.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 [2020-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5). 
  126. ^ 曾福泉. 浙大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馆. 浙江在線. 2019-09-09 [2020-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5). 
  127. ^ 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大事记. 浙江大學台州研究院. 2007-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6). 
  128. ^ ZII 概述. 浙江大學國際創新研究院. [2012年12月].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4日). 
  129. ^ 中心简介. 浙江大學舟山海洋研究中心. [2022-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6). 
  130. ^ 高大上!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成立. 衢州發布. 2018-07-29 [2023-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9) –透過浙江新聞-浙江在線. 
  131. ^ 启邦基金愿景使命. 浙江大學北京研究院. [2023-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6). 
  132. ^ 研究院简介. 浙江大學智能創新藥物研究院. [2022-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3). 
  133. ^ 研究院简介. 浙江大學基礎醫學創新研究院. [2022-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30). 
  134. ^ 关于我们. 浙江大學中原研究院. [2023-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7). 
  135. ^ 王亮. 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成立 国家大学科技园扩建开园“迎客”. 溫州網. 2019-07-12 [2023-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5) –透過浙江新聞-浙江在線. 
  136. ^ 建院历程. 浙江大學海南研究院. [2023-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5). 
  137. ^ 简介. 浙江大學國際健康醫學研究院. [2022-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8). 
  138. ^ 发展概况. 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 [2023-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5). 
  139. ^ 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来了!. 金華市科技局. 2021-04-19 [2023-01-15] –透過浙江省科學技術廳. 
  140. ^ 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正式揭牌. 浙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 2021-01-16 [2022-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2). 
  141. ^ 張科勇; 袁雲; 裘紹泉; 章斌. 官宣!绍兴牵手浙江大学,重量级研究院签约. 越牛新聞. 2021-11-19 [2022-05-05]. 
  142. ^ 简介. 浙江大學檔案館. [2013年1月].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1). 
  143. ^ 婁曉涵. 求是书院:国难之下兴起新思潮 百年过后“求是”精神尚存. 杭州網. 2019-09-18 [2023-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9). 
  144. ^ 【红色记忆】浙江省高等法院及杭县地方法院旧址_红色记忆. 下城住建. 2019-11-28 [2023-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9) –透過杭州網. 
  145. ^ 浙江大学内竺可桢铜像. 上虞圖書館. [2023-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9). 
  146. ^ 高明勇. 费巩:学术救国,宪政至上. 青年記者. 2018, (10): 94. doi:10.15997/j.cnki.qnjz.2018.10.046. 
  147. ^ 浙江大學訪客中心. 红色印记丨讲述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故事:浙江大学“费巩亭”. 杭州市文保中心. 2021-03-15 [2023-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3). 
  148. ^ 浙江大學訪客中心. 红色印记丨讲述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故事:浙江大学“费巩亭”. 杭州市文保中心. 2021-03-15 [2023-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3). 
  149. ^ 言人所不敢言!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浙江大学首任校长. 浙江大學. 2021-08-23 [2023-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9) –透過中青在線. 

參閱書目

[編輯]

拓展鏈接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