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庑殿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廡殿
庑殿顶
庑殿顶的示意图
汉语名称
繁体字 廡殿頂
简化字 庑殿顶
越南语名称
国语字 mái bốn dốc
mái vạt góc
喃字 𠃅𦊚𡾬
𠃅𫌐𧣳
朝鲜语名称
谚文우진각 지붕
汉字隅진閣 지붕
日语名称
旧字体寄棟造

殿顶,又称称为吴殿五脊殿四注顶四坡顶四阿顶,源自中国古代传统屋顶形式,为东亚地区常见的屋顶形式之一,在世界各地亦然。日本寄栋造假名:日语:よせむねづくり Yosemunedzukuri)。在韩国称之为우진각 지붕(汉字:隅진阁 지붕)。庑殿顶的特色是两侧没有山墙,正脊前后左右四面都是斜坡[1]:107

名称

[编辑]

庑殿顶在宋朝《营造法式》称吴殿或五脊殿[注 1][2],因为其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一说戗脊)共五脊组成而得名。清朝《清式营造则例》称为庑殿顶[1]:107。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故又称四阿顶。

结构

[编辑]

庑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屋顶。典型的庑殿顶结构在四个方向上都有梯度,正脊前后为梯形屋面、左右则为三角形平面。由于它在四个方向都有斜坡,因此与山墙结构相比,它具有更好的雨水流动和更好的挡雨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屋顶没有垂直山墙面,通风往往比有山墙的悬山顶硬山顶歇山顶更差。此外,可以组合多个四坡屋顶以创建具有复杂形状的屋顶。

庑殿顶分为单檐庑殿顶和重檐庑殿顶两种,所谓重檐分为上、下檐,就是在单檐庑殿顶的下方,再加上一至二层环绕四周的屋檐形成二重檐或三重檐[1]:109,庑殿顶可以透过“推山”的方式改变正立面的视觉效果,增加正脊的长度,使两侧屋面呈现曲面。从上方俯瞰的平面,四条垂脊变成向外的弯曲的斜曲线,左右屋面也不再是三角型。

在中国庑殿顶通常为单量体矩形平面,但在其他地区则有较复杂的形式,与数栋庑殿顶形成灵活交错的屋脊形式。

历史

[编辑]

中国

[编辑]

庑殿顶出现的很早,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国特色的屋顶[1]:109。在殷商甲骨文周朝青铜器汉朝画像石与明器、汉朝的阙楼北朝石窟中都可发现庑殿顶。在先秦与两汉,宫殿建筑的形式多为庑殿顶,屋脊平直不弯曲。在唐宋中脊长度较短,通常为面宽的三分之一,日本奈良时代的建筑依然保持此特色;但随着历史演进,推山越来越明显,屋面愈来愈陡峭,正脊长度通常超过面宽的二分之一。

唐朝佛光寺大殿是现存最早的庑殿顶木构建筑建筑,面阔七间,为单檐庑殿顶。

庑殿顶逐渐成为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其中又以重檐庑殿顶最为尊贵,常用于皇家建筑以及大型寺院、宫观,同时,因为官方等级限制的因素而逐渐在民居、社区中消失,并逐渐被歇山顶取代。现存的庑殿顶古建筑年代多较早,且在中国南方较为稀少。清朝时期,庑殿顶只能用于皇家和孔子的宫殿。但闽东沿海地区,例如连江县的民居因为防风需要也会用平缓且出檐短浅的四坡顶。在台湾则多为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按照北方官式兴建。

日本

[编辑]

在日本,寄栋造为日本原生且十分普遍的民居形式。于历史上多见于日本东部,古代因称为“东屋”。在明治时代,其名称常与攒尖顶(宝形造)混淆[3]。奈良东大寺念佛堂的寄栋造屋顶分为上下坡度不一的两段,称为錣屋根日语錣屋根。在日本文化中,寄栋造被认为是等级较低的屋顶,而较少被运用在神社中。但因受中国文化影响,许多重要佛寺建筑中常常出现此式,例如奈良东大寺大佛殿

琉球冲绳),寄栋造只见于民居建筑中。琉球传统住宅采用一种称为别当型的四坡顶,相当常见。

越南

[编辑]

越南较少见庑殿顶建筑,只有山地少数民族民居(如哈尼族民居)及近代的越法合璧、越美合璧建筑存在四坡顶。

实例

[编辑]

单檐庑殿顶

[编辑]

北京故宫英华殿弘义阁体仁阁 义县奉国寺大殿 新城开善寺大雄宝殿 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 安溪文庙棂星门 东大寺正仓院 兴福寺东金堂 浑源永安寺传法正宗之殿

重檐庑殿顶

[编辑]

北京故宫太和殿 曲阳北岳庙德宁之殿 泉州府文庙大成殿 苏州文庙大成殿 韩国景福宫光化门 首尔崇礼门 台北国家戏剧院 台北忠烈祠 香港志莲净苑大雄殿

图集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营造法式·卷五·大木作制度二》:随所加脊槫尽处别施角梁一重 俗谓之吴殿 亦曰五脊殿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李干朗. 《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 台湾: 远流. 2003-07-01: 107. ISBN 978-957-3294-57-3 (中文(台湾)). 
  2. ^ 李诫. 《李明仲營造法式》. 中国: 中华书局. 2015-01-01. ISBN 978-710-1104-88-2 (中文). 
  3. ^ 近藤豊. 《古建築の細部意匠》. 日本: 大河出版. 1972 (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