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式蛋挞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3年1月27日) |
别称 | 贝伦蛋挞 |
---|---|
上菜顺序 | 点心 |
起源地 | 葡萄牙 |
地区 | 葡萄牙里斯本贝伦区(发源地);广泛流行于葡萄牙语圈 |
发明者 | 热罗尼莫斯修道院的修女 |
主要成分 | 蛋黄 |
菜品变种 | 地区性 |
每100克(3.5盎司)298 千卡 |
葡式蛋挞(葡萄牙语:pastel de nata,复数形式:pastéis de nata),又称葡式奶油挞、焦糖玛琪朵蛋挞,粤港澳地区称葡挞,是一种小型的奶油酥皮馅饼点心,属于蛋挞的一种,焦黑的表面(是糖过度受热后的焦糖)为其特征。广泛地存在于葡萄牙与葡萄牙语圈国家,以及有大量葡萄牙移民的国家及地区(例:美国、澳门、加拿大、卢森堡和法国)。 葡式蛋挞的葡语名意思是奶油糕点。它的葡语别名叫 pastel de Belém(复数形式为 pastéis de Belém),意思是指“贝伦区糕点”。
历史
[编辑]里斯本发明
[编辑]葡式蛋挞最早由18世纪葡萄牙里斯本贝伦区热罗尼莫斯修道院(Mosteiro dos Jerónimos)[1]的修女发明[注 1],1820年代修道院关闭。自1837年开始,原来的蛋挞在世俗饼店 Casa Pastéis de Belém 有售,因为店面位于里斯本贝伦区(Belém),那里卖的蛋挞称作贝伦挞(pastéis de Belém)。今日,饼店已是贝伦区的旅游热点。
澳门改良-葡式蛋挞的鼻祖
[编辑]1989年,英国人安德鲁·史斗(Andrew Stow)使用英式蛋挞的手法制作出澳门版的葡式蛋挞,他把传统葡式蛋挞的配方更改,弃用吉士粉,改用奶油、鸡蛋、牛奶和减少糖的用量,挞馅的奶油鸡蛋更像是英式蛋挞,但保留了焦糖斑点顶部的葡式蛋挞特色[2]。经多次赏试将配料分量和配搭方式调整后制作而成的葡式蛋挞在澳门路环自家的店铺出售,葡人与当地人尝试后互相广传,后一炮而红,随即慕名而至者众,在澳门发扬光大并冲出亚洲,揭起一片葡式蛋挞热潮,后并成为澳门著名的小吃。1989年安德鲁在路环挞沙街一号开设安德鲁饼店,是葡式蛋挞的鼻祖。其后其分店开至两岸三地、日本、泰国、菲律宾及韩国,且仿制者不少。他与太太玛嘉烈1997年离婚后,太太则以玛嘉烈之名在澳门半岛经营一店,后来又和肯德基合作推出套餐。
食用
[编辑]葡式蛋挞可以热吃或冷吃。食用时可洒上肉桂、糖粉或生蛋等等。
流行
[编辑]此章节论述以台湾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观点。 |
1990年代末期至今,葡式蛋挞在台湾都是热门的甜点,众多葡式蛋挞专卖店短时间大量开设,包括肯德基等均赶上此一热潮,专门向澳门“玛嘉烈”葡式蛋挞店购入制作配方,葡式蛋挞顿时成为热门商品,甚至一度导致蛋价上扬,鸡蛋供应不足的地步,时至今日对葡式蛋挞的热爱程度依然未有一丝消退的迹象,全世界每天售出的葡式蛋挞更是不尽其数。肯德基收购葡式蛋挞配方后,在其自家连锁店面提供葡式蛋挞作为甜点。由于近来肯德基时常推出新创葡式蛋挞口味而时受好评,亦有戏称其为“被炸鸡耽误的蛋挞店”。
参考资料
[编辑]- ^ There's history - and a secret - in every bi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英文)
- ^ 澳門葡式蛋撻背後的神秘甜品師. BBC. 2015-09-18 [2023-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3).
注释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Pastéis de Belém: Hot on the Trail of a Legen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om Leite's Culinaria
- There's history - and a secret - in every bi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is article outlines the history and popularity of pasteis de nata in Portug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