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犀屬
伊朗犀屬 化石時期:晚中新世
| |
---|---|
摩根伊朗犀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哺乳綱 Mammalia |
目: |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
科: | 犀科 Rhinocerotidae |
亞科: | †板齒犀亞科 Elasmotheriinae |
屬: | †伊朗犀屬 Iranotherium Ringström, 1924 |
種 | |
伊朗犀屬(學名:Iranotherium,意為「伊朗的野獸」)是一類大型板齒犀類,其體型與現代白犀相當,化石發現於伊朗馬拉蓋(Maragha)晚中新世(托爾頓期)地層和中國西北部柳樹組中段。它是與其相關的中華板齒犀屬的祖先,並可能最終被其後代取代。它以犀牛特有的兩性異形而聞名。
描述
[編輯]伊朗犀屬目前只發現了顱骨化石和少量顱後骨骼。[1]
頭骨和角
[編輯]頭骨長且背側呈凹形,總長度為775毫米。頂骨嵴寬,鼻骨長而寬並有一個淺的U形切槽,眼眶突出,位於靠近顱骨頂的高位置,顴骨弓的前半部分狹窄。頭骨表現出了明顯的兩性異形:雄性的角生長基部大而結實,而雌性的角生長基部小而脆弱,雄性顴骨弓的後半部分有寬而粗糙的皺紋,顴骨的後半部分也向上隆起,高於顱骨頂。[1]
齒列
[編輯]伊朗犀屬的高冠齒被牙骨質覆蓋並填滿,這表明伊朗犀屬是一種以草為食的植食動物。伊朗犀屬的門齒完全缺失,前臼齒有明顯縮短的痕跡,但雄性的頰齒比雌性長。[1]
發現與歷史
[編輯]早期研究
[編輯]人們最早發現伊朗犀屬的牙齒時就認識到該物種與板齒犀屬有相似之處,是後者的祖先(這是在發現中華板齒犀屬之前)。然而奇怪的是,它在1908年作為一個新物種被描述時被歸為獨角犀屬。1924年,發現於馬拉蓋的摩根犀("R.morgani")化石被進一步描述。林斯特倫(Ringström)認為該物種不屬於獨角犀屬,將其歸類為新屬伊朗犀屬下的新物種摩根伊朗犀(I.morgani)。[1]
伊朗犀屬作為一個屬級分類層級最初由麥昆納姆(Mecquenem)於1908年描述,但他當時沒有為該屬指定正模標本。標本MNHN 1905-10和發現於伊朗馬拉蓋的寰椎被選定為該屬的選模標本。
後續研究
[編輯]2005年,鄧濤描述了三個伊朗犀屬標本。其中兩個標本是完整的頭骨,顯示出了獨特的性別差異。這些標本是HMV 0979(一個完整的年輕雄性頭骨)、HMV 1098(一個完整的成年雌性頭骨)和HMV 1099(僅包含缺失升支的成年個體下頜骨)。所有標本均發現於中國甘肅臨夏盆地上中新統柳樹組下部地層。HMV 0979和HMV 1099發現於後山村,HMV 1098發現於山莊村。
研究發現,發現於臨夏盆地的頭骨和下頜骨(尤其是HMV 0979和HMV 1099)與馬拉蓋的摩根伊朗犀的頭骨和下頜骨大體相似,但差異較小,如下前磨牙與磨牙的長度比。這種差異被認為是因個體或性別不同產生的差異,不足以據此描述一個新的物種。因此,鄧濤將所描述的所有三個標本都歸為伊朗犀屬。基於研究中的兩個頭骨的結論,由於顴骨上存在半球狀皺褶,馬拉蓋標本被確認為雄性。
古生物學
[編輯]食性
[編輯]伊朗犀屬是一類食草動物,因為它們擁有高冠齒。在現實中,它的嘴唇像現存的白犀一樣寬而平。
食草動物的絕對體型對於確定動物在其飲食中能夠耐受的纖維素/蛋白質比率非常重要,因為體型較大的動物需要的蛋白質比例較低,並且能夠耐受較大比例的纖維素。因此,摩根伊朗犀巨大的體型意味着其以高纖維草為食。很顯然,摩根伊朗犀棲息在開闊的草原上。
性別變異
