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洪山菜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紫菜薹
蕓薹B. rapa
栽培品種菜心
商品名洪山菜薹
起源中國

洪山菜薹是紫菜薹(也稱紅菜薹、蕓菜薹、蕓薹,學名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chinensis var. purpurea Hort.,異名:Brassica Campestris var. Purpuraria)的一種,因其原產於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而得名。

形態

[編輯]

紫菜薹是十字花科蕓薹屬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與廣東菜心不同栽培品種[1],是小白菜的變種。普通紅菜薹高度一般約30厘米,但洪山菜薹高度可達50-60厘米,平均直徑約2.5厘米[2]

洪山菜薹基生為長橢圓形或雞蛋形,葉脈較寬,葉脈和葉柄呈紫色。薹葉細小,多為倒卵形或披針形。花薹接近圓柱形,總狀花序頂生。花瓣為淺黃色,與油菜一樣呈十字形,花梗細小。角果細長,種子為球形[3]

歷史

[編輯]

洪山菜薹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栽培歷史,東漢三國時,紫菜薹已是普遍食用的蔬菜,魏晉陶弘景《名醫別錄》中記載:

(蕓薹)乃人間所啖菜。

東晉王嘉拾遺記》中記載:

芸有三種,色紫者上蔬,味辛;色黃者為中蔬,味甘;色青者為下蔬,味咸。常供御膳及宗廟祭祀。

南北朝時,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記載了蕓薹的種植方法:

蕓薹一畝用子四升,種法與蕪菁同,既生亦不鋤之,十月收蕪菁,訖時收蜀芥。中為鹹淡二菹亦任為乾菜,蕓薹足霜乃收,不足霜即澁,種芥子及蜀芥蕓薹取子者皆二三月好雨澤時種,三物性不耐寒,經冬則死故湏春種,旱則畦種水澆五月熟而收子,蕓薹冬天草覆亦得取子又得生茹供食,崔寔曰:六月大暑中伏後可收芥子,七月八月可種芥。

唐代時,洪山菜薹已是著名蔬菜,因其被列為湖北皇帝進貢土特產而被譽為「金殿玉菜」。

萬曆年間,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將蕓薹記載為「唐本草」,稱:

此菜易起薹,須採其薹食,則分枝必多,故名蕓薹... 蕓薹乃人間所噉菜也,宗奭曰:蕓薹不甚香,經冬根不死,辟蠧於諸菜中,亦不甚佳。時珍曰:蕓薹方藥多用,諸家註亦不明,令人不識為何菜。訪考之,乃今油菜也,九月十月下種,生葉形色微似白菜,冬春採薹心為茹,三月則老不可食。開小黃花,四瓣如芥花,結莢收子亦如芥子。灰赤色,炒過榨油黃色,燃燈甚明,食之不及蔴油近人因有油利,種者亦廣雲。

康熙13年編寫的《武昌縣誌》中,對洪山菜薹有如下記載:

味尤佳,它處皆不及... 距三十里則變色矣,詢別種也。

乾隆12年編寫的《漢陽縣誌》中,則描寫洪山菜薹:

芸蓮,紫干亭亭,莖葉肥澤,在冬蔬中,味清而胰,種宜肥壤,秋植冬可預類。

1907年,徐毓華《湖北鄉土地理》中記載[4]

馬鞍之煤、寶通寺之菜,黃鵠磯頭之鯉,均占優勝之土物也。

寶通寺洪山寶塔下一塊種植菜薹的田地

1996年出版的《江夏史志》中,將洪山菜薹的原產地總結為:「洪山寶通寺至卓刀泉九嶺十八凹」。所謂「九嶺十八凹」,指的是西起石牌嶺、東至卓刀泉古廟對面的廟前山,總共方圓三十里的地界,若遷地移植,不僅顏色會不同,口味也有差異。這一地區與別處不同的「小氣候風土」在於:從洪山至卓刀泉的一片丘陵地帶,北有洪山阻隔寒風、南有曬湖,氣候溫暖潮濕。千百年來,因長江洪水漫溢,洪水所挾的泥沙在洪山寶通禪寺一帶沉積,使得當地土壤成為灰潮土,包括鈣在內的微量元素含量較高。加之過去的洪山一帶,樹木、泉眼眾多,菜薹得以通過泉水澆灌。經過歷代耕作,先天與後天條件共同造就了洪山菜薹獨有的特質。

20世紀80年代起,隨着改革開放武漢主城區面積不斷擴大、洪山菜薹的原產地急劇縮小,到2003年時,原產地總面積已不足30畝。2004年,洪山區政府將原產地洪山菜薹擴大至80餘畝並納入只許種菜、不許開發的保護「紅線」,隨後成立了洪山菜薹協會,負責管理洪山菜薹的育種和種植。[5]2004年12月18日舉辦了首屆洪山菜薹文化節[6],至2023年12月22日已經舉辦了八屆[7]

2005年12月31日,中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將洪山菜薹列為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範圍為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洪山鄉、九峰鄉、花山鎮3個鄉鎮。[8]

