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玛美里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玛美里人马来语Mah Meri),马来西亚雪兰莪州之加厘岛英语Carey Island[1]上的原住民族,2006年人口约1300人。玛美里族是属于Senoi人6个部族之一,其他5族为Che Wong、Jahut、Semoq Beri、Semai和Temiar。

玛美里人在加厘岛上已经生存了约400,到目前为止尚保存其传统文化,族内多人对神明的力量深信不移。此族妇女多为编织好手,从小就自行编织玛美里族的传统服装、家中摆设装饰及篮子等;而该族男性多有木雕才能,他们的木雕艺术国际上甚为知名,其中不乏世界级著名的木雕作品。

历史

[编辑]

Mah Meri的意思是“森林之人”,Mah为人,Meri乃森林之意。玛美里族之前被认为是Besisi或Sisi人,他们来自柔佛部的岛屿,是为了逃避敌人的追击辗转到了雪兰莪的凯利岛。

经济

[编辑]

玛美里族古代主要以渔业为生,在古代,他们的渔业技术是非常出名的。现有部份人到凯利岛附近的果园农场工作,而此民族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来自于他们的木雕艺术。依2006年的价格,4-5公尺高的木雕约4-5千令吉,小木雕约100令吉左右。一位熟练的玛美里族木雕好手月入约800令吉。

文化

[编辑]

木雕艺术

[编辑]

玛美里族各种传统的木雕与面具有460种。每个木雕或面具都包含著一段神话。木雕形象主要是各类神明、人类(主要是他们祖先的形象或象征)、以及各种植物等。

玛美里族木雕使用的原料,主要是寻获自沼泽旁的一种硬木,玛美里族称之为“Nyireh Batu”。通常一座4-5公尺高的木雕,需要每天工作8小时,3-4月方能完成。而小木雕,只要3-7天。

在古代,玛美里族还把木雕当成一种治病的物品,当有人患病时,巫师就会施法,把病人的疾病或“肮脏物”转移到木雕上,以让病人痊愈,过后把此木雕丢到中,这些治病的木雕形象多是他们已去世的祖先。

面具在做法时也很重要,玛美里族最重要的面具叫“Moyang Tok Naning”,玛美里族将重要的面具挂在面对房子大门的墙上,作法时才取下佩戴。

居住在Kuala Langat,Sungai Bumbun的玛美里族部落其木雕在2006年价值最高,国际级的作品多由此出。

祖先日

[编辑]

祖先日(马来文:Hari Moyang)是玛美里族最重要的节日,当天他们会穿传统服装,戴面具,在为期2天的宴会中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传统服装

[编辑]

玛美里族的传统服装由一种叫“Kayu Terap”的植物原料制成,他们先将“Kayu Terap”去皮,泡在水中两天,然后捶平,制成衣物。

传说

[编辑]

玛美里族内口耳相传著一个与莎士比亚所著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茱丽叶》类似的传说。

 傳說內容:
 很久很久以前,瑪美里族的國王去世,留下王后一人,很是孤獨。後來王后偶遇並愛上了一名外族男性,
 雖然面對族人的  反對,但二人仍然要結婚。
 族人不滿外人當他們的國王,欲設計下害此名外族男人,結果王后誤喝毒藥而亡。

“雪州木雕战士” - 拉昔依沙

[编辑]

玛美里族的木雕艺术本稀为外人所知,后来能国际知名,马来人拉昔依沙有一定的功劳。

拉昔依沙拥有资讯科技的专业文凭。1989年,他得知在士拉央拉贡山有原住民培训及教育中心后,就热心投入在帮助原住民的事业中。而后他与原住民一起,常年居住在森林中,他的两个儿子是在森林中出生的。

期间,他接触到玛美里族的木雕,对他们有如此漂亮的木雕艺术感到惊讶。而后就投入协助发展玛美里族木雕艺术。

2002年,在拉昔依沙的协助下,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中的“亚洲手工艺促进与发展协会”颁发14项奖项于玛美里族的木雕及峇迪蜡染英语Batik

2006年2月,拉昔依沙获马来西亚的艺术、文化与文物部颁发“国家艺术大师奖”,以肯定其为玛美里族木雕艺术发展的贡献。

马来西亚的数码电讯公司亦表扬他为“雪州木雕战士”。

玛美里族博物馆

[编辑]

2005年,玛美里族博物馆在雪兰莪洲雪邦的龙溪(马来文:Dengkil)开张,这博物馆建在一面积约2.4公顷湿地上,由马来西亚艺术、文化与文物部建立。

此博物馆展出介绍玛美里族的文化语言手工艺品等。

参考资料

[编辑]
  • 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6年8月3日星期四在副刊《大视野》栏目的“玛美里原住民化朽木为神奇”的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