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圣日耳曼条约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圣日耳曼条约

圣日耳曼条约》(法语:Traité de Saint-Germain;德语:Vertrag von Saint-Germain),全称《圣日耳曼昂莱条约》(法语:Traité de Saint-Germain-en-Laye;德语:Staatsvertrag von Saint-Germain-en-Laye),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奥地利共和国于1919年9月10日在圣日耳曼昂莱签署的条约。条约的生效,宣布奥匈帝国正式解体。奥地利承认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南斯拉夫王国的独立。[1]

条款

[编辑]

战争责任

[编辑]

根据第177条款,奥地利以及其他同盟国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新成立的奥地利共和国(主要包括原内莱塔尼亚地区的多瑙河阿尔卑斯山诸省)承认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南斯拉夫王国的独立。

条约规定奥地利的战争赔偿主要包括:

  • 向协约国支付数目不菲的战争赔款,不过并没有规定具体数额;
  • 向协约国支付占领军军费;
  • 根据第196条款,向各国移交指定的珍宝、工艺品及艺术品。
奥匈帝国的主要构成国

领土变更

[编辑]

条约规定奥匈帝国解散。据此奥地利失去了超过60%的战前奥匈帝国领土。除了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与南斯拉夫获得独立外(所谓的继承国),奥地利也失去以下领土:

这一系列的领土变动使得很多德语居民在当地成了少数民族。协约国在条约中,成立新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重建原有的国家(波兰);或者并入已有的民族国家(罗马尼亚、意大利),同时各继承国也获取了大片德语人口领土。虽然领土的划分大体秉承了民族自决原则,但想要在民族混杂、犬牙交错的地区划出一条明确的国界线显然是很困难的事情。这导致了很多领土收复主义者声索了大量德语以及匈牙利语居民地区,却仅有少数争议地区真正举行了全民公投的情况。

政治和军事

[编辑]

条约同时对奥地利的武装力量进行了严厉的限制:

  • 禁止奥地利实行义务兵役制,只允许保留一支由为数三万人的募兵组成的陆军;
  • 除少数设防地区外,禁止保有105毫米以上火炮;
  • 仅允许保留少量武器与备用弹药;
  • 仅允许保留一座兵工厂;
  • 禁止进口任何形式的武器、弹药;
  • 仅允许保留三艘多瑙河巡逻艇,其他原奥匈帝国军舰全部转交予国联处置;
  • 禁止拥有任何形式的潜艇,哪怕是民用潜艇;
  • 拆除全部在建军舰;
  • 禁止拥有任何形式的军用航空器;
  • 禁止制造,进口,及出口任何航空器材,零件,发动机;
  • 禁止拥有火焰喷射器、毒气等化学武器。

由于奥匈帝国崩溃衍生了数个新国家,所以条约定下数项对多瑙河航海权、铁路权转移及其他事项的协定。

结果

[编辑]

圣日耳曼条约与1920年协约国对匈牙利特里亚农条约,象征数百年的哈布斯堡皇朝正式离开历史舞台。

凡尔赛条约一样,由于圣日耳曼条约包含了国际联盟的盟约,所以没有获得美国的承认。

奥地利作为奥匈帝国的一个主要继承国,和匈牙利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奥地利”从来就不是一个民族国家(nation)。奥地利作为一个政治实体(state)的确在700年来一直以这种或者那种方式存在,但奥地利本身直到1945年以前都没有培养起来自己的民族主义,能把各地区联系起来的仅有的因素就只有对哈布斯堡家族的效忠。当地人民比起对奥地利本身的认同而言,更多的是对德意志保持着认同。因此条约第88条款特地规定,禁止奥地利直接或间接地放弃自身的独立,以防止奥地利在没有得到国际联盟的同意之下就和德意志国进行经济或政治的合并。同样的,新生的共和国一开始所选择的名字“德意志奥地利”(德语:Deutschösterreich)也不为国联所容,而被迫使用“奥地利”一名。这名字在奥地利的德语居民听来尤为刺耳,尤其是奥地利的德语人口绝大部分都支持泛日耳曼主义。同时奥地利在失去了大部分领土、人口和资源后经济陷入难关,国内一度难以维持统一。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最后在1938年,奥地利还是选择了和纳粹德国进行合并

以前古老的奥地利帝国依靠广大领土作经济命脉,但条约之签订,令奥地利失去大量人口、领土和资源,使奥地利本身和大部分前领土的经济严重受创,尤其是那再没有帝国支持的首都维也纳更是经历剧烈政治动荡。而帝国的解体同样导致中欧地区出现巨大的权力真空,这导致了前帝国领土上杂居民族的仇杀,长远看更是日后纳粹德国得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乃至苏联得以将影响力扩张至整个东欧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编辑]
  1. ^ Austrian treaty signed in amity.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11, 1919: 12 [2012-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9). 
  2. ^ Südtirol im St. Germain-Konytext, pp. 27–39

参考内容

[编辑]

Moos, Carlo, Südtirol im St. Germain-Konytext, Georg Grote and Hannes Obermair (编), A Land on the Threshold. South Tyrolean Transformations, 1915–2015, Oxford-Berne-New York: Peter Lang, 2017, ISBN 978-3-0343-2240-9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