[編輯]2005年,鄧濤描述了兩個伊朗犀頭骨。其中一個頭骨屬於成年雌性,另一個屬於幼年雄性。這些頭骨在比較時顯示出明顯的性別差異:雄性顴弓上有皺紋,而雌性顴弓上完全沒有皺紋。這種獨特的特徵在其他犀牛中幾乎是未知的。這些頭骨還引出了一個假設:雄性的喙突肌支撐着較大的咬肌和顳肌組織。
另外的兩性特徵包括顴弓(雄性的顴弓比雌性的顴弓厚)和鼻骨(雄性鼻骨前部較寬且粗糙,而雌性的鼻骨前部較窄且光滑),這種差異與雄性的巨大角突和雌性的較小角突有關,因為雄性的角座是一個大圓頂,其鼻溝明顯比雌性的深。雄性的角垢面要粗糙得多,可能支撐着比雌性更大的角。雄性的顱骨頂部彎曲度比雌性的小,但雄性的額骨區域比雌性的更凸。因此,雄性整個頭骨的整體結構比雌性更堅固。這些特徵,特別是巨大的鼻角,可以用來防禦或競爭配偶。雄性摩根伊朗犀的顴骨皺褶可能支撐着一個角狀的蛋白質結構。
分布與古生態學
[編輯]伊朗犀屬化石僅分布於伊朗和中國。伊朗犀生存在伊朗的森林環境中,而在中國則生存於更加開闊的地區。
在伊朗,伊朗犀屬的化石發現於馬拉蓋動物群中部的局部生物帶中,其年代介於9到7.6百萬年之間,與三趾馬(H. prostylum)、中猴和印度熊(I maraghanus)共存。[1]
在中國,伊朗犀屬的化石發現於臨夏盆地柳樹組中段。摩根伊朗犀在臨夏盆地出現的時間比在馬拉蓋早,這表明摩根伊朗犀可能首先出現在中國西北部,然後向西擴散到中亞。伊朗犀屬所屬的動物群被稱為大勝溝動物群,與其同時代的哺乳動物還有一種齧齒類(三趾馬層副竹鼠(Pararhizomys hipparionum))、四種鼬(原臭鼬屬未定種、霍頓原臭鼬、馬氏密齒獾(Melodon majori)、中華貂屬(Sinictis)未定種)、三種鬣狗(鼬鬣狗屬未定種、翁氏鬣形狗、鬣形狗)、一種中鬣狗(巨鬣狗屬)、兩種貓科動物(巨半劍齒虎和貓屬未定種)、四種奇蹄類(賈氏三趾馬、渭河三趾馬、維氏大唇犀和和政無鼻角犀)、七種偶蹄類 (斯氏弓頜豬、叉角鹿屬未定種、薩摩麟屬未定種、舒氏河南獸、羚羊屬未定種、步氏和政羊和中新羚屬(Miotragocerus)未定種)和一種大象(保德四棱齒象)。根據花粉分析的結果,柳樹組植被屬於炎熱半乾旱的稀樹草原植被。[1]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Deng, Tao. New Discovery of Iranotherium morgani (Perissodactyla, Rhinocerotidae) from the Late Miocene of the Linxia Basin in Gansu, China, and Its Sexual Dimorphism.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5, 25 (2): 442–450 [2022-01-12]. ISSN 0272-463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3).
- Deng, T. (2005). New discovery of Iranotherium morgani (Perissodactyla, Rhinocerotidae) from the late Miocene of the Linxia Basin in Gansu, China, and its sexual dimorphism.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5(2), 44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