2017年,「洪山菜薹」獲登記成為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農產品。[9]

2020年12月17日上午,第17屆中國武漢農業博覽會評選出十大武漢特色伴手禮,洪山菜薹名列榜首。[10]

種類與分級

[編輯]

洪山菜薹原有3個核心品種:大股子、胭脂紅、一窩絲。一窩絲已失傳,胭脂紅也只剩極少量農戶種植。目前,一般「大股子」即被視為正宗洪山菜薹。民間傳說,武漢最正宗的洪山菜薹產自寶通寺鐘聲所及之處,這片地因此被稱為「鐘聲地」,占地約8.7畝。而冬天陽光照射,洪山寶塔投下的陰影所覆蓋的一塊扇形區域內的田地被稱為「塔影田」,占地約2.1畝,其中出產的菜薹被譽為「金殿御菜」。作為武漢冬季時令蔬菜,洪山菜薹已成為武漢具有地理標誌性的年貨產品,目前武漢市農業農村局根據產地和特定標準將洪山菜薹分為三級[11][12]

  • 寶通寺出產的洪山菜薹屬於「金標」產品,寺內種植面積不到2畝,每年總產量不超過600斤;
  • 洪山區內、洪山菜薹原產地之一的老橋村出產的洪山菜薹屬於「銀標」產品,種植面積約300畝;
  • 蔡甸區江夏區出產的洪山菜薹屬於「普標」產品,種植面積超過1000畝。

文化

[編輯]

1994年出版的《洪山文史 第7輯》中[13],記錄了關於洪山菜薹起源的兩種傳說:

  • 1700多年前,洪山腳下的小村子有個叫玉葉的姑娘,鄰村有個叫田勇的小伙,二人互相愛慕。一年三月,二人到洪山遊玩,被人稱「惡太歲」的楊熊撞見。楊熊見玉葉是個美女,命令兵勇將她搶走。田勇奮力將玉葉救出、拉着她往山下跑,楊熊於是叫兵勇將二人亂箭射死,田勇和玉葉的血當即染紅了腳下的土地。楊熊一伙人正要逃跑,全部突遭雷擊死。事後,當地鄉親將田勇和玉葉埋在二人遇難的地方,後來墳堆周圍長滿了紫紅色的菜苗,鄉親們便常給菜苗澆水施肥。同年秋天,當地遭遇蝗災、糧食絕收,鄉親們不得已將墳堆周圍紫紅菜的薹杆採集後食用,覺得甜脆清香,且可不斷收穫,最終得以依靠這種蔬菜度過了荒年。秋後,當地人紛紛採集了菜籽在自家菜園裡種植,有空時再把菜薹到城裡去販賣,城裡人吃到這種罕見的蔬菜亦讚不絕口,紅菜薹因而出名;
  • 唐朝開國元勛尉遲敬德出任襄州都督時,路過江夏縣(今武昌),鄂州刺史令人預備了一桌酒宴,然而尉遲敬德卻對山珍海味不感興趣,唯獨餐末上桌的一道紫色蔬菜令他讚不絕口。尉遲敬德未見過此菜、不知其名。鄂州刺史稱:「這是楚天名菜『蕓薹』,與武昌魚齊名。」尉遲敬德臨行時未收綁州刺史為他準備的禮物,唯獨要了一筐蕓薹菜,並囑咐鄂州差役每年給他送一筐蕓薹菜。然後隨後三年,遲遲未有蕓薹菜送到,心情急躁的尉遲敬德派人到江夏催促。差役返回後向尉遲敬德報稱,東山(洪山)出了「井妹湖鐸」 ,蕓薹都被妖怪吃了。尉遲敬德不相信,於是帶領人馬來到江夏查明情況,卻果然看見一大片蕓薹菜全都有葉無薹。這時,彌勒寺(今寶通寺)的住持率僧眾出門迎接,並對尉遲敬德說:「整治這些妖怪不難,只需在東山南麓、敝寺的西面建一座七層八面的寶塔即可。」尉遲敬德聽聞後,進京請皇帝賜金建塔,唐太宗隨即下詔,撥銀萬兩、命尉遲敬德建塔。不過,洪山寶塔建成前,尉遲敬德已離世。從此,人們認為寶塔投影之地、寺院鐘聲覆蓋的「學壟田」生長的菜薹品質最為上乘。

與洪山菜薹相關的詩句有:

雪圃乍開紅菜甲,彩幡新翦綠楊絲。——韋莊《立春》(唐)

不須考究食單方,冬日人家食品良;米酒歸元宵夜好,鯿魚肥美菜薹香。——徐鵠庭《漢口竹枝詞》(清)

甘說周原薺,辛傳蜀國椒。不圖江介產,又有菜薹標。紫干經霜脆,黃花帶雪嬌。晚菘珍黑白,同是楚中翹。 ——王景彝《琳齋詩稿》(清)

除此以外,洪山菜薹還有許多與名人相關的傳說與故事,「洪山菜薹傳說」於2015年8月入選武漢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4][15][16]

