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血
此条目翻译自英语维基百科,需要相关领域的编者协助校对翻译。 (2023年7月11日) |
病血 | |
---|---|
| |
类型 | 求生恐怖 |
平台 | Dreamcast |
开发商 | Crazy Games |
发行商 |
|
制作人 | 西垣伸哉 |
编剧 | 西垣伸哉 |
音乐 | 菊池幸范 |
模式 | 单人 |
发行日 |
|
《病血》(日语:ILLBLEED,香港和台湾译作“勇闯鬼界”,中国大陆又译作“病态之血”,台湾又译作“鬼屋历劫”)是Crazy Games开发的恐怖求生游戏,于2001年在日本首发。游戏主人公高中生Eriko Christy只身前往恐怖主题游乐园解救失去音频朋友。游戏共设六个关卡,各关均为恐怖剧院,玩家需要探测并解除陷阱,并与来袭的敌人作战。
Crazy Games旧名Climax Graphics,曾为Dreamcast开发动作冒险游戏《苍蓝刺针》。之后团队期望一款开发恐怖游戏,该游戏即《病血》。他们开发《病血》时借鉴了鬼屋和恐怖片,以期创作不同于其他恐怖游戏的独创场景。
《病血》于世嘉宣布Dreamcast停产一个月后面世。评论称赞游戏的原创概念、黑色幽默、狗血风格和B级恐怖片式素质,但也对游戏设计、操控、整体可玩性表示批评。游戏商业失利,销量仅为《苍蓝刺针》的一成。曾有开发商制作Xbox移植版,但项目最终搁浅。
玩法
[编辑]《病血》是求生存恐怖游戏[1]。游戏共设6关,即游乐场中6个恐怖片剧场[2]。玩家初始的操作角色为Eriko Christy,在游戏中救出各位角色后,便可以操作这些强度各异的角色过关[3]。玩家可以在关卡中搜索道具,也可以在连接各关卡的公园大看台购买道具[2]。一些道具可以补充游戏故事,另一些道具为通过关卡之必须,还有一些治疗道具可以恢复玩家能力。玩家还可在各关和看台的“急救室”购买恢复道具,或强化角色能力[3]。
与当时强调战斗的求生恐怖游戏不同,《病血》着重定位与解除陷阱[2]。关卡中陷阱位置、敌人和道具都是随机的[3]。各类陷阱和敌人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玩家角色体力、心率或出血量。玩家受伤时体力会降低、出血量会增加,受到惊吓时心率会上升。大量出血会会让体力和心率减少[2]。角色出血量达到上限或者体力耗尽时会死亡,心率过速或心跳停止时亦会死亡[2]。玩家当前角色死亡后,可以使用其他可用角色继续游戏。全部角色死亡时游戏结束,玩家只能读取之前的存档继续游玩[3]。
屏幕上方是感官监视器,监视角色的视觉、听觉、嗅觉和第六感。当玩家接近道具或潜在危险时,相应的感官监视器就会起反应[2][4]。各关前期某处藏有恐怖监视器,玩家可利用恐怖监视器拆除陷阱[3]。有了恐怖监视器后,玩家可以消耗肾上腺素标记或有陷阱和敌人的区域。如果玩家标记正确,则可以解除陷阱并取回恢复肾上腺素[1]。标记敌人后,玩家战斗时亦将先发制敌[3]。与敌人交战时,游戏将进入专门的战斗模式,玩家必须消灭敌人,或从停机坪呼叫直升机逃离。玩家取胜后可获得肾上腺素[3]。
故事
[编辑]此章节需要扩充:没有交代父女的恩怨,读起来有点不明不白 (2023年7月17日) |
游戏主人公是高中生、恐怖片爱好者Eriko Christy。Eriko家经营着一座流动鬼屋,其父自她年幼时就用她来测试鬼屋道具的效果。在Eriko 6岁时,母亲带着她远离了父亲。现在,Eriko的三位好友邀请她去新建的恐怖游乐园Illbleed。Illbleed创始者、恐怖电影制片人Michael Reynolds悬赏称,生还闯过所有设施的人将获得一亿美元奖金。Eriko认为这只是廉价的宣传噱头,便没有接受邀请。三位好友兴冲冲地前往游乐园,但过了数日依然没有回来。Eriko担心他们的安危,便只身前往公园调查。
Eriko在游乐园中探索各个恐怖片主题鬼屋。她可以在探索的过程中拯救各位伙伴。如果她营救全部好友及记者Jorg[a],Eriko和她的朋友们就会赢得奖金。在之后的新游戏+中,Eriko说她要回Illbleed,并告诉他们不要跟来。本轮游戏中,Eriko在最后遇到了始作俑者Michael Reynolds——其真实身份是Eriko之父。最终,Eriko在战斗中击倒了Michael[5]。
开发
[编辑]《病血》是由东京游戏开发商Crazy Games开发的Dreamcast游戏。公司创始人兼游戏制作者西垣伸也领衔开发作品[6]。在游戏发行一个月前,公司将Climax Graphic改为此名称。公司首款Dreamcast游戏是《苍蓝刺针》,1999年由世嘉在日本发行[6][7]。公司想为《苍蓝刺针》开发续作,而世嘉看到《苍蓝刺针》在西方的商业表现后亦有此意。不过,他们最终制作了《病血》这款全新恐怖游戏[6]。《病血》在东京新宿区制作,开发周期为一年半。Crazy Games最多曾派23名员工制作游戏[6] 。程序员Kazuaki Yokozawa设计了新游戏引擎,在解决《苍蓝刺针》的镜头问题的同时,还提高了帧率、加入了更多效果、支持了同屏显示更多对象[8]。菊池幸范为游戏制作音乐[9]。
