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律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8年10月26日) |
「沙律」的各地常用名稱 | |
---|---|
中國大陸 | 沙拉 或 色拉 |
臺灣 | 沙拉 |
港澳 | 沙律(粵語中均用此名) |
沙律(英語:salad),是西餐中的一道普遍菜式,通常是配菜或前菜,有時也會作為一道主菜。沙拉可被視為涼菜。
沙律經常與蔬菜、肉類、海鮮或蛋與蛋黃醬混合食用。蔬菜沙律可以作為一部份菜的調味料,也常用作三文治餡料。沙律的種類包括蛋沙律、雞丁沙律、吞拿魚沙律、蝦沙律和火腿沙律。在丹麥,人們將沙律加上肉片製成上層不蓋麵包的開口三文治,其他種類還有黃瓜沙律、辣根沙律、意大利沙律和俄國沙拉等等。
起源
[編輯]在英語中,沙拉一詞最早出現在十四世紀,當時寫作「salad」或「sallet」。英語「salad」是從法語「salade」變化而來,而該詞又來源於拉丁語「salata」,本義爲「鹹的」,是「sal」(鹽)的派生詞。在古羅馬時期蔬菜常以鹽水或含鹽的油與醋作佐料,沙拉的名稱亦因此與鹽聯繫起來[1]。
日本明治時代,傳入日本,日本當時譯為サラド,或サラデ,寫成漢字為撒拉托,左良多、薩拉打、生菜料理等。1924年,日本日清製油開發出的一歀植物油,以サラダ油(salad oil)作為商品名稱,之後食用沙拉的風氣在日本盛行。台灣企業家陳書友,於1962年至日本近畿大學學習製油時,將サラダ油譯為漢字沙拉油(臺灣話:sa-lá-iû),將沙拉油作為商品名稱行銷[2]。之後將Salad(サラダ)譯為沙拉的用法,由台灣傳到東南亞,再傳入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也譯為色拉。在香港及馬來西亞等地,稱為沙律。
歷史
[編輯]在中世紀,一個長冬以後,人們會以鹹肉來醃製菜,這被認為是沙拉的源頭。也有說法稱沙拉源於羅馬帝國。
記者約翰·伊夫林寫了一本有關沙拉的書《Acetaria: A Discourse on Sallets》,這本書中稱沙拉來自義大利或荷蘭。
蔬菜沙拉
[編輯]蔬菜沙拉大多由未煮過的蔬菜混合而成。蔬菜葉材料包括萵苣、蒲公英、菠菜或芝麻菜等。
其它可用於製作沙拉的蔬菜材料包括番茄、黃瓜、胡椒、蘑菇、蔥、大蔥、胡蘿蔔、蘿蔔和酪梨等。其它食材還有麵團、橄欖、馬鈴薯、米、油煎方型小麵包片、肉(例如煙肉、雞)、乳酪或魚(例如鮪魚)。
葉菜類清洗後切絲或撕片,根莖類煮熟後切塊或切片,可生食的瓜果類切塊或切片,不可生食的瓜果類則切塊或切片後需煮熟,肉類、穀類或雜糧類則須熟食。魚若是新鮮可切片做生魚片,若非則須熟食。
其他類型蔬菜沙拉
[編輯]- 凱撒沙拉: (一種用萵苣、大蒜、醃鯷魚、蛋黃、橄欖油打成的醬汁,配上焗麵包粒、煙肉粒、碎芝士調味的沙拉)。
- 新疆沙拉:中國新疆地區最常見的家常菜,又名「皮辣紅」(即:皮芽子、辣椒、西紅柿」),一般為番茄洋蔥青椒等蔬菜拌在一起,搭配辣椒油、醋調味,外觀很像西式沙拉,經常搭配抓飯等美食。
- 希臘沙拉 :意為「鄉馬塔橄欖,以鹽和乾燥俄力岡葉調味,再淋上橄欖油。美式希臘沙拉以生菜、番茄、菲達乾酪和橄欖為基本食材,額外加入小黃瓜、意大利甜椒、菜椒、洋蔥、蘿蔔、葡萄葉包米卷、鳳尾魚、沙丁魚和醃漬辣椒等。
- 義大利沙拉:意大利麵沙拉是用一種或多種類型的意大利麵製成的沙拉菜,最常放入醋,油或蛋黃醬中調味。它通常用作開胃菜,配菜或主菜。
- 廚師沙拉
- 科布沙拉
沙拉醬
[編輯]這些沙拉醬(salad dressing)可以作為調味料,用來涼拌沙拉。
其它類型沙拉
[編輯]一些沙拉根據其他食物製成,各種各樣的 沙拉,像綠豆沙拉,七豆沙拉等。
- 水果沙拉: (楊桃、香蕉、奇異果、木瓜、菠蘿、石榴等)
- 老撾式沙拉 (老撾地道沙拉,用未加工的熟肉、香料和檸檬汁)
- 泰式沙拉: (泰國地道沙律,以未加工番木瓜製成)
- 泰布列沙拉: (碾碎的乾小麥、荷蘭芹、番茄、黃瓜、檸檬汁、油製成)
- 胡道夫沙拉 :(蘋果、芹菜、核桃和乳脂狀的調味料製成)
- 水門沙拉 :(開心果、布丁、菠蘿、蛋白軟糖、橘子和打好的奶油製成)
- 上海沙拉
- 麵團沙拉
- 馬鈴薯沙拉
- 雞丁沙拉
- 蛋沙拉
- 奶酪沙拉,水牛芝士拌沙拉、希臘奶酪沙律
另外,一些涼拌類菜式,在英文也會稱「salad」,例如日式冷麵(蕎麥麵條加上醋)。
安全問題
[編輯]由於製作沙拉的過程中,蔬菜及不少配料均沒有經過煎煮等處理,因此如擺放太久容易發生變質,甚至引起食物中毒[3]。
圖集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Harper, Douglas. salad.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 ^ 《員林鎮志》第四篇〈經濟篇〉,頁296-299。彰化縣員林鎮公所出版,2010年。
- ^ 24體藝生疑食沙律中毒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載大公網,2007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