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四大天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缅甸的四大天王像
汕头存心善堂以东方持国天王(左侧)、南方增长天王(右侧)作为门神形象
韩国寺庙里的西方广目天王

四大天王四天王梵语चतुर्महाराजCaturmahārājakayikas),又称护世四天王或称四大金刚,是佛教中的护法神二十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于天界第一重天。

四天王天,又叫四大天王天、四王天、四大王众天等。根据佛教经典,须弥山腹有一山,名犍陀罗山(犍陀罗义为香行、香遍),有四山头,各住一山各护一天下(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故又称护世四天王(लोकपाल,lokapala,义为“世护”、“方位护法”) ,是六欲天之第一重。该天与一大世界的日、月等平面,日月星宿上又有日月星宿天,在其下有坚手天持鬘天常放逸天,是四天王部署多福鬼所居,故也算在四天王天中。

祂们的神像通常分列在莲宗禅宗佛寺的第一重殿两侧,因此又称天王殿

介绍

四大天王分别是:

  • 东方持国天王梵语Dhṛtarāṣṭra;藏名:Yul-hkhor-bsrun):“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住须弥山白银埵,身为白色,穿甲胄,印度式造像,手持宝刀,在中国佛教形象,手持琵琶阮琴 ,有两义:一、弦乐器松紧要适中,太紧则易断,太松则声不响,表行中道之法[1];二、是主乐神,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他负责守护东胜神洲,以乾闼婆紧那罗富单那毗舍阇等为部众(多是八部众中的音乐神),是二十诸天中的第四天王。汉地认为祂手持的琵琶代表‘风调雨顺’中的‘调’。
  • 南方增长天王梵语Virūḍhaka;藏名:Hphags-skyes-po):“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住须弥山琉璃埵,身为青色,穿甲胄,印度式造像,手持,在中国佛教形象,手握宝剑,有两义:一、宝剑象征智慧,慧剑斩烦恼[1];二、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他负责守护南瞻部洲,以鸠盘茶薜荔多等为部众,是二十诸天中的第五天王。汉地认为祂手持的剑,即“剑锋”,代表‘风调雨顺’中的‘风’。
  • 西方广目天王梵语Virūpākṣa;藏名:Mig-mi-bzan或Spyan-mi-bzan):“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住须弥山水晶埵,身为红色,穿甲胄,印度式造像,手持,在中国佛教形象,手缠一条,有两义:一、表世间多变之意,二、是龙神的首领。另一手上拿著宝珠,表内心不变之意[1]。他负责守护西牛货洲,以龙王等为部众,是二十诸天中的第六天王。汉地认为祂手持的龙代表‘风调雨顺’中的‘顺’。
  • 北方多闻天王梵语Vaiśravaṇa;藏名:Rnam-thos-kyi-bu或Jambhala):又名毗沙门,“多闻”意为颇精通佛法,以福、德闻于四方。住须弥山黄金埵,身为绿色,穿甲胄,印度式造像,右手托宝塔,左手持三叉戟,在中国佛教形象,左手卧银鼠,右持宝伞(或作宝幡),有两义:一:伞盖代表要保护自己的内心不受外面环境染污[1];二、用以遮蔽世间,避免邪神危害,以护持人民财富。又名施财天,是古印度的财神。他负责守护北俱芦洲,以夜叉罗刹为部众,是二十诸天中的第三天王,也是四天王的首领。汉地认为祂手持的伞代表‘风调雨顺’中的‘雨’。[2]

中国民间

中国小说《封神榜》中的四大天王,一般认知为“剑琴伞龙”,有“风调雨顺”之意。南方增长天王持剑,“锋”即谐音“风”,一说“舞剑生风”,代表“”;东方持国天王持阮琴琵琶,代表“调”;北方多闻天王执伞[3],代表“”;西方广目天王持龙或蛇,代表“顺”,组合起来便成了“风调雨顺”。四大天王中,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为最尊。

中国有贴门神的习俗,四天王也常见于门神形象。

封神榜

神魔小说封神榜》中,四大天王是殷商军的将领,被称为魔家四将:魔礼青(增长天王)、魔礼红(多闻天王)、魔礼海(持国天王)、魔礼寿 (广目天王)。法宝有:青云剑(另有一杆长枪或曰虎头枪)、混元伞(另有一把画戟)、碧玉琵琶(另有一根枪)、花狐貂(另有双鞭或曰双锏)。

汉语文化

“四大天王”的称谓在汉语中常借来形容各领域的四人组合,如香港乐坛的“四大天王”。此种用法亦存在于东亚文化圈,如日本德川四天王等,详情可见四大天王 (消歧义)

造像

参见

注释

  1. ^ 1.0 1.1 1.2 1.3 http://new.jingzong.org/Category_450/index.aspx?4779[永久失效链接]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册 第九十二集 2010/8/1 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02-039-0092
  2. ^ Mark Prigg,"Discovered by a Nazi expedition in 1936, the incredible 1,000 year old Buddhist statue made from a METEORITE"[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DailyMail,18:14 GMT, 26 September 2012.
  3. ^ 本应持,因其形和汉地的伞相似,故在小说和民间信仰中改持伞,代表“雨”

参考文献

  • Chaudhuri, Saroj Kumar. Hindu Gods and Goddesses in Japan. New Delhi: Vedams eBooks (P) Ltd., 2003. ISBN 81-7936-009-1.
  • Nakamura, Hajime. Japan and Indian Asia: Their Cultural Relations in the Past and Present. Calcutta: Firma K.L. Mukhopadhyay, 1961. Pp. 1–31.
  • Potter, Karl H., ed. The Encyclopedia of Indian Philosophies, volume 9.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1970–. ISBN 81-208-1968-3, ISBN 81-208-0307-8 (set).
  • Thakur, Upendra. India and Japan: A Study in Interaction During 5th cent.–14th cent. A.D.. New Delhi: Abhinav Publications, 1992. ISBN 81-7017-289-6. Pp. 2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