为避免《苍蓝刺针》和《生化危机》等恐怖冒险游戏撞车,《苍蓝刺针》未融入恐怖元素。但开发《病血》时,团队全盘加入恐怖内容。受日本片《午夜凶铃》、《七夜怪谈2:复活之路》和美国片《惊声尖叫》的影响,恐怖作品正处于复兴时期。团队决定模拟游乐场中的鬼屋,精心制作一款融入跳跃式惊吓的鬼屋游戏。他们游览山梨县富士急乐园的鬼屋汲取灵感,研究景点为吸引游客所做的设计。他们还从1980年代美国恐怖片和B级片中汲取了灵感[10]。西垣称他参考了詹姆斯·卡梅隆、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宫崎骏、黑泽明等电影导演的设计风格[6]。
发行
[编辑]《病血》于2000年4月的东京电玩展上首次亮相[11][12]。游戏演示版亦登上当年的电子娱乐展(E3)及9月份东京电玩展的展台[13][6][14]。《苍蓝刺针》成功后,Crazy Game希望世嘉继续英文化《病血》;但美国世嘉于2000年年中表示,限于第一方游戏排程,他们取消了《病血》的本地化计划[6][15]。世嘉认为这款游戏有前途,会有第三方发行商接手[15];而确如世嘉所期,Crazy Game很快收到5家发行商的本地化要约[6]。Jaleco拿到了权利,但之后因财政问题为PCCW所收购[6]。2001年初,前Jaleco高管创办了Amusement Interface Associate(AIA)及其美国子公司AIA USA,最终AIA USA将游戏的本地化[6]。
2001年3月29日,世嘉宣布Dreamcast停产两个月后[6],Crazy Games自行在日本发行《病血》[16]。一个月后,AIA USA发行了北美版游戏[6]。Crazy Games还发行了限量1,000份的Eriko Christy活动人偶[17]。《病血》的销售成绩不佳,5万份销量的仅为《苍蓝刺针》销量的一成[6]。
日本开发商Coolnet Entertainment曾开发《病血》和《苍蓝刺针》的Xbox移植版。据信《病血》开发进度达90%,且预定中文化[18]。但因西垣2004年逝世、Xbox在日本销量惨淡,移植计划最终搁浅[6]。
评价
[编辑]评价 | ||||||||||||||||||||||||||||||||
---|---|---|---|---|---|---|---|---|---|---|---|---|---|---|---|---|---|---|---|---|---|---|---|---|---|---|---|---|---|---|---|---|
|
依评论汇总网站Metacritic统计,《病血》获得“两极或中庸评价”[19]。评论称赞游戏以侦测和躲避陷阱来回避战斗和解谜的玩法[1][28],认为其走出了当时求生恐怖游戏的新路线[1][21][24][25]。《电子游戏月刊》称,《病血》“捡起行将熄灭的求生恐怖游戏火炬浇上汽油,然后把它扔进你的树屋、笑个不停”[21]。《次世代》称求生恐怖游戏几乎和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一样无处不在,而《病血》成功走出了自己的路[25]。GameSpy也认为此类游戏需要有所革新,而《病血》的新游戏要素和特有幽默就是其独创点[1]。
评论多称赞狗血式的B级片风、扭曲的黑色幽默、无端的血色场景[1][2][21][27]。GameSpot称《病血》的另类演出补救了品质问题,无端的大喷血完美奠定了B级片风[2]。《电子游戏月刊》称游戏怪诞至极[21]。英国《Dreamcast杂志》称游戏里的一切都极尽疯狂与夸张[27]。对于游戏配音,虽然《电子游戏月刊》和“GameSpy”表示不满[21][1],但《Dreamcast杂志》表示游戏的狗血属性因其而增色[27]。《电子游戏月刊》和《次世代》均评论道,游戏的预算很低,正与其灵感来源B级片一脉相承[21][25]。
《病血》的游戏设计和操控反响不佳。评论称游戏跳跃操作生硬、走跑差异鲜明、镜头系统糟糕,这些问题带给玩家困扰[1][4][25]。“IGN”称因为这些体验的问题,玩家很难享受游戏[4]。《Edge》称,逐间房子来搜索酷似乏味的踩地雷游戏标雷练习,不过除了存档问题外总体效果不错[20]。“GameSpot”和“GameSpy”批评游戏停停走走的节奏:玩家进入房间之前,需要停下来扫描房间有无陷阱[1][2]。
评论《病血》适合青睐低档恐怖片、不在乎技术缺陷的玩家游玩[2][4][27]。“GameSpot”称,“喜欢恐怖闹剧与否”和“能否容忍乏味”是玩家是否能享受游戏的关键[2]。游戏制作人西垣伸哉称,“《病血》需要很高的智商才能玩。这只是一个许多人无法理解的混搭娱乐。对我而言,游戏的负面评论完全没有影响。”[6]
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digitaltaco. Illbleed. PlanetDreamcast. IGN Entertainment. 2001-05-01 [2015-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5-03).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Lopez, Miguel. Illbleed Review. GameSpot. Red Ventures. 2001-04-18 [2015-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7).
