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北周武帝灭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武帝灭佛

北周武帝灭佛,即建德毁佛,是三武灭佛之一,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武帝建德年间(公元572-578年),在经过多次辩论,周武帝下令罢斥佛教,在全境内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佛像全都被毁,寺庙被收为国有,寺均被勒令还俗,还俗僧人达三百万。[1]

简介

[编辑]

北周武帝即位之初,循例事佛,但更重视儒学天和二年(567年)因寺僧日多,滋生是非,国库收入骤减,还俗沙门改宗道教卫元嵩上书请删寺减僧[2],此论深合帝心[3]

武帝为制造舆论,从天和至建德年间(566年-578年),曾七次召集百官及沙门道士等辩论儒释道三教先后;甄鸾道安等屡上书驳斥道教,纷纭不息。天和三年,武帝御大德殿,集百僚及沙门、道士,亲讲《礼记》,欲以儒术治天下。

建德三年五月始议禁佛,诏僧人、道人大集京师,斥佛教不净,下诏禁佛道二教:经像悉毁,并令沙门、道士还俗,三宝福财散给臣下,寺观塔庙赐予王公。其他奉祀崇拜,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当年六月,设置通道观,选佛、道名士120人,普着衣冠,为“通道观学士”,并置官吏统管。建德六年,北周灭北齐,周武帝入邺城,在原齐境内推行禁佛之令[4],沙门慧远与帝争论不果。禁佛后,北方寺像几乎灭绝,僧众多逃奔江南[5]。武帝死后,宣帝静帝先后继位,佛法又兴。

影响

[编辑]

武帝这次灭佛较为彻底,华北佛教势力几乎禁绝,在中国文化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南北朝时代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蓬勃发展的同时,造成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各大寺院积累了大量银钱田地,逐渐形成与朝廷分庭抗议的新政治力量。出家人依仗寺庙的权势胡作非为,苛扣农民,不受平常法规约束。大量土地和税捐被宗教组织控制,严重侵蚀国力。在这种背景下,北周武帝决心禁佛。

经过灭佛运动,一方面迫使源自印度佛教积极汉化,在儒教的思想基础上发展出中土佛教,使原先以讲究因果报应和以寺庙财产为基础的早期佛教,转化为一种开放平和的教派,使得佛教在中国得到新生,发展转变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不干预政治力的大宗教。北周武帝灭佛运动还确立了沙门必须尊重皇权的政治原则,断绝了寺院与政府分权抗仪,发展成为政教合一政权的可能,确立了中国皇朝政教分离的传统。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广电总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通史. 2016年: 第三十七集:北周武帝. 
  2. ^ 广弘明集》(卷八):“张宾谲诈罔上,私达其党,以黑释为国忌,以黄老为国祥。帝纳其言,信道轻佛,亲受符箓,躬服衣冠。有前僧卫元嵩,与宾唇齿相扇,惑动帝情,云僧多惰,贪逐财食,不足钦尚。”
  3. ^ 北史·周本纪》:“初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俗。并禁诸淫祀,非祀典所载者,尽除之。”
  4. ^ 《广弘明集》(卷十):“五众释民减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
  5. ^ 续高僧传》(卷二十三):“数百年来官私佛寺,扫地并尽!融刮圣容,焚烧经典。禹贡八州见成寺庙,出四十千,并赐王公,充为第宅;三方释子,减三百万,皆复为民,还为编户。三宝福财,其赀无数,簿录入官,登即赏费,分散荡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