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同言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同言綫
法罗群岛同言线
高地德语可再细分为上部德语 (绿) 和 中部德语 (蓝), 并透过同言线与低地法兰克语低地德语区 (黄) 分隔开。主要的同言线本拉特线(分隔低地德语及高地德语区)及施派尔线(分隔中部德语及上部德语区)分别是图中上、下两条黑线

同言线 (isogloss、heterogloss),也称作等语线 ,是指某一个特定的语言学特征的分布地理界线 ,譬如,某个元音的发音、某个词汇的意义、或是某种句法方言界线的划分一般就是许多条大致重叠的同言线 。

词源

[编辑]

同言线英语“isogloss”源自古希腊文 ἴσος ísos “相同、近似”和 γλῶσσα glōssa “舌头、方言、语言”,其灵感源自于等高线或等压线。虽然如此,同言线的意义并非将讲相同语言的地区以线连接起来,反而是为了分隔讲不同方言的地区。因此,“同言线”此名曾被建议改名为“异言线”(heterogloss,其hetero源自ἕτερος héteros “另外、相异”)[1]

例子

[编辑]

腭-咝音同言线

[编辑]

印欧语系的腭-咝音同言线源自系内语言对原始印欧语舌背音的不同演化。

唇化软腭音: *kʷ, *gʷ, *gʷʰ
软腭音: *k, *g, *gʰ
硬腭音: *ḱ, , *ǵʰ

在某些分支(如古希腊语意大利语族日耳曼语族),软腭音与硬腭音合而为一。

在另一些分支(如波罗的-斯拉夫语族印度-伊朗语族),软腭音则与唇化软腭音合而为一。[2][3]

由于上述两类语族在地理上各自位处相邻的区域,前者大致位于后者西方,因此两类可以被腭-咝音同言线分隔开。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Sihler, Andrew L. Language History. Current issues in linguistic theory 191.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2000: 170. ISBN 90-272-3698-4. 
  2. ^ Fortson IV, Benjamin W. Indo-European Language and Culture.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 52–54. ISBN 1-4051-0316-7. 
  3. ^ Rix, Helmut. Lexikon der indogermanischen Verben. Dr. Ludwig Reichert Verlag. 2001: 359. ISBN 3-89500-219-4. 

参考文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