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型驱逐舰
初春型驱逐舰 | |
---|---|
概观 | |
舰种 | 一等驱逐舰 |
拥有国 | 日本 |
前型 | 吹雪型驱逐舰 |
次型 | 白露型驱逐舰 |
亚型 | 改初春型 |
计划数 | 12 |
建造数 | 6 |
完成数 | 6 |
服役数 | 6 |
损失数 | 6 |
技术数据 | |
标准排水量 | 1,400吨(完工时) 1,715吨(改装后) |
全长 | 109.5米 |
水线长 | 103.5米 |
全宽 | 10米 |
吃水 | 3.03米(完工时) 3.5米(改装后) |
锅炉 | ロ号舰本式重油锅炉3座 |
动力 | 舰本式蒸汽涡轮主机2座 |
功率 | 42,000马力 |
最高速度 | 36.5节(完工时) 33.3节(改装后) |
续航距离 | 4,000浬(14节) |
乘员 | 205人 |
武器装备 | 完工时 50倍径12.7公分连装炮2座4门 50倍径12.7公分单装炮1座1门 40毫米机炮2座 61公分3连装鱼雷发射管3座 (八年式鱼雷18枚) 改装后 50倍径12.7公分连装炮2座4门 50倍径12.7公分单装炮1座1门 40毫米机炮2座 61公分3连装鱼雷发射管2座 (九〇式鱼雷12枚) |
初春型驱逐舰(日文:初春型駆逐舰/はつはるがたくちくかん,英文:Hatsuharu class destroyer),是大日本帝国海军的驱逐舰,继吹雪型驱逐舰后的主力驱逐舰,但在排水量受限制的船体上搭载相对过重的武装,重心过高导致复原性不足,海军发生事故之后调查各舰发现这型号存在设计不良的问题,在建造了6只后紧急中止。
概要
[编辑]伦敦海军条约
[编辑]在1930年各国签订的伦敦海军条约中,有一条为“在驱逐舰当中,吨位超过1,500吨的驱逐舰不得超过驱逐舰总数的16%。1930年4月1日前完工或在建的驱逐舰不受此限制,但是在吨位超过1,500吨的驱逐舰比例削减到16%之前,不得再建造此规格的新驱逐舰。”这意味着日本无法再增建和1,680吨的吹雪型同等级大小的驱逐舰。为此海军提出了新设计,吨位缩小为1,400吨,航速36.5节,搭载了12.7公分炮5门,1座连装炮塔和1座单装炮塔以阶梯式配置在舰首,1座连装炮塔在舰尾,3座3连装鱼雷发射管同样也采阶梯式,第3号鱼雷发射管高出一段,总共9门鱼雷发射管,加上首次装备的鱼雷次发装填装置,武装几乎不输吹雪型的新型驱逐舰-初春型,在第一次海军军备补充计划中预定建造12只。
友鹤事件
[编辑]和吹雪型相比,初春型船体大小和吃水都较小,船体为了减轻重量也尽量轻量化,但搭载的武装却未减少,加上大型化的上层结构,必然导致的结果便是重心过高、安定性不佳和复原性不足,这些问题在初春型完工后开始浮现,1号舰初春在公试时即发现船身只要倾斜超过38度就会有无法扶正直至倾覆的危险,2号舰子之日在全速回转时倾斜度也高达27度,因此2舰一起举行完工仪式后便开始进行改善工程。而此时却又发生了友鹤事件,事件后海军了解必须彻底解决问题,初春型在建造6只后中止进行改装,第7号舰经过重新设计后成为白露型。
改装
[编辑]改装后的初春型航速从36.5节降到了33.3节,武装方面取消了阶梯式的配置,撤去了第3号鱼雷发射管,从原本的3连装3座(9门)减为了2座(6门),舰首单装的第2炮塔移到舰尾和第3炮塔同样高度的位置,上层结构缩小,增加压舱重量使重心下移。另外在第四舰队事件后还加强了船体强度。
改初春型
[编辑]1号舰初春完工后问题浮现,此时还在工程初期阶段的5、6号舰有明和夕暮即针对问题修改了设计,因此也有人将其称为改初春型。
同型舰
[编辑]- 初春(はつはる)
- 1933年9月30日于佐世保工厂完工
- 1944年11月13日沉没
- 子日 (初春型駆逐舰)(ねのひ)
- 1933年9月30日于浦贺船渠完工
- 1942年7月5日沉没
- 若叶 (初春型駆逐舰)(わかば)
- 1934年10月30日于佐世保工厂完工
- 1944年10月24日沉没
- 初霜(はつしも)
- 1934年9月27日于浦贺船渠完工
- 1945年7月30日沉没
- 有明 (初春型駆逐舰)(ありあけ)
- 1935年3月25日于川崎造船所完工
- 1943年7月28日沉没
- 夕暮 (初春型駆逐舰)(ゆうぐれ/ゆふぐれ)
- 1935年3月30日于舞鹤海军工厂完工
- 1943年7月20日沉没