- ^ 3.0 3.1 3.2 3.3 3.4 3.5 3.6 Illbleed manual. AIA USA, Ltd. 2005-09-01 [2019-09-06].
- ^ 4.0 4.1 4.2 4.3 4.4 Chau, Anthony. Illbleed. IGN. Ziff Davis. 2001-04-18 [2015-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6).
- ^ 5.0 5.1 Derboo, Sam. Illbleed. Hardcore Gaming 101. [2023-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1) (美国英语).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Andersen, John. Remembering Shinya Nishigaki and his "Crazy Games" Blue Stinger and Illbleed. Game Developer. 2015-02-13 [2023-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4) (英语).
- ^ ドリームキャスト専用GD-ROM(セガ発売). Sega. [2022-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3) (日语).
- ^ Tittel, Jorg S. Coming Soon: Illbleed. Official Dreamcast Magazine (US). No. 6 (Imagine Media). July 2000: 62–63.
- ^ 风のイオナ. ミュージック フロム ゲームワールド:特別企画 ゲーム音楽コンポーザーが選ぶ2020年この1枚. 4Gamer.net. 2020-12-29 [2023-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8) (日语).
- ^ ホラーの復権. Dreamcast Magazine. Vol. 15. 2000-04-28: 64–66 (Japanese). (Transl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IGN Staff. Illbleed Introduced at E3 by Stateside Publisher. IGN. 2000-04-14 [2023-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2) (英语).
- ^ Sato, Yukiyoshi Ike. Climax Graphics Announces Illbleed. GameSpot. 2000-04-26 [2023-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2) (美国英语).
- ^ IGN Staff. E32000: Hands On With Illbleed. IGN. 2000-05-14 [2023-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2) (英语).
- ^ クライマックス・グラフィックス. tgs.cesa.or.jp. 2000 [2023-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2).
- ^ 15.0 15.1 Ahmed, Shahed. Sega Drops Two. GameSpot. 2000-08-10 [2023-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2) (美国英语).
- ^ イルブリード. Sega Japan. [2012-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3) (日语).
- ^ フィギュアつき限定版、D-Directで登場!. Crazy Game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6-08) (Japanese).
- ^ SEGA名作在XBOX上中文化新登場. 巴哈姆特电玩资讯站. 2002-11-22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8).
- ^ 19.0 19.1 Illbleed for Dreamcast Reviews. Metacritic. Red Ventures. [2023-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5).
- ^ 20.0 20.1 Edge staff. Illbleed (PDF). Edge. No. 98 (Future Publishing). June 2001: 72 [2021-10-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8-21).
-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EGM staff. Illbleed. Electronic Gaming Monthly. No. 143 (Ziff Davis). June 2001: 103.
- ^ イルブリード. Famitsu (Enterbrain). [2021-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1) (日语).
- ^ Illbleed. Game Informer. No. 98 (FuncoLand). June 2001.
- ^ 24.0 24.1 Star Dingo. Illbleed Review for Dreamcast on GamePro.com. GamePro (IDG Entertainment). 2001-04-17 [2015-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2-07).
- ^ 25.0 25.1 25.2 25.3 25.4 Lundrigan, Jeff. Illbleed. NextGen. No. 79 (Imagine Media). July 2001: 84 [2021-10-24].
- ^ Dreamcast SOFT REVIEW - ILLBLEED (イルブリード) (PDF). Dreamcast Magazine Japan (Softbank Publishing). 2001-04-06: 23 [2020-01-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1-17).
- ^ 27.0 27.1 27.2 27.3 27.4 Import review: Illbleed. Dreamcast Magazine. No. 23 (Paragon Publishing). 2001: 56-58.
- ^ EGM staff. Preview: Illbleed. Electronic Gaming Monthly. No. 139 (Ziff Davis). February 2001: 64.
外部链接
[编辑]- 官方网站:ILLBLEED,存档于Wayback Machine|互联网档案馆(存档日期 2001-06-03)
这是一篇恐怖游戏相关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