  • 三國時期孫權的母親孫破虜吳夫人病中思念洪山菜薹,孫權出於孝順,命人守候種植、為母親解饞,成為「孝子菜」典故;
  • 北宋時期,蘇軾兄妹曾三次造訪武昌、專為品嘗洪山菜薹;
  • 同治年間,李鴻章的兄長李瀚章湖廣總督期間尤其喜歡吃洪山菜薹,離任前想將菜薹引回安徽老家種植,最終未能成功;慈禧太后亦愛吃洪山菜苔,經常派人到武昌洪山索取;
  • 民國初年,湖北籍的黎元洪北平擔任大總統期間,冬天派遣專人採購洪山菜薹。新鮮蔬菜經過長途運輸到達北平後,原有的色澤與鮮味均有損失,於是將洪山的泥土裝上火車運往北平試種,但用此方法在北平收穫的菜薹色、昧均與原產地生長的洪山菜薹有差距,最終放棄在北平種菜薹、恢復用火車直接運送菜薹至北平;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央工作的湖北籍領導如董必武李先念都喜愛家鄉土產,每年冬春委託湖北省派專人在洪山採購菜薹,運往北京供老同志食用。

食用

[編輯]
清炒洪山菜薹

洪山菜薹及其所屬的十字花科蕓薹屬植物通常富含包括蛋白質胡蘿蔔素抗壞血酸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在內的營養成分,因而從營養學角度常被視為一種優質蔬菜[17]。一般而言,打過後的菜薹甜脆、口感達到最佳狀態[18]

1997年出版的《中國名菜荊楚風味》中,收錄了一道「紫菜薹炒臘肉」,其中註明「菜薹以武昌洪山所產肥壯鮮嫩的為好」為工藝關鍵之一[19]。有楚菜廚師認為,洪山菜薹立冬前適合清炒,立冬後則更適合與臘肉同炒。無論是清炒還是與臘肉同炒,均講究用急火快速翻炒出鑊氣,才能使成菜口感脆嫩[20]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菜蕻、菜心与菜薹. 湖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2022-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3). 
  2. ^ 擦亮金字招牌 武漢這樣保護地理商標. 人民網. 中國知識產權報. [2018-07-24]. 
  3. ^ 汪波. 劉從康 王俊 , 編. 身边的农作物 (PDF). 中國: 武漢出版社. 2019-09-01: 99 [2019-09-01]. ISBN 978-7-5582-3192-6. 
  4. ^ 高桃芝. 冬令佳蔬红菜薹. 中國科普網. 科普時報. [2022-12-29]. 
  5. ^ 一袭紫衣、头戴黄花、入口津甜 武汉人的洪山菜薹执念. 荊楚網. 武漢晚報. [2021-02-03]. 
  6. ^ “洪山菜薹”将包装上市 年底将举办饮食文化节. 搜狐新聞. 楚天金報. [2004-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1-31). 
  7. ^ 黃嘯 李希帆 何習文. 第八届洪山菜薹文化节在汉举办. 湖北省人民政府網站. 湖北廣播電視台壟上頻道. [2023-12-24]. 
  8. ^ 汪波. 洪山菜薹. 武漢出版社. [2024-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3). 
  9. ^ 塔影钟声映紫菘,菘心青嫩芥薹肥:这颗“佛系”的菜薹,当真如此与众不同. 武漢市農業農村局. 湖北網絡廣播電視台. [2022-10-31]. 
  10. ^ 武汉十大特色伴手礼公布. 荊楚網. 長江網. [2020-12-17]. 
  11. ^ 武汉年货地理 在塔影钟声里掐一把洪山菜薹,让这个年更有“武汉味道”. 武漢市農業農村局. [2024-01-23]. 
  12. ^ 彭鵬. 湖北极品洪山菜薹 每份1.2公斤9999元起拍. 鳳凰湖北. 荊楚網-楚天金報. [2013-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06). 
  13. ^ 秦實義. 洪山文史 第7辑. 中國: 武漢市洪山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 203–206 [2024-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3). 
  14. ^ 吳琪. 钟声塔影下的洪山菜薹. 三聯生活周刊. [2024-02-11]. 
  15. ^ 嚴珏 王偉 謝源. 1700年的“洪山菜薹传说”成为非遗. 長江網. 武漢晨報. [2016-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1). 
  16. ^ 这道湖北特色金殿御菜,舌尖上的荆楚味,属于武汉人的乡愁. 澎湃新聞. 湖北文旅. [2018-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21). 
  17. ^ Brassica Campestris var. Purpuraria Transformation. Lifeasible. [2024-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21). 
  18. ^ 央視新聞. 霜打的蔬菜为何甜?. 中國氣象科普網.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5). 
  19. ^ 冉先德. 瞿弦音 李海英 申果元 , 編. 中国名菜荆楚风味. 中國: 中國大地出版社. 1997: 144–145. ISBN 7-80097-176-7. 
  20. ^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 洪山菜薹 江城冬季餐桌宠儿. 荊楚網. [2021-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